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扬:女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挑战极限,拓展了美的定义

图片
两会•预热
20年前,在第19届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获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1000米金牌,为中国代表团摘得冬奥史上首金。
今年,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她作为最后的7名火炬手之一,在“鸟巢”参与了冬奥火炬的传递。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杨扬有着多重身份,她出席新闻发布会、参与国际组织工作、会见运动员、和媒体连麦科普赛事……在南都的专访中,她表示,北京冬奥会虽然结束了,但中国冬季运动的发展还会继续。
谈及苏翊鸣、谷爱凌等年轻运动员,杨扬说:“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心态好,他们更加享受运动的快乐。”
杨扬告诉南都记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今年的提案和建议仍会继续关注体育领域,为体育发展发声。
图片
杨扬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委员会主席、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中国首枚冬奥金牌获得者。曾是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获得女子短道速滑冠军。
谈北京冬奥
运动员群体是最好的宣传大使
南都:北京冬奥会期间您主要在忙哪些工作?有什么感受?
杨扬:这次冬奥会,我有着多重身份,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我代表组委会参加了三、四场新闻发布会;同时,我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的副主席,要完成相应工作;每天,我和白岩松老师还有一个5分钟的连线,叫“白杨之约”,节目中我会总结一天的赛事情况。
冬奥期间,基本上白天我都在开会、会见各种人,晚上就穿梭于不同赛场看比赛,每天只有早晨起来吃一顿正餐,其他时间根本没心思吃饭,就抽空随便吃点东西,整个人完全处在一种忙碌、兴奋的状态。奥运会闭幕式结束后,我睡了一整天。
南都:对你来说,北京冬奥会特殊意义在哪里?闭幕之后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杨扬:北京冬奥会是第一次在家门口办的冬奥会,我参与了很多具体工作。第一个感受是,冬季运动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还有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点燃了整个冬季。
这届冬奥会在这样一个困难时期成功举办,也让世界看到并相信中国的能力,中国用实际行动反驳了外界的各种抹黑和诋毁。
所以我想,北京冬奥会不论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还是激发中国民众的体育热情,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南都:北京冬奥期间,不少外国运动员在社交媒体分享了他们在冬奥村的所见所闻,作为运动委员会主席,您留意到这些评价了吗?
杨扬:我非常关注运动员的反馈。在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成立的时候,我就一直强调,运动员群体会是北京冬奥最好的宣传大使。因为运动员没有复杂的顾虑,或者过多的想法、立场,他们有什么感受,就会如实表达。
在北京冬奥组委成立之初就设立了运动员委员会:把运动员体验作为我们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运动员委员会的成员,都曾经参加过奥运会,我们太知道运动员的不易和可贵:冬奥会每4年举办一次,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说,一生参加一次冬奥会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所以,我们特别想让运动员的这次冬奥之旅,成为一生中一次难忘的、特别的体验。
在冬奥村,我和一些外国运动员一起吃饭、聊天时,大家的反馈都非常好。我也看到很多运动员们第一时间把他们的感悟发在社交媒体上,我非常感动,他们的感受让我知道,当初的预期实现了。
图片
谷爱凌在冬奥会比赛中。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谈运动员精神
苏翊鸣、谷爱凌让人重新思考教育
南都:北京冬奥会结束之后,如何让冰雪运动的热度继续保持?
杨扬:其实冬季运动有自己的魅力,一旦参与了,就会喜欢。公众喜欢,就不需要行政的力量去推动。
过去五年,我们一直在播撒种子,本届冬奥会,像是在短短的两周时间里快速施肥,而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冬天,全国的冰雪场所都在排队。我相信,北京冬奥会之后,中国的冬季运动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南都:这次冬奥会中,有很多冰雪运动员被更多人认识,你对哪些运动员印象最深?
杨扬:我觉得谷爱凌、苏翊鸣等这些年轻的运动员,可能会影响很多人。不仅因为他们拿了金牌,重要的是他们引发了话题、讨论和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我们该怎么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什么是好的多元教育?
