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16岁创作的侠义小说曝光 侄女揭秘创作幕后

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4周年纪念日。日前,周恩来于1914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创作的一篇侠义小说《巾帼英雄》被网友翻出并引发了强烈关注。“寂寂荒郊,茫茫旷野。时则晨星隐隐,晓雾沉沉。几处烟云,一湾流水……”网友称周恩来的这篇小说意境优美,开篇就很空灵飘逸,给人以无限遐想空间。
图片
周恩来的二侄女周秉宜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是我伯父周恩来16岁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没有写完,就被《敬业》会刊刊载。解放后被收录进《周恩来早期文集》里。”
对故乡淮安感情很深 将其风物运用到文学场景中
“我不太懂文学创作,也不是专家学者。不知道他(伯父周恩来)写得到底好不好,就是感觉这段文字对他淮安故乡的描述挺真实、挺到位的。他很熟悉故乡的山水风貌,对故乡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周秉宜如是说。
图片
周秉宜 林辉拍摄
周秉宜还举例说,比如在这段小说里,有对江上迷雾,船上女子的描述,这些都是淮安特有的风物气候及场景。“这些童年的记忆,被他运用到这段小说的文学场景里,文笔很优美,情感很细腻,让人看后如临其境,能感受到一百多年前的淮安是那样一种场景。”周秉宜说,作为后辈,她们多次回到故乡淮安探亲,对那里的大运河也有着很深的感情。
那么,除了对故乡风物的童年记忆,周恩来创作侠义小说的文艺才华是如何练就的呢?在周秉宜看来,这和伯父从小所受的教育、所涉猎的书籍有关系。
嗣母教他认字背唐诗 讲《天雨花》《再生缘》等词唱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淮安驸马巷周家大院。襁褓里的他刚长到半岁,就被过继给叔父周贻淦夫妇。那时周贻淦已去世,周恩来由守寡的叔母陈氏抚养。出身书香门第的陈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才女——14 岁便能赋诗填词,书法和绘画也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喜欢画美丽的白芍药花,也会画各种飞鸟。“据我的堂姑周美娟回忆,当时驸马巷周家的女人都说,‘天上飞的是什么鸟,陈三姑(陈氏)就能在纸上画什么鸟。’这便是对她心灵手巧的肯定。”周秉宜说道。
图片
周恩来4岁(虚岁5岁)时,陈氏便开始教他认字和背诵唐诗。儿子喜欢学,记性又好,学过一遍便不会忘。陈氏越发喜欢,以后又给他增加了讲故事。对于这段记忆,周恩来在1946年9月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在南京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回忆道, “在我 5 岁时,嗣母就常给我讲故事,《天雨花》《再生缘》等词唱。”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 5 岁进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和学做策论等基础国学,平时陈氏还要求他练习诗词写作。周恩来年纪虽小,却已经能够写出很好的诗句了,连家中几位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伯父们看过后也都会频频夸赞他的文采。
喜听亲戚仆人讲故事 多年后写就《射阳忆旧》
嗣母陈氏之外,小周恩来还缠着周氏家族里的亲戚及仆人给他讲故事,对于一些奇闻逸事终日听之不倦。陈氏倒也从不拦着,儿子求知欲那样强,在她看来,除了四书五经等必修的儒家经典之外,听故事倒也不失为一项帮助儿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好办法。
在周恩来听到的故事当中,有一个故事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故事是说有一户人家的老仆人,他做事勤勉、 诚实可靠,又记忆力超强。家中凡米盐琐事,主人委托他,他必能全部办理妥帖且账目丝毫无差。一日,主人给他 600 贯钱做日常开支。老仆人经过核查,发现主人多给了400 贯,便立即如实相报,绝不贪污。
周恩来始终将这个故事记在心中。多年后,他在南开中学念书时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射阳忆旧》,介绍了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仆人。16岁的周恩来并因此发出感叹曰:“某仆安在!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也。”
图片
江苏淮阴陈家花园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西游记》《镜花缘》《红楼梦》 他从这些古典小说中汲取知识
1904年秋天,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带着6岁半的他和两个弟弟从淮安迁往淮阴清江浦,住进了外婆家隔壁一个叫陈家花园的房子里。“我的祖母万氏给我伯父周恩来和小他一岁的我的二伯父周恩溥请来了私塾先生。在伯父的努力争取下,他的两个表妹万怀芝和万贞也高兴地加入了这个读书班。”周秉宜告诉北青报记者。
此时,私塾先生所教的内容早已满足不了学习进展神速的周恩来了。于是,当同在一间教室里学习的表妹们还在念方块字的时候,陈氏已经给儿子周恩来找来小说让他看了。多年后,周恩来回忆道,“从八岁到十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我的知识都是从看小说得来的知识,我母亲总是让我看小说。”
据周秉宜介绍,如今,淮阴的陈家花园里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我建议在那读书处放几本《西游记》,念方块字那是我伯父的表妹们的回忆。而我伯父那时的文化水平已经可以完整地看小说了。”
图片
周恩来12岁时刚到东北读书时的照片
周家世代为师爷 他从古文藏书中旁学杂收
两位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下克服各种困难,抚养3个小兄弟的情景,永远定格在周恩来的内心深处,他十分敬重与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1918年1月2日,留学日本的周恩来在日记中曾专门提到他的嗣母陈氏:“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遍,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的二十六年,那时候母亲才十五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容易,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十年了。不知还想着有我这儿子没有?”
