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86岁的她,为黑土地奋斗一生

图片
我国的第一代女收割机手刘瑛
2022 Narration of the paths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阡陌的述说》今天讲述北京姑娘——我国的第一代女收割机手刘瑛扎根北大荒,为黑土地奋斗一生的动人故事。
图片
\成天做梦,就梦这个
刘瑛,86岁
2021年7月3日
在时隔一年后
我国的第一代女收割机手
走下飞机
再一次踏上了魂牵梦绕的黑土地
图片
惦记,老做梦。就在这个地里头开拖拉机,成天做梦就梦这个,没办法,这情是割舍不了的……
刘瑛看向车外的风景,若有所思地说:“2020年被‘新冠’给阻挡了,回不来了,要不一年要回来一趟、两趟、三趟……”
陪伴母亲一同前来的张拓红说:“妈妈每次回来都是滔滔不绝,特别高兴,兴奋得不行。”
刘瑛觉得回来就像回家似的,回一次一个样,都不重样。
“佳木斯在变,它也在变,一道上都在变。原来的什么苏家店都看不着了,现在都变成了又宽敞又开阔的小城市。”
作为全国(第一届)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刘瑛是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国第一代女收割机手,被称为“云雀姑娘”。
图片
\这地方真有钱
1950年,14岁的刘瑛,刚上初一,看了一本书,写的是前苏联一位拖拉机驾驶员安格琳娜。
她穿着很干净的工作服,开着拖拉机开垦荒地,为苏维埃共和国打粮食,刘瑛被迷住了。
凭着一股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刘瑛和同学坐火车来到了北大荒。
图片
刘瑛下车一看站台上站满了欢迎的人群,这些人都穿着“缎子衣服”,可美了。当时刘瑛想:“这地方真有钱。”
刘瑛后来明白了,拖拉机手不就是和油打交道吗?齿轮油、润滑油啥的。这工作时间长了,他们没有第二件衣服换,所以身上都是闪闪的油光。
原来“缎子衣服”是这么来的。
可当时,刘瑛和同学却特别羡慕。心想,自己的棉袄上也沾点油有多好。
图片
\我一定要做北大荒的女儿
然而刚来的新鲜劲儿还没过,艰苦的生活环境就给了刘瑛她们当头一棒。
那时候吃不上大米饭,吃不上馒头,都是苞米碴子、高粱米、小米,小米还带沙子的,那沙子吃在嘴里咔呲咔呲的。
当时吃的菜是能数得过来的萝卜条汤。好一点就是吃黄豆。
田间流动作业就住一个简简单单的帐篷。
那个帐篷不是像现在我们有门有窗户的那种棉帐篷,而是一个大帆布织的帐篷,根本不保温。
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在被窝里冻得根本睡不着觉。
春天3月下雪,帐篷一塌就把她们都压在底下,男同志就拿着锹挖雪,把她们救出来。
图片
生活条件艰苦,而工作环境更艰苦,到处是荒地和沼泽地。只有五分场好一点高一点,其他地方都有水。
可这些在现在的刘瑛看来,却是满眼的幸福。
她回忆说,周围全是没脖子的蒿草。那里头还有兔子、狼和狐狸,还有狍子,那傻狍子老对着人笑。
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第六管理区职工李春江讲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那不说飞进饭锅里,它们也往屋里钻。”
大蚊子都带长膀的,不是现在小蚊子,大瞎蠓盯复旦马和牛都蹦高了,老大一个,一个火柴盒正好装一个。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刘瑛开始了在北大荒的生涯。
他们还编了顺口溜说:早晨两点半,中午吃了一顿饭,小休息还大批判,下班还看不见。
图片
到了1958年,有的人吃不了这个苦就不干了,就跑了。
很多人,包括20多岁的男人都跑了,不干了。
厂长开动员大会,就让大伙表态。
厂长讲完了,刘瑛就上台了,说我是小不点,我的外号叫小不点,我要向你们挑战。
别人都跑了,我坚决不能跑,我不回北京。我今年15岁,我25岁、35岁、55岁,我要永远留在北大荒,我一定要做北大荒的女儿。
图片
\友谊农场
1954年12月21日,在前苏联政府的援助下,我国黑龙江省集贤县三道岗地区建立了一座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
刘瑛回忆说,那时候有好多拖拉机。
有24台苏联的纳奇拖拉机,有万国牌,那是美国的;有法尔毛,是英国的;有福特,是美国的;有兰斯,是德国的;有那个小田,那是日本的。那个很小,我都开过。还有兰斯,开不了,兰斯那是要用火烧的,才能发动。
从此,在中国地图上就多了一个地名——友谊农场。
图片
刘瑛心气很高,那个年代开拖拉机干活争分夺秒。一想停车吃饭,那得多耽误事儿啊。
