空天军“缺位”,重火力“放不开”,俄罗斯军队为啥不用无人机?

自俄乌开战以来,战场上的各种消息我们都看到了不少,抛开其中一些干扰性的假消息或战时宣传,我们大体也能梳理出不少情况。
对俄军来说,其目前的作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战场态势的形成比较有利,目前北路俄军已经兵临乌克兰首都基辅城下,并对乌形成了较大压力;东路俄军在苏梅和哈尔科夫虽然进展不快,但也均在推进,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武装相对推进较快;南路俄军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州方向推进较快,已对东乌的乌军主力侧后形成严重威胁。
图片
在战争中,对一国首都兵临城下,并对其主力部队形成“包饺子”的态势,其实是比较有利的,俄军这方面做得还可以。
第二:俄军在战斗开始后即对乌克兰海空军基地、指挥机构和防空阵地进行了打击,但是其打击并非毁灭性的。乌克兰军队仍然有战机、海军小艇和防空导弹在作战,并对俄军造成一定威胁,而俄空天军的表现则比较“缺位”,对地面部队的支援似乎力度并不大。
第三:俄军地面部队在开战后,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在快速推进,以形成良好的态势。在远距离战场推进过程中,会有相当数量的车辆损坏或油料耗尽,这些车辆往往被就地遗弃。所以乌军现在发出的部分战果,很多都是只有俄军的车,却没有俄军的人,基本就是这种情况。
而这种情况其实反映了俄军后勤保障力量相对不足,难以立即回收或抢修战损车辆,并良好地确保车队的油料保障。之前的营级战斗群,是整个旅的力量集中到主战营上面,但到了整建制旅团出动时,这种问题就比较突出了。
图片
另外俄军的推进编组似乎也有问题,经常出现小部队和后勤车队被伏击的情况,目前俄军损失最大的就是这一块。
第四:俄军在地面作战中,重火力的使用比较有限,这就使得俄军在部分方向上推进较慢。比如哈尔科夫,俄军的进攻相对缓慢,而在后期拉上重火力轰了一夜后,第二天白天进展就比较快,还迫降了乌军一个防空导弹团。而类似的重火力使用,在整个战争至今的过程中,是有明显限制的。
以上这些情况了解后,很明显俄军在态势形成方面是较好的,但其他的仗看起来就比较乱了,有一种俄军到底在干嘛的感觉。
其实我们分析过造成俄军现状的原因,当然这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所综合造成的。
图片
首先,俄罗斯跟乌克兰的历史和现实关系比较特殊,它这一次的对乌作战并非像美军攻占阿富汗、伊拉克那样的灭国之战,甚至跟俄军在叙利亚战场的作战都不同。
在俄军现在的作战区域内(第聂伯河以东),历史上跟俄罗斯的关系不太一般,这个区域内的民众有很多都是俄罗斯人,即便是乌克兰人中相对亲俄的比例也较大。所以在对乌作战中,俄军都在力避造成平民的大量死伤,这个特点是比较突出的。
图片
但是大家能看到这一点的话,乌克兰军队同样也可以。既然俄军对平民有所顾忌的话,那么乌军的策略就是将自己隐藏于平民之中或将平民武装化。因此,乌军现在的作战就有如下特点:
第一:在首都基辅等地,向平民发放大量枪支,当然去领枪的平民成分各异,有的人领到枪之后就乱用,因此造成了俄军还未进入基辅,但基辅自己就枪战不断,以至于伤亡不小的情况。而如果俄军入城,这些武装平民开枪的话,那俄军又该如何动作呢?
俄军不还击,那么死伤的是自己;如果还击,那么就可以宣传俄军杀害平民,这事儿就不好说,这可能也是阻止俄军入城的一个因素吧!
图片
第二:就乌军自己来说,现在的基本状态就是龟缩于城市之中,以居民区为掩护,绝不出来野战、机动。比如我们现在就能看到乌军炮兵部署在学校操场内、装甲车在大桥下面等,俄军要上重火力,那就会毁伤学校、居民区,所谓投鼠忌器嘛,也会捆住俄军的手脚。
第三:在这种背景下,乌军也对俄军实施游击战,一方面以仅存的技术兵器来打击俄军;另一方面则寻找俄军遗弃的车辆,摆拍形成战果;或者是寻机伏击俄军小部队或后勤车队,打出实际战果来。
当然,这方面其实也有北约支援的因素在,毕竟北约的侦察力量是很强的,俄军的动向和关键情报肯定会提供给乌军。如果发现俄军软肋,那么打一下子也是可以的。
我们结合一下俄乌两军的作战特点,其实就比较好理解现在俄乌战争的“奇怪”状态了。也会明白俄空天军为啥缺位、重火力为啥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了。
图片
当然,这种尴尬局面也跟俄军的自身建设和装备情况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俄罗斯是个军事强国,核武器规模很庞大,常规军队的架子也很大,给人的印象也很强。
但是我们要知道,俄军的军费只有600多亿美元,不过跟印度相当而已。而且俄军的军费有很大一部分要开支于战略力量,还有一部分被战争损耗,用其余的军费养活一支庞大的常规军,注定俄军的现代化程度是不会很高的。
俄罗斯现在的确研制有部分先进装备,但是它却无力大量采购,这是一个很尴尬的现实。
比如现在我们看到俄乌战争中俄军的主战装备,仍旧是以那些老旧装备为主,跟乌军其实没太大差别。俄军的阿玛塔坦克阅兵阅了多少年了,服役了吗?甚至说T90坦克,这次我们看到了几辆?主战装备如此,就更别说后勤力量的短板了。
图片
以往在东乌作战,俄军是支援东乌武装防守,所谓营级战斗群又都是集全旅之力加强,而且所用数量不多,因此问题暴露不突出。而在叙利亚战场,主要是空天军和特种部队、防空部队参战,类似问题也不明显。
但到了这次大规模对乌用兵,各种问题的暴露其实是无法回避也掩盖不了的。
对于俄空天军和重火力单位而言,这种尴尬也是存在的。
