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

评论

6

8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慢步茶马古道,寻访云南茶山

图片
在“丝绸之路”以外,还有一条被称为“茶马古道”的道路久久地沉寂于人们的视野之外。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为艰险,也是最为神奇壮丽的道路,由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主要分为滇藏线路川藏线路,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向西延伸,跨越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印度次大陆,进入不丹、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地。
图片
▲茶马古道所辐射的地区。制图/Paprika
图片
▲藏语中也把茶马古道称为“鼠鸟之路”——只有老鼠和飞鸟可以通过,沿途极为险峻。图/KBS纪录片《茶马古道》
两千年来,在茶马古道上,一队队负重前行的马帮,翻山越岭,涉水渡江,开启着如地理大发现般的极致跋涉。
它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也是人类为了生存所激发的非凡勇气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道阻且长的天堑山路,悠悠千载的勤劳马帮,还有那人背马驮远播万里的茶饮文化
图片
▲横断山脉的地理环境很特殊,所以货物只能靠骡马、牦牛和人驮运,一步一步踩踏出茶马古道。
图片
图片
▲茶马古道川藏段,因缺乏高山骡马,而人力低廉,选择人力背夫的形式运输茶叶。
图片
▲气宇轩昂的马锅头和马帮队伍。马锅头既是经营者和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赶马人是马锅头的雇佣劳动者。
时至今日,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仍可看到马帮拉成一条直线逶迤盘桓在山路上,挂在骡马脖颈上的铜铃随着骡马的迈步而有节奏地叮当作响,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清脆、悠远的铃声。马蹄铁踏在石头上的声响则沉闷而厚重。这铃声和马蹄的“得得”声几乎就是茶马古道的标识。马帮们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赋予了他们浪漫而传奇的色彩。
图片
▲图中的壁画记录了马队回家的情形
就是这千千万万马帮抛家别子、风餐露宿、常常逾年不归地来来往往,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一步一步踏出了一条条山道,终于“流淌”成各地间相互沟通的“生命”大动脉,成为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成为中国与外面世界沟通的又一条通道。那些马帮集中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往往就成了后来的城镇。
图片
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近10年,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8、317国道取代,人们的传统生存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中,“马帮”是一种烙印,是胆识坚韧的毅力,勇敢的胆魄和卓越的智慧以及亲密无间的合作。
图片
▲茶马古道上,横渡江河的溜索。人、马都有掉落河水被冲走的危险。图/KBS纪录片《茶马古道》
此次寻访活动,我们将由行走茶马古道30于载,亲历了茶马古道开创性考察和命名的茶马古道专业学者李旭老师带队,溯源运输滇茶的滇藏线路源头,慢步滇南茶马古驿道,寻访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心易武镇,实地品茗老班章景迈山易武等知名古树茶。
随队专家简介
图片
李旭
云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人类学家。
专注于即将消失文化现象的追踪记录和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情况的考察研究,实地采访调查过中国56个民族地区。著有《1990-1996:我眼中的中国民族现状》、《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独步三江》等10余本专著。
屈指已不能计算我行走茶马古道的趟数,更无法统计这些年我在茶马古道上走过的里程。我已不记得曾经翻越过多少高山,涉过多少江河和溪流,经受过多少旅途的筋疲力尽和可怕的惊吓。只有实地亲身走过这条道路,才能领略茶马古道的壮丽险峻,才能体会这条道路所包涵的丰富无比的文化意蕴,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当年走过这条道路的背夫马帮们所经受的艰难困苦。
——李旭
图片
重走“茶马古道”是中国国家地理科学考察部多年前开始策划的主题考察活动,近些年已实地考察了川藏、滇藏茶马古道的主要路段,在2019年进行了云南段茶马古道源头茶山地区的探路,并在2021年春季首次带领队员实地走访了这条道路,制定和优化了本次活动的寻访线路。
图片
▲本次活动考察线路
