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把耳朵“听”坏了!世卫组织:保护听力,这6点至关重要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音乐是高尚的艺术,它能陶冶情操,为生活增添魅力;
音乐是天使的语言,它最容易触动心灵,带来至美的享受;
音乐是一剂良药,它能放松身体、纾解情绪,还能刺激大脑,让我们活力满满。
音乐的魅力不必多说,我们每个人都被它吸引,听音乐也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是你知道吗?音乐也可能会慢慢袭扰着我们的健康。
图片
图片来源:123RF
2021年WHO发布了《世界听力报告》中指出,目前有超过15亿人(接近全球人口的20%)患有听力损失,其中有4.3亿人患有致残性听力损失。总共有3400万儿童患有耳聋或听力损失,而且大约有30%的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听力损失。预计到2050年,可能有超过7亿人患有致残性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对我们的影响是广泛且深远的。一方面,听力损失可能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和就业前景选择;可能会使儿童的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影响学业成绩;还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导致老年人社会孤立、孤独和沮丧。另一方面,听力损失可能会增加全球经济负担。
图片
截图来源:WHO官网
今天(3月3日)是2022年世界听力日(World Hearing Day),今年的主题是“谨慎用耳,耳聪一生”(To hear for life, listen with care)。
为了提高人们对听力损失和安全聆听的认识,保护听力、降低听力损失的风险,让所有年龄段的人可以在享受聆听的同时不损害听力,我们将分享近期由WHO发布的几项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影响听力的原因
如下图所示,导致听力损失和耳聋的原因有很多:
耳部感染和其他疾病:如慢性中耳炎,也可能由麻疹、脑膜炎、风疹和腮腺炎等其他疾病导致。
衰老和遗传:与年龄有关的听力损失(感音神经退化),先天性耳聋(基因突变等)或早发性儿童听力损失等;
行为因素:服用了损伤内耳的耳毒性药物,或者长期接触嘈杂的环境、佩戴耳机时音量过大等;
营养和围产期因素:营养不良,围产期高胆红素血症、缺氧或出生时窒息、低出生体重等。
图片
▲ 影响听力的各种损伤因素和保护因素(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据WHO估计,由于长时间不安全地使用个人音频设备以及在嘈杂的娱乐场所消遣,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岁至35岁)面临听力丧失的风险。
虽然导致听力损失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听力损失也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但是不安全的聆听习惯所导致的永久性听力损伤是可以避免的
据WHO估计,在年轻人中,有50%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预防的;在儿童中,也有60%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通过各种措施预防的。
接下来我们将分享,如何通过改善不安全的聆听习惯,来预防听力损失。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为什么声音能够影响听力。
图片
▲ 耳朵的结构和听到声音的机制(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音量如何影响听力
如上图所示,耳朵的主要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们通常讲的"耳朵",其实只是耳廓这一部分,有收集声音的作用,而外耳道是声音传递的通道。
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组成。鼓室是一个空腔,内含有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组合成听骨链。
听骨链的一端连接鼓膜,另一端连接到内耳的听觉组织。声波在耳道中传递时先振动鼓膜,然后鼓膜再通过听骨链将振动传递至内耳。
内耳的结构复杂,所以又称为"迷路",由前部的耳蜗、中部的前庭和后部的半规管组成。
声波的振动传到内耳,可引起内耳耳蜗淋巴液的流动,使听觉毛细胞(感觉细胞)产生兴奋(听觉神经冲动),再由听觉神经传导到大脑形成听觉。
在声音传导过程中,耳蜗外毛细胞是声音的放大器,也是耳朵最脆弱的部位。耳毒性药物、噪音和衰老等因素都可造成外毛细胞的损伤
毛细胞损伤后就会丧失自我再生毛细胞的能力,这将会导致严重的听力损伤。WHO发布的“安全聆听”(Make Listening Safe)倡议中指出:长时间反复接触音量过高的声音,会永久性地伤害内耳细胞(如下图所示),造成噪声性听力损失。如果不解决,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明显变差,并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产生长期影响。
图片
▲ 内耳感觉细胞因反复暴露于高音量而受到损伤,正常的感觉细胞(左)受损的感觉细胞(右)。(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过度暴露于高音调的声音可能会导致听力丧失、耳鸣或两者都发生。由于过度声音暴露导致的听力损失可能从轻度到极重度不等,具体来说:
难以理解语音,尤其是在背景噪声中。
听力质量下降,如声音失真、清晰度不足。
难以区分声音,如混合使用不同的仪器。
上述症状可能会表现为短暂的变化(暂时性听力丧失或耳鸣),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消退。然而,即使短期症状完全缓解,也可能会导致进行性、不可逆的内耳损伤。
虽然我们可以使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改善症状,但目前还没有治愈这种听力损失的方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耳朵、保存听力至关重要
图片
图片来源:123RF
如何安全聆听
声音的音量、聆听的持续时间、以及响亮声音的频率都会对听力产生影响。声音级别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听力损失的风险就越大。
比如,每周可以安全聆听80分贝的声级长达40小时;如果声级为90分贝,那么安全的时间就要减少到每周12.5小时。
具体怎么操作呢?
《世卫组织安全听力场所和活动全球标准》(WHO Global standard for safe listening venues & events)中给出了几条重点建议:
保持低音量:建议将设备的音量设置为不超过最大值的60%,声级最好保持在平均80分贝(门铃的声音)以下。摩托车的声音在95分贝左右,电吹风的声音在100分贝左右,电钻的声音在130分贝左右。
使用降噪耳机或使用耳塞:以减少在嘈杂环境中的音量。
始终远离声源:例如扬声器、嘈杂的机器、吵闹的娱乐场所等。
限制从事嘈杂活动的时间:经常让耳朵从嘈杂的声音中休息一下,有助于耳朵内的感觉细胞恢复。
监测声级:可以通过使用应用程序来完成,从而监测自己周围的声级情况。
注意听力损失的警告信号:如果出现持续的耳鸣或难以听到高音或谈话内容(听力下降),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图片
解决听力损失的措施及服务(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此外,在《世界听力报告》中还指出了以下重点内容:
听力筛查和干预:需要进行定期听力筛查的五类人群有新生儿及婴儿,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在噪声或有害化学环境中工作的人群,使用耳毒性药物的人群和老年人。为了方便大家进行听力检查,世卫组织开发了一个可用于听力筛查的手机应用程序:hear WHO。
耳病预防和管理:儿童可以通过免疫接种、改善产妇和新生儿保健、中耳炎筛查和早期干预等措施降低发生率。成年人需要戒烟,因为吸烟(包括二手烟)会增加听力下降的风险。
康复服务:可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视频、图文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普宣传,普及听力健康知识,传递康复资源和信息,搭建沟通平台。
改善沟通和增加社区参与力度:倡导通过推动手语和字幕的普及等措施,提高听障人士的交流能力。
参考资料
[1] World Hearing Day 2022 (3 March). Retrieved 2022, from https://www.who.int/campaigns/world-hearing-day/2022
[2] World report on hearing.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Licence: CC BY-NC-SA 3.0 IGO.
[3] WHO global standard for safe listening venues and event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Licence: CC BY-NC-SA 3.0 IGO.
[4]谢静, 贺璐, 龚树生. WHO世界听力报告的解读与思考 [J]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 56(10) : 1131-1135. DOI: 10.3760/cma.j.cn115330-20210430-00241.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e药环球丨药明康德团队打造
微信号 : ey_global
▇ 关注我们,掌握好医新药全球资讯
分享、点赞、在看,传播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