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脱单App成“荷尔蒙陷阱” ,暧昧经济黑产化必须警惕

蒋璟璟
“发每条信息都要钱”“花了10多万元,还拿不到联系方式”“要线下见面,先得刷个价值1万元的‘一生一世’”……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自称“快速脱单”“互助脱单”App通过平台规则“下套”,让交友过程异化为步步“交钱”,不少用户成为被“收割”对象,引发了大量涉嫌“诱导消费”“情感欺诈”的纠纷。(新华社)
“交友”先“交钱”,可说是线上暧昧经济的核心要义。一波话术洗礼,一波套路输出,很多用户稀里糊涂就越陷越深了。“花10多万元没脱单,结果面都没见到”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大量打着“脱单”旗号的App活跃网上,从其商业模式来审视,本质上几乎与“钓鱼软件”无异。不少人深受其害,却是后知后觉。
所谓的“脱单”服务,其实就是婚恋介绍服务。然而,诚如媒体所报道的,当前大量打着“交友”旗号的平台注册主体都是科技信息公司,经营范围绝大部分没有“婚姻介绍服务”项目,这根本就属于是“跨界玩票”“无证上路”了。此类脱单App是有着惊人的共性,那就是广告露骨、画面撩人,暗暗所兜售的“情色想象”,颇为勾人心魂。不少人“用户”心痒难耐,意乱情迷稀里糊涂就中招了。
值得注意的是,“路子越野”的脱单App,很多时候反倒人气越高。一般而言,背靠大厂的婚恋App,在合规性方面顾忌更多,相对较为规范。由此,构成了一种现实中的“劣币驱逐良币”格局。小作坊出品的“脱单”App,精准地专注了目标用户的隐秘心思,精心算计、投其所好,其钓鱼成功率当然是非常之高的。“荷尔蒙陷阱”,简直就是阳谋,愿者上钩。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消费纠纷,自然层出不穷。
当脱单App加速从一种擦边球式的暧昧经济,变成了一种事实上挖坑设陷的黑灰产,其底层商业逻辑的道德风险,就暴露得越是充分。痴男怨女为爱疯狂,毫无理智可言。治理乱象,还是要诉诸于监管介入,强化主动监测和事前的风险预警,由此才可避免更多人前赴后继掉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