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伦泰:列宁政府中唯一的女部长,世界第一女大使,一生精彩纷呈

亚历山德拉·米哈伊洛夫娜·柯伦泰(出嫁前娘家姓多蒙托维奇,柯伦泰是第一位丈夫的姓氏),苏联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官,苏联历史上首位女部长。
图片
柯伦泰是被命运偏爱的人。她的一生可谓精彩纷呈。
身为俄国沙皇将军的女儿,成长为一名女革命家、列宁的战友、活跃的女权主义者。
作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掌握欧洲的英德法瑞典挪威芬兰语等数十种语言。
幸运的是,她几乎是唯一一位自然死亡,免遭大清洗的布尔什维克。
童年和青年时期:贵族小姐成为女革命家
图片
▲小时候的舒拉
1872年3月19日,舒拉(柯伦泰小时候的名字)在圣彼得堡出生。
父亲米哈伊尔·多蒙托维奇是沙皇军队的将军,乌克兰族人。
参加过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1877-1878年俄土战争,参与镇压1848-1849年匈牙利革命。
曾长期任大特尔诺沃省(今保加利亚境内)总督,出版过多部军事历史著作。
图片
▲大特尔诺沃风光
多蒙托维奇娶了离过婚的并比自己小很多岁的芬兰女人——亚历山德拉·玛萨琳·穆拉文斯卡娅。
妻子第一段婚姻育有一个女儿叶夫根尼娅,后来成为了著名歌剧家。
婚后两人爱情的结晶——舒拉出生,这个传统的贵族家庭未来的期望,却与革命紧密结合。
舒拉出生时,父亲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已年满40岁。
老来得子,父亲非常激动,对舒拉非常地温柔,尽力为她提供最好的教育。
图片
▲父亲米哈伊尔·多蒙托维奇
得益于父亲的启蒙,舒拉爱上了历史和地理,学会了分析思维。
父母为她请到了当时最好的老师,让她在家中接受教育。少女舒拉已经会流利地说好几门外语。
16岁时,舒拉就已经可以显摆自己获得了女家庭教师颁发给她的文凭。
母亲认为女儿接受的教育已经足够让她发挥创造力了。还经常让她去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
按照父母的想法,她本应在舞会上找一个门当户对的配偶,嫁一个如意郎君。
求婚者络绎不绝,但任性的美人并不考虑充满算计的婚姻。
图片
▲柯伦泰和自己第一任丈夫弗拉基米尔·柯伦泰,以及他们的儿子米沙。
和穷小子弗拉基米尔·柯伦泰结婚后,舒拉离开了家庭,终于感受到了自由的气息。
她结交了新的女伴——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夫人)和叶莲娜·斯塔索娃,开始参加她们组织的秘密会议。
图片
▲柯伦泰和克鲁普斯卡娅
柯伦泰很快赢得了同志们的信任,开始充当使者,她冒着难以想象的危险,在城市的贫困地区散发传单和禁书。
年轻的柯伦泰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将繁忙的家务和丈夫抛诸脑后。
19世纪末期,舒拉移居国外,她的第一段婚姻宣告终结。
但是她保留了第一任丈夫的姓氏,以后也一直姓柯伦泰。
图片
▲德国经济学家海因里希·赫克纳
她进入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系学习,师从经济学家海因里希·赫克纳教授。
教授发现了舒拉的才华,建议她到英国继续接受教育。
搬到伦敦后,舒拉结识了由韦伯夫妇领导的工党党员运动成员。
一段时间后,柯伦泰回到俄国,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1年,受前辈之托,她再次出国,去日内瓦参加一场决定前途命运的会面。
她在那里结识了俄国最卓越的革命者之一——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
图片
▲韦伯夫妇:阿特丽丝·波特和西德尼·韦伯
两次革命:1905年革命和十月革命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苏共二大)召开。
与会者就基本原则产生分歧,最终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阵营——尤里·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和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
几经波折,柯伦泰最终加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
1905年,第一次革命(史称俄国1905年革命)以失败告终。
那些年间,柯伦泰发起成立“女工互助会”帮助女工,传播非法杂志《芬兰与社会主义》。
图片
▲列宁与克鲁普斯卡娅
起义失败,革命者们开始遭受迫害。原本要被拘押的,科伦泰躲了起来。
但她并没有坐以待毙,游历了欧洲诸国,在会见了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后,她开始与瑞典、丹麦、挪威、芬兰、法国和英国的志同道合者建立联系。
抵达德国后,柯伦泰会见了德国共产党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新朋友的帮助下,柯伦泰迁居瑞典。
斯德哥尔摩并未敞开怀抱拥抱女革命家柯伦泰,反倒将她驱逐出境。
柯伦泰去了丹麦,她在那儿遇到了当地的社会活动家,最终加入布尔什维克。
图片
▲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
与德国情报机构建立联系,获得了无限的资金来源。
1917年二月革命后,柯伦泰遇到了一些麻烦,临时政府成员以涉嫌为德国特种部队从事间谍活动为由成功逮捕了她。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柯伦泰被缺席接纳为共产党员。
这绝对是一个罕见的例子,身为女性的柯伦泰和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和加米涅夫一起被选为即将组建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成员。
