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级样板再到省级标准,“岚皋模式”成为全国典型

脱贫攻坚期,我省安康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贫困人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治本之策。随着近50万人通过搬迁进城入镇到社区,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了“后搬迁时代”,搬迁群众的融入、就业、管理、权益保障将得到巩固提升。
安康市岚皋县创新实施的“睦邻之家”搬迁后扶管理服务模式被评选为2021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典型案例,岚皋县作为唯一县区代表在全国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近日,中共岚皋县委副书记杨利(右)、安康市发改委农村经济科科长邹峰(中)做客《乡村振兴谱新篇》节目,介绍他们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左为主持人俊芳。以下为采访实录。
图片
01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收官,我们进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入以做好后续扶持发展为主。安康市对开展后续扶持工作是怎么安排的?有哪些措施?
邹峰:安康市聚焦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坚持把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和责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小组,在2020年以市委1号文件,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后搬迁时代”作出了重大的制度设计。
二是突出党建引领。全市1364个搬迁安置点已单设党组织64个,融合挂靠党组织209个,全市91个800人以上大中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派出第一支部书记81人,基层党组织在安置区实现全覆盖;依法单设村级自治单元53个,融合、挂靠建设自治组织1311个,基层自治组织全覆盖。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期间,453名搬迁群众当选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682名当选为小组长,并同步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和群团组织。构建了基层党组织全覆盖、联系无障碍、管理无盲区、服务无缝隙的“立体化”搬迁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三是稳固产业就业。大力发展安置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100户以上有条件的搬迁安置点配套农业产业园区全覆盖。统筹谋划新社区工厂转型升级力度,持续推进以毛绒玩具为主打的新社区工厂品牌化、组团化、配套化发展。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新社区工厂总计1023家,其中2021年累计新增375家,吸纳就业31667人(脱贫人口 8278 人)。完善精准到户到人就业台账,实行动态化管理,开展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至少掌握1项实用技能,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地就近稳定就业。
02
岚皋的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扶持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县域实际,探索推行“睦邻之家”后续帮扶“四色”新模式。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杨利:“睦邻之家”是岚皋县易地搬迁后扶的品牌,具体体现在“四色”方面:
一是坚持党建“红色”引领。按照安置点规模,增设若干村(居)民小组,选定村(居)民小组长,建立“党小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党群组织全覆盖,达到组织、场地、人员、制度、经费、活动“六有”标准,确保党群服务正常开展。
图片
二是实施两业“金色”增收。一是积极培育产业园区。引导搬迁群众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等流转或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盘活原有资源,让搬迁群众都能紧密的镶嵌在产业链上,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二是推动创业就业。在100户以上搬迁安置小区创办1家新社区工厂,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三是三方协同“橙色”管理。实行业主委员会、物业、片区和楼院长“三方协同”治理,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相互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共商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产业、就业和物业同步推进。
四是推行“4+X”“绿色”服务。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健康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四类”服务的基础上,因需补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增设服务内容,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
目前,全县已建成15个“睦邻之家”,实现了100户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覆盖。
图片
2021年1月1日,由岚皋县创新制定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作为安康市的地方标准于去正式实施。这个《规范》就是在总结岚皋“睦邻之家”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涉及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品牌创建、管理机制、产业支撑、就业服务、公共服务和评价等8个方面,并逐项制定了具体标准,方便操作。
03
这份《服务规范》不仅成为了安康市的地方标准,而且很快将成为陕西省的地方标准。安康市下一步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邹峰:在岚皋“睦邻之家”社区服务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吸收了其它各县(市、区)的先进做法,由安康市负责编写的《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已于去年12月通过了省市场监管局专家评审,将于近期颁布实施。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必须集中精力、集中财力、集中智慧、集成系统,推动后续扶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抓紧实施充分就业、劳动技能提升、创业带动、新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农业园区提升、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六大”乐业工程,坚持将产业、就业、创业作为核心任务,“三业”联动,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筑牢有劳动力家庭一户有一人稳定就业的底线。
二是强化提升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提升搬迁社区党组织组织力、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区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物业管理、补齐安置区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六项”安居措施,大力实施小库房、小菜园、小厅堂等“六小”暖心工程,实现有条件的100户以上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全覆盖,全面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加快促进融入。
三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为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04
安康市易地搬迁发展历程
安康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全市所辖8县1区1市都处在生态脆弱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区。全市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达1.58万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67%,长期以来饱受“受灾—重建—再受灾”循环往复的灾困之殇。
安康的易地搬迁开始于2010年“7.18”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是陕西易地搬迁政策的源发地,十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贯穿于“十二五”“十三五”两个重要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在2010年率先在全省启动的以避灾减灾为重点的陕南避灾搬迁。第二阶段是“十三五”以脱贫攻坚为核心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
这两个阶段全市共累计搬迁安置群众26.73万户93.78万人,搬迁人数总占比全市总人口的31%,累计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1364个,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占全省的39%。
第三阶段就是当前以后续扶持发展、提升搬迁综合效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后搬迁时代”。
十年来,安康始终坚持把易地搬迁作为推动发展重要引擎和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放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中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搬迁安置、就业创业、基础配套、服务管理和后续扶持,使易地搬迁成为贫困人口“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的治本之策。
艰苦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探索创新,让安康近百万人通过易地搬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农民”变成“居民”,由“农民”变成“工人”,从居住环境到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对安康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生产力自我革命。取得了避灾减灾、精准脱贫、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保护生态的多赢效果。
《乡村振兴谱新篇》
周一至周五晚7点半到8点
FM106.6 AM693 陕西新闻广播播出
学习强国APP在线同步收听
【编辑:刘俊芳】
【责编:辛红】
【审核:摆卫军】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