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90%医院都会忽略的“病案号”管理,浙大二院是这么解决的

图片
导 读:
若要保证病案完整,同一患者的病案号必须唯一,即患者的病案号只能有一个。据此,病案号的管理显得极其重要。
病案号不仅是识别患者的唯一标识,也是日后查找患者资料的唯一途径,在病案管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一人出现错号(如多号、重号、空号等现象),会直接导致病案信息不能及时录入、归类、汇总、上架,病案管理人员也会因纠正错号而耗用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甚至带来不必要的纠纷,进而造成医院和患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不良后果。
此外,病案错号还可导致医生对患者的既往史缺乏连续、全面的了解,甚至遗漏重要的医学信息,这将会给医疗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影响,给医院教学研究带来遗憾,有损病案管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浙大二院用如何用PDCA工具解决这项问题的。
1
现状与原因
截至2012年5月30日,我院(浙医二院)的病案号构成中同身份证一个病案号的占比为80.81%:
我们在调查中捕捉到一些常见问题,同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1. 一人多号
同一患者多次入院就诊,而每次却使用不同的病案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挂号处操作员为患者制就诊卡时不能够获得正确的患者基本信息,错误包括填错姓名、年龄乱填、地址信息过于简单或者干脆不填等。这些不准确的就诊信息会造成患者再次入院时(没带卡或卡消磁),挂号处的人员不能及时查询到该患者首次就诊所产生的病案号,而当作新患者来登记患者信息,重新生成病案号。
患者此前住过院,但为了报销医疗费,本次住院借用他人名义享受医疗保险。
患者因某种疾病想隐瞒真实身份而随意取名,再次入院时又想报销便使用真实姓名。这些原因均会造成一人多号的现象。
2.病案重号
病案重号指的是不同患者共用同一个病案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本院挂号处工作人员疏忽,或者没有详细询问患者的信息,给该患者制卡时复制了其他患者的信息。
2
PDCA循环
P(计划)
1.2012年6月1日成立质量改进小组,成员来自客户服务中心、IT中心、财务科、质管办;
2.修订《患者身份辨识制度》;
3.给HIS系统增加病案号管理功能;
4.推行使用身份证实名制挂号;
5.目标:病案号唯一率≥99%。
D(实施)
1.IT中心:给HIS系统增加病案号管理功能,归并一人多号的病案,审核新的病案号;
2.客户服务中心:安排专人归并和审核病案号;对于未带身份证的病人,次日起根据信息单安排专人电话联系,补登记身份证信息;
3.收费挂号处:实行实名制挂号;对于未带身份证的病人,要求填写新病人信息单,凭信息单制卡,工作人员再将信息单送至客户服务中心。
C(检查)
1.定期监测唯一号改进情况;
2.实施前病案号的唯一率只有80.81%,而2013年7月却达到99.20%。
A(处理)
1.修订《挂号和号源管理制度》;
2.修订《身份辨识制度》;
3.制定《唯一号产生机制管理》;
4.遇到的新问题:急诊无名氏的信息管理;患者基本信息修改的管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启动下一轮PDCA循环,改进主题为“提升患者基本信息的准确性”。
首先分析导致病人基本信息错误的各种原因:
图片
紧接着,我们明确两个定义和一个规定:
1.患者基本信息:又称一级信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上含有的个人信息;公民照片作为可或缺的一级信息,军人用的军官证号码代替身份证号码,持护照的外籍人士用护照号代替身份证号。
2.我院的病案号按照患者一级信息管理。
3.患者扩展信息:又称二级信息,指患者的现住址、单位地址、联系电话、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或患者法定代理人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身份证号、与患者关系、联系电话等)。
当做好这些,我们再进一步确定关联部门的职责:
1.门诊部:负责患者基本信息(一级信息)修正的审批、实施。
2.全院各科室:负责患者扩展信息(二级信息)的修正。
3.医务科:负责规范患者信息修正前后病历资料的修改、保存。
4.病案室:负责将患者基本信息修改的资料归入病历存档。
5.IT中心:负责与患者信息管理相关的软件开发、修改及各类权限的设置;负责非门诊时间、应急情况下患者基本信息(一级信息)的修正。
6.质量管理办公室:与患者信息有关的不良事件的接受、处理、分析。
7.行政总值班:负责非门诊时间、应急情况下患者基本信息(一级信息)修正的审批。
接下来便轮到简化流程(见图5):
图片
最后便是正式实施和监测结果(见图6):
图片
来源:健康界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