本次考察内容
01
慢步茶马古道原址
我们将重点截取两段古道,每段距离5-8公里,以徒步考察的方式亲历千年茶马古驿道,跟专业学者了解马帮文化。
图片
▲茶马古道云南段起点
图片
图片
▲茶马古道宁洱段
图片
图片
▲茶马古道易武段
图片
02
寻访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心 · 易武
如果说葡萄酒喝的是酒庄,普洱茶品的则是茶山。云南特殊而多变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使得不同山头所出产的茶叶,在口感和滋味方面会出现极大不同。几乎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秉性,甚至一座山的同一片茶林里,相距几米远的不同茶树采下的茶叶,口感都不一样。
图片
▲云南茶山
乾隆年间,进士檀萃在《滇海虞衡志》记述了古六大茶山:“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易武),周八百里。”其中“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也表明了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
图片
▲古六大茶山(易武、蛮砖、莽枝、攸乐、倚邦、革登)位置示意图
图片
▲易武制茶老字号,茶叶上贡京城,获皇帝赐匾:瑞贡天朝
图片
▲压茶石
03
品茗老班章、景迈山、易武等知名古树茶
老班章是勐海县布朗山上的一个哈尼族村寨,所产的老班章茶因质重、气强、香气独特且回甘快的特性而闻名。
图片
图片
▲老班章选茶
图片
▲勐海贺开百年茶园
“班章王,易武后”。相较老班章,易武山头产的茶则口感细腻,像温柔的皇后。易武古树茶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具有汤色金黄,微苦涩、香气高,汤中带甜、汤质滑厚、回甘较好、陈化较快等特点。由于矮化和长于山林的特点,产自不同寨子中的山野气韵都有所区别。
图片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的景迈茶园,这里是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古茶园。澜沧县全县茶叶的种植面积达29.4万亩,其中古茶园2.8万亩,图中茶树的树龄在300年以上。
由于景迈茶与森林混生,茶中具有强烈的山野之气,是乔木古树茶中山野气韵最明显的,且具有特别的、浓郁持久的茶香,是普洱茶香气中最高境界的香——兰花之香。
04
普洱茶春茶初制体验
普洱生茶的基本制作流程分为: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包装。活动中,我们也将实地了解普洱茶工艺,学习和体验春茶制作流程。
图片
▲采摘。云南的古树茶由于树龄长,棵棵都虬劲峥嵘,嶙峋的枝干上长满了苍绿的树苔,树身高度都在5米以上,基本都是手工采摘,采茶时得爬上树,或者是搭梯子才能采到茶叶。一般按照一芽一叶、两叶、三叶的标准进行采摘,春茶采摘量最大,一般集中在4月前后。
图片
▲鲜叶摊晾。采摘好的鲜叶一般需放在通风、无阳光直射的地方摊晾一段时间,目的在于让鲜叶失去部分水分,进入柔软的状态,进而利于下一流程的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摊晾过久或者摊晾不足都会对茶品后期品质产生影响。
图片
▲人工杀青。杀青其实就是炒茶的过程,分为手工炒茶和机械炒茶,主要目的在于去除青草味,同时让鲜叶蒸发一部分水分,进入柔软且有韧度的状态,利于揉捻成型。
杀青与晾晒都是决定古树普洱品质的关键。当地居民通常是在早上五六点钟去山里采摘普洱茶,回到村寨后需要马上杀青(把摘下的嫩叶加高温,抑制其发酵),然后将茶叶均匀摊开晾晒,这些操作中对于温度和时间的把握都取决于茶农经验。
05
记录茶山上的少数民族布朗族、拉祜族
地球的面貌千姿百态,殊异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每个族群不同的馈赠。茶马古道不仅是单纯的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之路,是少数民族的家园。
图片
▲在景迈山的莽莽山峦中散落着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茶树与密林环绕四周。千百年来,在大自然的赐予和古茶园的护佑下,景迈山里的村民安静祥和地过着与茶不可分割的生活。
布朗族是中国古代“濮人”的后裔,茶叶是云南古代“濮人”最早发现和种植的。据《布朗族言志》中记载,公元180年布朗族的祖先帕岩冷就带领自己的子民,在景迈山上种下了一片片茶林,帕岩冷也因此成了有名姓可考的最早种茶的人。
图片
千百年的茶缘,使布朗人的生活中时时事事离不开茶,他们说茶、吃茶、唱茶、用茶……还把对茶的情感凝聚成了一首首茶歌,一曲曲茶舞,结晶成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厚重的茶艺茶道,可谓到了极致。
图片
▲茶与布朗族
拉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源于羌人族系,先秦时期就由甘青高原往南迁移,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川西迁入云南。因此,拉祜服饰既有北方民族服饰的特征,又具有南方民族服饰的特点。黑色被拉祜族视为勤劳、尊贵、典雅的象征,传统拉祜族服饰均以黑色为基调,在他们的传统舞蹈中可以明显看出。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