在周秉宜看来,除了两位祖母对伯父周恩来幼年读书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周家世代为师爷,这样的书香家庭文化传承,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创造了很良好的环境。
“我伯父12岁在沈阳上学时,寄住于在奉天府衙当师爷、做会计的伯祖父那里。他在绍兴会馆有好多古文藏书,让我伯父看。我伯父却说,‘您的这些书我早已读完了。’”周秉宜称,伯父就是在这样的家世环境中旁学杂收,拓宽了他的视野,启迪了他的人生志向。
图片
周恩来16岁在南开学校读书时的照片
南开中学“四育”理念 培养他的文艺才华及社会活动能力
长期研究周恩来生平事迹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颖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了南开学校对于周恩来文艺才华的培养。“1913年8月,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该校注重德、智、体、美‘四育’并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严格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制度,对青年时期的周恩来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校期间,周恩来品学兼优,国文和数学成绩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周恩来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他与同学共同创办“敬业乐群会”,其名称表示“敬重学业,联络感情”之意。该会的宗旨是:“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张伯苓校长对“敬业乐群会”的成立,给予了大力支持。
图片
敬业乐群会的三个发起人 左起:常策欧、张瑞峰、周恩来
“敬业乐群会”成立之初,建立了智育部、稽古部、演说部、俱乐部、庶务部、编辑部,下设诗团、国文研究团、辩论团等,还创办了会刊《敬业》学报。《敬业》每半年出版一期,每年四月、十月出版内容分为杂俎、说海、文苑、补白等栏,主要反映会员对时政的评论,学习的心得,报道会内容各种活动。
“周恩来1914年创作的侠义小说《巾帼英雄》就发表在这《敬业》会刊上。他还用‘飞飞’‘翔宇’‘恩来’署名发表了许多诗歌、小说、评论文章等。后几期还专门开辟了‘飞飞漫墨’专栏,发表他的小评论和杂感,很受读者欢迎。”
图片
在张颖看来,周恩来写《巾帼英雄》这篇小说时,旧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第二年的5月9日,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政府提出的灭亡中国“二十一条”修正案。“《巾帼英雄》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位侠女‘青儿’,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周恩来的英雄情结。在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关头,他内心非常忧愤,希望中国强大起来,希望有‘英雄’能够站出来,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敬业乐群会”召开时事座谈会 锻炼了周恩来的组织才能及领导艺术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敬业乐群会”还经常召开时事座谈会,了解国家和世界大事。智育部把每周一、三、四、五的课余时间,定为会员活动时间。经常聘请老师作专题学术报告,有时还邀请校外知名人士,如吴玉章、蔡元培、黄炎培等都曾接受“敬业乐群会”的邀请,来南开学校演讲并与同学们座谈。
“敬业乐群会”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在茶话会上,或由会长报告会务,或讨论时事政治和学校大事,然后进行各种游艺和联欢活动,如表演相声、双簧、舞剑、灯谜、棋类比赛等。据当年校刊报道,周恩来表演的趣语和伉乃如老师表演的相声都是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常常使大家捧腹大笑。
图片
敬业乐群会纪念章
此外,“敬业乐群会”还组织会员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实际生活。1915年10月下旬,“敬业乐群会”由周恩来出面组织了会员参观团,到天津的水产学校、高等工业学校及几所小学参观,了解当时的教育情况。参观后,就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观点展开讨论。在“敬业乐群会”这个平台上,周恩来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得到了初步的显示和全面的锻炼,为他若干年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