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之《季风》聚焦明朝繁荣的出版业

近日,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正在芒果TV、湖南卫视正在热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纪录片《中国》同名图书也已同步上市。今晚播出的第六集《季风》讲述明朝繁荣的出版业,看中国文化传统在坚守中绵延不绝,中国如何逐步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
图片
明初,杭州府教授徐一夔接到一个重要任务——编写杭州府志。为完成任务,他决定走出书斋,深入民间,认真观察记录这座城市。当时,杭州商业发达,纺织作坊林立,作坊里的织工虽苦却怡然自得。于是,他根据织工生活的所见所闻,写就名篇《织工对》,记录了明代丝织业的发展,也为商业社会保存了一份独特样本,让后人得以真切感受到生动的历史图景。徐一夔始终积极联系实际,在市井坊间体察世事变迁,一直没有放弃个体的书写和表达,使大明王朝多元并存的文化图谱,得以借助他的文字和思想,流转传承。
图片
图片
公元1413年,一个叫马欢的年轻人,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出海,率领船队的是郑和。踌躇满志的郑和,带着整个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好奇心,和他的船队开始第四次波澜壮阔的远航。郑和的船队载满了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物资,以换取西洋盛产的香料、染料、珠宝等产品。翻译官马欢突然产生一个念头,他想用笔记录这难得的奇遇。
郑和七次下西洋,无疑是时代的壮举。但明朝的官方档案几乎没有记载,郑和本人也没有著述。马欢将航海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编著成《瀛涯胜览》,让中国人看到浩渺无垠的世界。全球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借由马欢的书写,让中国与世界系上相互连接的纽带。
在众多立言者中,徐霞客显得尤为独特,22岁时他离开家乡,用行动丈量脚下壮阔的山川大地,同时从地质、地理的角度,用毕生光阴写就一部中国版的“大地之书”《徐霞客游记》,为后世记录下这个季风吹过的伟大时代。
明末商业化出版空前繁荣,坊间刻书蔚然成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吴有性的《瘟疫论》、潘季驯的《河防—览》、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等一批足以比肩世界的科学著述先后问世。借助商业化的出版方式,明代最为杰出的成就得以保存和传播,也让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斯其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