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得辨别真假“独角兽”

全社会需要冷静思考,根据区域发展、企业实际状况,筛选真正优质的企业,认定名副其实的独角兽企业。
图片
2013年美国风险投资家Aileen Lee 提出“独角兽”以后,迅速成为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全球“独角兽”持续快速涌现。近年来,我国独角兽企业迅猛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成为新经济增长动力的代表,对引领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升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各类研究或咨询机构也都纷纷发布独角兽企业榜单或相关研究报告,但各独角兽企业榜单发布情况参差不齐,对独角兽企业认定标准深入研究甚少。“独角兽热”的背后,我们需要冷静思考,根据区域发展、企业实际状况,筛选真正优质的企业,认定名副其实的独角兽企业。
本文在梳理独角兽企业认定标准相关研究或政策、简述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现状、分析独角兽企业认定需注意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性提出关于独角兽企业认定标准的思考。
01
独角兽企业相关认定标准
Aileen Lee提出的独角兽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在其发表《欢迎来到独角兽俱乐部:学习十亿美元的初创企业》一文后,这个术语开始流行起来,并被很多投资者和创始人使用。也有投资机构进一步将“初创”定义为成立不到10年。
成立于2018年的美国知名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认为,独角兽企业,或称独角兽初创企业,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私营企业。
在此之后,独角兽企业的认定标准逐步细化:
两年内估值就突破10亿美元的,被称作初生独角兽;估值在10亿到100亿美元之间的,为一般独角兽;估值高于100亿美元的,是超级独角兽;如果估值不足10亿美元,但有望在短期内达到,则被称为潜力独角兽。
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以总部注册在本区域、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具有法人资格、获得融资且未上市、估值超过(含)10亿美元为标准,认定一个企业是否为本区域独角兽,也有部分地区在此标准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制定了特有的认定办法,或进行了其他要求。
在企业地址方面,郑州要求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区域总部是指营业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10%以上且企业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10%以上的落地机构)落地本区域;辽宁要求企业在本省内注册且实地经营,财务制度健全,实行独立核算;山东要求企业在本省内注册并且经营纳税。
图片
在所属领域方面,广州认定企业应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
深圳聚焦培育生物医药与健康、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独角兽企业。
西安优先认定光电芯片(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内企业。
山东要求企业的产业领域符合国家和省战略发展方向,涵盖战略新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工业“四基”等领域。
辽宁要求企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
成都对专注人工智能、智能芯片、云计算、量子计算、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商业模式创新+国际化资源配置”的企业给予更多支持。
在成长性方面,山东在企业营收、利润等指标方面设定了门槛,如企业上年度营收在1000万元至2000万元,近两年营收或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持续达到25%;上年度营收在1亿至4亿元,近两年营收或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持续达到15%等;西安要求企业近两年业绩持续增长,且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大于20%,上年度销售收入大于3000万元。
在创新能力方面,山东根据企业营收情况对近两年研发投入强度进行了明确要求,如上年度营收在1亿元及以上的,近两年研发投入强度应持续达到2.5%;收入1亿元以下的,需持续达到5%。