图片
▲列宁
当时临时政府正在追捕列宁,他被迫躲在秘密避难所。
1917年秋,柯伦泰被释放,她终于正式开始了党内的工作。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发动武装起义的决议。
1917年10月25日,改变俄国命运的事件——十月革命发生了。
革命后立即组建了权力领导机关——人民委员会。
柯伦泰任公共福利人民委员,相当于部长级。柯伦泰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做到1918年。
图片
▲柯伦泰
在科伦泰的领导下,创建了母婴保护部和母婴保护和保障学院,表示“保护母亲作为女性的一项特定职能是国家的直接责任”。
世界第一女大使的外交生涯
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
让其他国家承认这个年轻的国家并不容易,对外交人才的要求也就特别高。
不但需要具备海外工作经验,还需要在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圈内有人脉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柯伦泰主动请缨,要求出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大使。
组织上同意了她的申请,并将她派往挪威任苏联驻挪威全权代表和贸易代表。
在柯伦泰的努力下,挪威政府最终承认了苏联,并迈出了第一步,同苏联建立贸易关系。
图片
▲柯伦泰
四年后的1926年,柯伦泰被调任为驻墨西哥大使,为改善苏墨关系作出了贡献,但当地炎热的气候影响了她的健康。
组织上决定让柯伦泰重返挪威任职,1927年,柯伦泰再次成为苏联驻挪威大使。
1930-1945年间,柯伦泰任苏联驻瑞典大使,同时还是苏联驻国际联盟代表团的成员。
图片
▲1930 年,柯伦泰在去会见瑞典古斯塔夫五世国王的路上。
在瑞典工作的十五年间,柯伦泰赢得了许多外交胜利,巩固了苏联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重要的成就之一包括1939年的苏芬战争期间,她同瑞典政府谈判,成功阻止了瑞典派兵前往苏联加入反对苏联的战争。
也是得益于柯伦泰的努力,芬兰于1944年退出了苏芬继续战争,使得苏联军队在被占领的欧洲取得了进一步的胜利。
图片
▲柯伦泰和时任墨西哥总统普卢塔科·埃利亚斯·卡列斯
柯伦泰实际上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和瑞典都建立了政治联系。
即便是在大清洗期间,柯伦泰也未遭迫害。
据目击者称,斯大林对这位外交官的态度颇有讽刺意味,并不将之视为真正的对手。
个人生活:丰富的感情生活
作为一个彻底的革命者,柯伦泰无论是在政治生活上,还是爱情上,都坚信自由的理想。
年轻时,她违背父母的意愿,嫁给了既无钱又无社会地位的远房亲戚弗拉基米尔·柯伦泰。
父母竭尽全力阻止这桩婚姻,但因为柯伦泰的固执己见,最终徒劳无功。
1893年,两人结婚,很快儿子米哈伊尔出生,这是这段婚姻唯一的孩子,因为他出生后,母亲柯伦泰就一头扎进了革命事业,这也慢慢导致两人的婚姻走向终结。
图片
▲柯伦泰和儿子米哈伊尔
1898年,柯伦泰抛弃丈夫和年幼的儿子,因政治原因逃往欧洲。
两人直到1916年才正式办理离婚手续,那之后柯伦泰仍然使用前夫柯伦泰的姓氏,没有改回自己婚前的姓氏——多蒙托维奇。
恢复自由身之后,柯伦泰的个人生活可谓相当丰富,有关她的罗曼史层出不穷。
说她只选择比自己年轻的男性,柯伦泰看起来比自己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
那个时代的知名政治人物不少都是她的情人。
图片
▲柯伦泰和第二任丈夫德边科,以及德边科的父母。
柯伦泰是“杯水主义”的倡导者。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精神的爱和肉体的爱。
革命女神柯伦泰的爱情通常很短暂。
1917年,柯伦泰与比自己小近20岁的帕维尔·德边科相识。
相恋的两人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但这段关系因为德边科的背叛,很快就宣告结束。
1922年,离婚的柯伦泰出任驻外大使,开始了新生活。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与法国人马塞尔·博迪开始了新的恋情。
苏联政府得知他们的关系后,千方百计阻止这对恋人见面。
图片
▲柯伦泰和马塞尔·博迪在挪威首都奥斯陆
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柯伦泰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个儿子米哈伊尔。
这些年来,小男孩一直由继母抚养。
柯伦泰将逐渐长大成人的米哈伊尔安排到德国大使馆,后来又转到英国外交代表机构。
1927年,孙子瓦洛佳出生,柯伦泰积极参与了孙子的生活,算是缺席儿子成长过程的一种补偿。
图片
▲柯伦泰和孙子在瑞典
死亡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结束前,柯伦泰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健康急剧恶化。
中风后一直未能完全康复。柯伦泰只得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1945年春,柯伦泰回国到首都的一家诊所进行康复治疗。
接下来的7年,她只能在首都的公寓里坐着轮椅活动。
柯伦泰的部分身体已经瘫痪,但她继续就国际政治问题给年轻的同事提供建议。
图片
▲新圣女公墓柯伦泰的纪念碑
1952年3月9日,因睡后心脏病发作,柯伦泰离开了人世。被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
文|索尼娅
感谢阅读到此处的你,点个赞鼓励一下吧!我会努力输出更多有意思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