图片
2月15日,苏翊鸣在夺冠后庆祝。新华社发
我很喜欢苏翊鸣这个小孩,他第一个项目拿了银牌之后,虽然裁判的打分有争议,但他并没有抱怨,同时祝贺了他的对手。而且他迅速调整好心态,在第二个项目凭自己的实力,拿到了金牌;拿到金牌之后,他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感谢他们的培养和支持;隔离期间,他一一回复了大家给他的生日祝福。这一切都让人觉得,这个孩子怎么那么美好。
还有徐梦桃、齐广璞、范可新这些老将,他们坚持多年,最终获得回报。这些新老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坚持和坚守,是中国体育保持强大、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力量所在,大家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可贵的精神品质。
图片
2月20日,获得越野滑雪女子30公里集体出发(自由技术)比赛亚军的美国选手杰茜·迪金斯在比赛中冲线后。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谈女性参赛
奥运会新设项目特别关注女性参与
南都:国际奥委会在新闻发布会曾提到,本届冬奥会是女性运动员参与比例最高、参与项目最多的一届,如何实现的?
杨扬:我曾在国际奥委会任职,我知道国际奥委会一直都很重视女性运动员的参赛比例。本届北京冬奥会所有的新设项目,都会重点考虑女性的参与,比如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赛的方案,几经改动后确定了现在的规则。如今,国际奥委会几乎不可能只为男性新增一个项目。
南都:怎么看待女性运动员在体育竞技当中的表现和影响力?
杨扬:在中国,随着社会发展,女性通过运动来表达、展现自己,已经很普遍。这次冬奥会上,女运动员不仅呈现了花滑中的美,也展示了空中技巧的飒。谷爱凌的表现太不可思议了,我会特别让女儿看她的比赛。
我想,冬季运动让女性运动员从不同角度发现更美的自己,表达不一样的自己,她们挑战极限,拓展了对美的定义,她们的表现也能鼓励更多女性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突破自己。
谈退役运动员转型
王濛出圈得益于体育被关注
南都:北京冬奥会上,你的朋友王濛凭借专业、有趣的解说,多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怎么看待退役运动员返场、出圈的现象?
杨扬:我觉得,没有体育的出圈,就不可能有运动员的出圈。以前我们的体育在集中力量完成《奥运争光计划》,未来,我想体育要向社会打开,体育应该和社会各个方面有所连接,比如和教育、科技、文化、家庭、社区、外交等,否则体育强国只是一句空谈。
王濛她本来就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她以前也接受采访或参加综艺节目,为什么这次出圈了呢?实际上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冬奥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南都:您一直在坚持为退役运动员做职业规划和培训,现在退役运动员转型有哪些方向?
杨扬:我觉得转型的方向因人而异,但是总的来说,体育的发展,能为退役运动员带来更多选择和机会。现在的体育已经处在一个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中,运动员要有意识地在变化中抓住机会,我发起的“冠军基金”也在提供这样的机会。
近几年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运动员都愿意创业,成立自己的俱乐部,这又很好地补充了中国薄弱的体育基础,我觉得运动员今后的路会越走越宽。
谈政协委员履职
相信体育的力量,让运动赋能国民健康
南都:全国“两会”即将开幕,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你会以什么形式参与“两会”?今年是您履职第5年,过去哪些提案得到了回复或解决?
杨扬:“两会”期间我还在隔离,没法上会了,但是我的提案会按时提交。过去五年,我每年会提交2至3个提案,因为我已经不在一线了,所以没有过多关注体育竞技层面的事情,我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如何用体育赋能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
比如,我提出退役运动员既专业又有热情,可以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国家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支撑,或在体育创业方面,给一些政策支持,这些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反馈。
去年,我建议要重视中学和大学的体育赛事建设,原因在于,我们调研发现,中国大部分体育项目的校园联赛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到了初中和高中,因为缺乏赛事,孩子们参与体育的人数呈现断崖式下降。这导致大量已经在小学阶段培养了运动兴趣和特长的孩子,升入初中后,面对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中断训练和比赛。这个现象的后果是,中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体系出现严重“断层”,更重要的青少年的健康和素质教育也严重不足。去年我的这个建议还挺受关注的。
这几年,作为政协委员我参与了一些政协调研的工作,比如疫情之后,曾经去武汉调研。今年“两会”前,在全国政协的读书会上,我和各位专家分享了自己参与冬奥会的感受,我分享的题目就是《相信体育的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潘珊菊 实习生 王玮 张雨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