俄空天军在叙利亚的战果很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战场适合空中火力的发挥;一方面是当地武装分子聚集程度高,对俄军威胁程度低,俄军轰炸并不会投鼠忌器,甚至图160都来凑热闹。但是俄军除了试验新兵器(实际列装数并不多)外,其实大部分的对地支援都是苏24、苏25扔常规炸弹,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数量不多。
图片
回到乌克兰战场上来,俄空天军使用叙利亚打法当然也可以,也能起到支援地面部队的目的,可是必然会对大量居民区造成损伤,因为乌军就藏在里面。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当然效果好点,可关键俄军也买不起足够数量的精确制导弹药,这自然就大大限制了俄空天军的使用。
俄地面重炮部队其实也是如此,其现代化程度也不高,仍是以老炮为主,看看那牵引炮和老式火箭炮,实在是有点老掉牙了。俄军虽然也有精确制导炮弹,但按照俄式打法,这玩意也不能敞开了打。而且对重炮部队来说,即便是用精确制导炮弹,附带毁伤也是比较大的,因此俄军的重火力单位也没法放开打。
那么无人机行不行?
其实很早就有朋友提到这一点了,如果我们将上面的这种情况了解透彻后,就会明白:无人机其实是比较适合执行类似任务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俄军为啥不用无人机呢?
图片
实际上自俄乌战争以来,俄军已经使用了大量的无人机,但请注意现在大多数人语境下的无人机一般指的是像彩虹、翼龙系列那样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而实际上无人机的范围却很大。
早在苏联时期,苏军对无人机的重视程度就很高,不过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防工业遭重创,无人机研制也一直停滞不前。
2008年俄格战争爆发,俄军深感于空中侦察力量的缺位。因此战后一方面从以色列引进无人机,另一方面加大无人机的研发力度,最终研制出了多型、多类无人机,如海雕-10、副翼-3SV、石榴、哨兵、前哨无人机等。
这些无人机大量装备于俄军的各军种作战部队,估计目前的装备量已不下2000架,在俄军事演习和叙利亚作战行动中有广泛使用。在这次的俄乌战争中,也是有广泛使用的。
但是,这些无人机多是用于战场侦察、监视、引导和毁伤评估方面,其并非我们所说的察打一体无人机。
图片
相较于美国、中国在察打一体无人机方面的领先来说,俄罗斯在察打一体无人机方面的进度很缓慢,甚至还不如土耳其。
土耳其研制的TB-2无人机和安卡-S无人机已经在实战中广泛使用,尤其2020年的纳卡战争中,阿塞拜疆的TB-2曾有极大的战果。
乌克兰后来也进口了TB-2无人机,并在当下的俄乌战争中给俄军一定的损伤。但俄军自己的察打一体无人机的起步却比较晚,而且进度也比较慢。
比如俄军著名的猎户座察打一体无人机,该机在2011年开始研发,2015年制造首架原型机,2016年开始首飞,之后还曾在叙利亚战场进行测试。
图片
但是猎户座无人机的服役进程并不顺利,在2019年时还曾发生了试飞坠毁的挫折。直到2020年时,俄军才接装了第一套3架猎户座无人机。
在正常情况下,首批接装的新武器仍要承担相当的测试任务,如到2021年初,猎户座无人机才顺利完成小型导弹的测试任务。
这样的话,截止到目前,俄军中实际装备的猎户座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数量肯定不会很多,难以大量地投入到乌克兰战场。
至于俄军其他的攻击无人机,有性能更强大的,但尚未服役;或者有经过改装的,但仅能携带极少弹药,这就使得俄军不具备大规模使用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条件。
如果俄军有相当数量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而给这些无人机配备小型精确制导武器,那么便可以在附带损伤最小的情况下,精确打击位于学校操场、居民区中的乌军技术装备。而且小型弹药的成本相对也低,俄军是可以承受的。
图片
以俄军自己的猎户座无人机为例,其最大有效载荷是250千克,常用的弹药也有很多种,实际是比较适合执行此类任务的。
由于俄军这次对战场信息管制很严,因此我们不能说没有看到俄军无人机攻击的画面,就说俄军没有投入无人机。
笔者认为俄军在广泛使用各种侦察、监视无人机的同时,为数不多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也是有使用、有战果的。但是,依照俄军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实际装备情况,其数量不足以在整个战场上形成明显的支援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俄军仍然难以处理打击居民区中乌军的问题,而这样拖下去对俄军是极为不利的。
因为乌克兰军队表现出了一定的抵抗意志,目前北约对乌克兰的实质性增援已经大大增多,明显是想将俄罗斯拖入持久战,而俄罗斯是耗不起的。
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俄军要想在战场上有所突破,那么必将使用重武器。目前在哈尔科夫、赫尔松方向,已经有俄重火力单位投入作战的信息了,而之后这种重火力大量投入的情况恐怕只会更多,后面的战斗会更加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