同时,要求企业至少拥有发明专利授权2件,或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合计不少于8件,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项。
在企业信用方面,山东要求企业持续经营三年以上,资产负债率低于70%,独立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综合信用评分大于85分。
综上,独角兽企业认定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并逐步细化和提高要求,除成立时间、融资、估值等基本条件外,还从所属产业领域、研发创新能力、经营情况、成长性以及企业信用等方面进行了个性要求,但目前仅局限于个别省市,并未成为普遍的认识或标准。
02
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现状
1. 数量稳居全球第二,呈爆发式增长。从数量来看,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稳居全球第二,2021年年底我国独角兽企业179家,紧随美国(488家),分别是印度、英国、德国、以色列的3.4倍、4.8倍、7.2倍、8.5倍,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的18.7%,是全球独角兽企业重要诞生地。
图片
从增速来看,2021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0.9%,是2016年数量的4.5倍,近5年平均增速为34.9%。2021年我国新生独角兽企业(指新入选CB Insights全球独角兽榜单的企业)66家,其中北京20家,上海19家,较2016年增加159家,近5年我国年均新生独角兽企业30余家。从分布城市来看,我国独角兽企业分布城市数量由2016年的6个增加至2021年的20个,武汉、长沙、无锡、合肥等城市均实现“零突破”。
2.总估值不断攀升,超级独角兽表现亮眼。从估值总量来看,2021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6248.8亿美元(见图1),较2016年的1891.3亿美元增长了2.3倍,占全球独角兽估值的20.0%。从企均估值来看,2021年我国独角兽企均估值34.9亿美元,高于美国(33.6亿美元);除2018年外,我国独角兽企均估值均高于美国。
从超级独角兽来看,2015年以来我国涌现出小米、美团、字节跳动、快手等18家超级独角兽企业(见表1),特别是字节跳动估值从2017年的11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400亿美元,估值连续四年占据全球首位,是全球唯一一家估值千亿级的独角兽企业;目前18家超级独角兽企业中,已有8家通过IPO成功上市,港交所和纽交所分别有4家。
图片
3.领域分布多元化,硬科技属性持续增强。2021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分布在14个行业领域,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硬件位居前三位,总占比达39.7%。
独角兽企业硬科技属性不断增强,2021年人工智能、硬件、互联网软件和服务、医疗健康、数据处理与分析、网络安全等硬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占比达35.2%,较2016年增长15.2个百分点;2021年近四成新晋独角兽企业属于硬科技领域,其中人工智能8家、互联网软件和服务7家、硬件7家、医疗健康3家。
尤其在人工智能、硬件领域,我国独角兽企业与美国相比优势明显。
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独角兽企业由2016年的1家增加至2021年的21家,总估值是美国的1.9倍,企均估值是美国的三倍多,代表企业有字节跳动、小马智行、地平线机器人、第四范式、爱笔智能等,主要分布在北京。
在硬件领域,独角兽企业由2016年的6家增加至2021年的18家,数量和总估值分别是美国的2倍、3.3倍,且企均估值高于美国13.3亿美元,代表企业有比特大陆、大疆创新、集创北方、极智嘉等,其中比特大陆、大疆创新为超级独角兽企业,深圳优势明显。
此外,我国独角兽企业在互联网软件与服务领域有13家、医疗健康领域有8家、数据处理与分析领域有2家、网络安全领域有1家。
图片
4.集聚式发展凸显,北京领跑全国。2021年年底,我国独角兽企业近九成分布在科技研发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活跃度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
京津冀独角兽企业中北京占比98.5%,长三角独角兽企业中上海、杭州分别占比68.2%、21.2%,珠三角独角兽企业中深圳占比69.2%,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四个城市的独角兽总数量与总估值在全国占比分别达79.3%、81.8%。
京、沪、深、杭位列全球独角兽企业城市分布前二十,居于我国独角兽企业城市第一梯队;处在第二梯队的城市包括香港、广州、成都、南京、长沙,拥有7至3家独角兽企业;武汉、重庆、东莞、天津等城市位于第三梯队,各拥有2或1家独角兽企业。
2021年北京独角兽企业65家,是2016年的3.4倍,仅次于旧金山(133家)、纽约(83家),全球排名第三位,分别是上海、深圳、杭州的1.4倍、3.6倍、4.6倍,位居全国首位,领跑全国独角兽企业发展(见表3)。
图片
