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近十年来我国雨带出现“北抬北扩”特征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瑞朝
图片
2021年,我国气温创1951年以来新高,北方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气候暖湿特征明显,涝重于旱。
3月1日,中国气象局2022年3月新闻发布会召开,发布了《2021年中国气候公报》。
图片
针对去年北方降水量偏多的问题,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发布会上回到记者提问时说,近十年来,雨带又开始出现明显的北抬北扩特征,京津冀地区降水量也以偏多为主。
【统计】去年北方降水量历史第二多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均偏多
根据《2021年中国气候公报》,2021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72.1毫米,比常年偏多6.7%,其中北方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仅次于1964年,北京、天津、河北年降水量均为历史最多。
七大江河流域中,除珠江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6%外,其他流域均偏多,其中,海河流域(偏多74%)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黄河流域(偏多39%)为次多,辽河流域(偏多34%)和淮河流域(偏多32%)均为第三多。而河南从北向南分属于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四大流域降水量均较常年偏多。
图片
其中,5月中旬至10月下旬,我国共出现29次区域暴雨过程。7月15-22日,华北中部和南部、黄淮西部和南部出现强降雨过程,多地出现极端降水事件。
河南郑州最大日降水量达624.1毫米,接近该站常年的年降水量(641毫米)。郑州最大小时降水量达201.9毫米,超过此前我国大陆地区小时降水量气象观测记录。
【成因】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统不稳定性 同时与拉尼娜、副高偏北等有关
图片
那么,造成降水量偏多的原因是什么?
肖潺说,首先,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统不稳定,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研究认为大气温度增加1℃,水汽含量增加7%,气候变暖是造成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的全球背景。
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受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7月开始表现出明显偏北的特征。
同时,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持续异常活跃,对副高的持续偏北有重要作用,导致来自西北太平洋的东南暖湿气流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异常强盛,并随着副高北上为北方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
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在我国北方地区频繁交汇,导致北方地区降水偏多。
【趋势】近十年雨带北抬北扩 未来北方降水仍总体呈偏多趋势
去年9月初,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曾针对社会上“雨带北移”的说法进行多方求证。
图片
专家观点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性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将大为增加。气候变暖,热量需要释放,反映到夏季的天气中,便是极端性强降水的出现。
那么,2021年已经过去了,针对全年的降水量分析,是否能论证“雨带北移”的观点?对此,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近70年来我国主雨带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雨带主要位于黄河以北地区,表现出“北涝南旱”特征。80年代开始,降水呈现南北两条雨带,其中一条雨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北部,另一条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南涝北旱”。
近十年来,雨带又开始出现明显的北抬北扩特征,京津冀地区降水量也以偏多为主。北方降水增多,既有全球变暖的影响,又与年代际气候演变有关。
肖潺说,研究表明,北方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受到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影响。当PDO处于冷水位相时,北方降水偏多。
PDO的周期通常为20~30年,目前冷水位相特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将有利于未来北方降水总体呈偏多趋势。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