她还和伙伴说,能不能从食堂给我包点包子,边吃边干,就可以不用停车吃饭了。
苏联专家那时候给大家一个礼拜演一次电影,演一次电影就让他们停车看电影。
刘瑛说看电影的2小时时间,我就能开4圈,4圈就是两垧地。
“我才不跟你们看电影,不看电影,也不停车吃饭,还要把车整得好好的,不出故障。人家干3垧半,觉得达到定额了,我从3垧半干到5垧2,7垧8,8垧7。
你说我这么一来,这红旗还能走吗?所以我这79号就成了五分场十队永远的红旗车。
图片
在刘瑛等老一辈农垦人的辛勤付出下,友谊农场成为我国最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
刘瑛也成长为我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和女联合收割机手。
“那时候可美了,觉得北大荒变样了。一看地里全是麦子,可好看了。那时候一卸粮的时候我就来劲了,看我这拖拉机多美丽,耕其草原万里,收获粮食送北京,捷报报给毛主席。”刘瑛说。
图片
农场元勋吴金龙老人的孙子吴刚和刘瑛在稻田里漫步时,问道:“刘奶奶,你们那个时候为什么不种玉米和水稻呢?
刘瑛说,“那不行,没有机械。没有机械你怎么种?别说种水稻,种小麦就这地,这么深的水能干吗?
吴刚说,“您知道为什么咱们现在这个地方,大麦小麦还有黄豆种得少吗?”
刘瑛说这个产量高、效益好。拿黄豆来说,现在的产量是一公顷三吨左右,玉米和水稻每公顷的产量,基本上都会达到十四五吨。
这都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
今昔对比,刘瑛不禁心潮难已。既感叹农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金秋十月,友谊农场田进入了收获的季节。田野里机器隆隆,人们正热火朝天地收割成熟的庄稼。
图片
\把友谊的丰收喜讯带到北京
回到北京的刘瑛,正在女儿家里,享受着团圆的快乐。
此时此刻,她更关心的是北大荒下雪。
北大荒一下雪,这豆子就埋上了,那豆子质量一下子就下来了。所以,那时候收豆我最担心的就是北大荒下雪。
刘瑛的忘年交郭玉佩,此时专程来到地里,记录丰收的时刻。
“今年友谊农场又是个大丰收年,田间一看,水稻金黄一片。职工农户们正在收水稻,北京的刘阿姨跟我说了几次,让我跟她视频一下,把友谊的丰收喜讯带到北京,我得跟她联系联系。”
图片
当他用手机视频了友谊农场三分场的水稻田金黄一片和大丰收场景时,刘瑛直说,太美了。
现在的收割机都是直收的,现代化机械,作业很快。
刘瑛看到这场景,更高兴了,连说“好看,真好看!”
郭玉佩说道,这是你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你的青春汗水都洒在这块土地上了。
图片
是啊,这是刘瑛的老家啊!她好想这个心心念念的家。
刘瑛说,现代化的机械比她那时候快多了。
70年过去了,现在的北大荒生产条件不能同日而语。刘瑛看了以后很是兴奋。
郭玉佩说,今年北大荒的水稻长得很好。今年的大米肯定很白,又很漂亮,让刘瑛在北京就等着吃北大荒的大米吧。
图片
\怡然自得的老年时光
如今,刘瑛和老伴都住进了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享受着怡然自得的老年时光。现在老伴已经卧床,无法外出了。
女儿张拓红和法国女婿多米也会在休息的时候,把刘瑛接到自己郊外的小院团聚。
多米很欢迎岳母来家做客,还做起了意大利面。
多米觉得岳母很了不起,是中国第一个开拖拉机的女士。还想以后跟着岳母去黑龙江,去友谊农场。
多米觉得中国人特别实干,也佩服得不得了。他觉得中国人就靠这种精神,一定能成为世界第一的。
图片
离开二十多年,北大荒却成了萦绕刘瑛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愫。
她这一代创造了“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也成就了她们的荣光,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方的这片热土。
因为那里有她的亲友,她的青春。
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刘瑛最经典的话:
“北大荒好,你闻闻。那拖拉机一过去,黑油油的土地都冒油,你不爱它吗?
我这一辈子都爱它。”
图片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
请关注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下载农视网客户端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