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香港消费券政策的经验启示

近期,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新年度财政预算案时表示,借鉴去年的经验推出新一轮消费券计划,对合资格居民发放1万港元消费券。此次“消费券计划”金额为上一轮的两倍,去年8月,香港曾力推消费券计划,分批次向市民发放了5000港元消费券,对本地消费带来明显提振。发放当月,香港零售同比增速迅速扭转了此前的下行趋势。2月18日,笔者在《财经》发表署名文章《香港力推消费券计划,比直接发钱好》,对香港消费券政策效果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香港经验对2022年内地制订促消费政策极具启示意义。
香港力推消费券计划,比直接发钱好
沈建光消费券作为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短期效果优势明显,疫情以来各地也实践不断。中国香港的做法对内地促消费具有参考意义
消费疲软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拖累之一,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2月社零总额同比仅增长1.7%、实际同比已跌至负值。
今年一季度能否有效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成为现阶段中国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进而实现全年增长目标极为关键的一环。值得关注的是,2021下半年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强力实施消费券计划,短期内对本地消费带来明显提振。为此,笔者对香港消费券政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尽管内地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香港经验对2022年内地制订短期促消费政策仍极具启示意义。
中国香港消费券优于此前直接发钱
回顾疫情之初,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曾使用财政储备对居民直接进行现金补贴(人均10000港元),由于直接将现金打入居民银行账户、并未限定必须用于消费,且疫情冲击下诸多消费场景受限,导致政策对当期消费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相较而言,香港本轮消费券方案具备显著优势。
一方面,占用财政资源更少。香港本轮消费券计划向18岁以上永久居民和新来港人士每人发放5000港元消费券、人均额度仅为此前一半,对财政资源的消耗显著低于此前一轮的现金补贴。数据显示,香港本轮消费券计划共投入360亿港元财政预算、占2021年财政收入比重约为7%左右,考虑到2019年之前香港财政长年处于大幅盈余的状态,本轮全民派发消费券的支出规模并未引发针对财政负担的过多担忧。
另一方面,促消费的针对性明显提升。根据计划方案,香港特区政府明确限定消费券的使用范围限于本地零售、餐饮和服务业商户的实体及网上店铺,同时规定了不适用消费券的交易类别,如政府收费、水电煤气收费、公共机构收费、教育开支、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捐款、非本地商户购物、个人对个人(P2P)支付、兑换现金等。由于规定了消费券仅能用于本地特定场景消费,香港本轮促消费政策的力度实际更具针对性,为后期取得良好效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香港消费券取得双重积极效果
目前来看,中国香港消费券计划至少取得了双重积极效果:
一方面,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提振了本地消费、激活消费信心。香港消费券惠及720万市民和10余万本地商户,覆盖不同消费场景,数据显示自去年8月开始分批次发放消费券以来,香港零售当月同比增速迅速扭转了此前的下行趋势,在奥密克戎输入香港之前(11月末),始终保持在7%-12%左右的较高位置。根据特区政府经济顾问的估算,消费券计划对于香港经济的提振作用大概为0.7%,其中,对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三季度餐饮业已恢复至疫前同期(2019年三季末)水平的81%左右,在疫情封闭、无外来消费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当然,在笔者看来,中国香港消费券在设计细节上仍可做得更好。例如,香港消费券采用全额抵扣方式、未使用满减设计,更多体现为对居民消费的短期一次性刺激。进一步做大乘数效应将是未来香港消费券政策的重点优化方向。
对内地短期促消费的政策启示
对内地而言,岁末年初之时奥密克戎新一轮疫情再次多点暴发、防疫政策持续收紧,使得一季度消费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刺激消费、提振内需已刻不容缓。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其中多次提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消费券。事实上,消费券作为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短期效果优势明显,疫情以来各地也实践不断。在笔者看来,中国香港做法对内地促消费具有积极参考意义。
一是政策发力加快转向供需平衡,提升对居民收入端的财政支出力度,考虑统一派发消费券。疫后中国政策侧重供给侧、投资端,经济恢复明显供大于求。但减税降费手段并非万能,其效果高度依赖市场主体盈利状况,具有一定顺周期属性、还面临“幸存者偏差”。相较而言,消费券等收入端政策逆周期属性更加突出,在经济下行时期更具政策性价比。此情况下,财政政策应从保市场主体适当向保终端消费倾斜,可考虑借鉴香港做法在内地统一派发消费券,与减税降费形成提振内需的合力。
二是提升政策发力的针对性,重视平抑疫情导致的短期消费冲击,加大困难地区消费券政策力度。消费券定位于短期刺激政策、发挥短期效果,香港实践已经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对此应有清晰的认识。疫情反复之下,中国近两年始终面临局部消费遭受较大冲击的局面,不仅加剧了整体消费数据的短期波动,更进一步打击了消费者信心、阻碍消费回补。有鉴于此,对于近来直接遭受疫情冲击的困难地区,可以考虑在疫情有效控制之后加大消费券政策力度,以迅速对冲疫情影响、平抑短期波动、促进消费回补,同时带动后续消费者信心。
三是财政紧约束下仍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突出做好政策设计,全力提升消费券乘数效应。提升定向消费券占比,加大对困难人群、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力度,突出本地餐饮旅游、家电汽车更新等重点方向。顺应数字化转型潮流、多渠道推广消费券,覆盖更多用户群体,兼顾提升适老性、照顾线下消费习惯。借助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手段优化前期消费券实施方案设计,合理测算基础上适度提升消费券满减比,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消费券可用、好用,在有限预算、有限时间内做出最大的消费乘数效应。
本文首发于财经杂志 (编辑:王延春)
沈建光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观点新媒体专栏作者
张晓晨 京东科技集团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