03
认定独角兽企业需注意的问题
对“独角兽”的狂热追捧,加上资本的“大水漫灌”,引得全球独角兽企业爆发式涌现。
我国各类研究或咨询机构,如艾媒咨询、IT桔子、长城所、铅笔道、创业黑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等,也纷纷发布独角兽企业榜单,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基建等行业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榜单,以及全球性的、地区性的独角兽企业榜单。
但各个独角兽企业榜单发布情况参差不齐,“独角兽热”的背后,我们需要关注一些问题。
1. 企业估值干扰因素众多,不能盲目认可。独角兽企业的估值会受到很多因素干扰。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风口催生了一批企业,其中有些还没有实际落地应用,仅凭口号和概念,往往就能获得很高的关注度和估值。
估值提升符合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利益,部分企业通过一轮一轮的融资,把融资总额和估值不断推上新的高点,但其估值数额已脱离了实际价值,“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实际上,这种企业经营状况并非表面上那么乐观,有的出现大量裁员、业务大规模收缩、欺骗消费者、退费困难等负面情况,有的甚至很快破产、倒闭。
如在“共享经济热”的风口,ofo、摩拜、优客工场等共享经济企业迅速发展,成立两年便入选CB Insights全球独角兽榜单,但ofo、摩拜均于第二年退出独角兽榜单,摩拜于2018年被美团收购,ofo于2019年申请破产并陷入退费风波,优客工场也逐渐归于平庸。
此外,估值办法很多,不同的估值办法得出来的估值也不一样。因此,对企业估值要综合考虑,除了融资额之外,品牌竞争力、市场份额等也应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图片
2.推动成为独角兽企业的重要因素不是单一的,需综合识别。首先,一家企业成长为独角兽,资本因素不可或缺,它是独角兽企业爆发式增长的重要推手。有些企业获得资本投资十余次,有的在创业初期便得到资本青睐,如北京独角兽企业五成以上均获得了天使轮融资。
但是,资本逐利的本质使其有时并不“理性”,一轮一轮的投资或跟投助推企业短时间内规模迅速扩张。部分企业不是依靠服务水平、产品品质或技术实力获得市场选择,而是被资本影响和主导。
其次,市场也是企业成为独角兽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费者需求偏好或短期内市场需求的增长,促使企业业务规模快速扩张。
例如,疫情促使在线教育、在线医疗以及在线购物等模式创新企业快速发展,如猿辅导2020年全国用户累计超过4 亿人,叮当快药、十荟团等企业2021年新晋为独角兽企业。但需求快速收缩后是否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发展,需要这些企业提前谋划,加强创新。
最后,技术的自主创新是助推独角兽企业成长的内生因素,部分企业依靠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开创性、颠覆性的产品成为独角兽,如寒武纪、旷视科技、第四范式、小冰、昆仑芯科技、摩尔线程等企业。
因此,一家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需综合考虑其资本、市场、技术等因素,单纯依靠资本“热”或市场“炒作”确定企业的价值,存在“虚高”。
3.部分独角兽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有些独角兽企业依靠大数据、互联网以及市场的“焦虑”需求应运而生。
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在国家相关监管政策以及技术变革影响下,因不能保持技术领先或平台优势,面临融资上市受阻、市场份额下降、经营困难、投资布局放缓等困难,企业的持续经营风险不断增加。
例如,国家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出台,使得部分大数据、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受到网络安全审查:2021年6月,Keep、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企业APP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国家网信办要求限期整改。
部分独角兽企业融资或上市受阻,业务大量缩减,如Keep、零氪科技等取消赴美上市计划;2021年7月,货车帮、BOSS直聘在网络安全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
“双减”政策落地,曾获得爆发式增长的在线教育领域独角兽企业受到重创,大量裁员、业务缩减、盈利能力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如超级独角兽企业猿辅导全面下架针对学前儿童的课程,VIPKID陷入退费风波等。
短暂的规模扩张,业务“疯涨”,并不能代表企业的真正实力,在内外环境变化影响下能及时应对风险的企业更值得重视。
图片
04
独角兽企业认定标准
面对社会上狂热追捧“独角兽”的现象,我们需要更加冷静,思考究竟什么是“独角兽”?应如何理解“独角兽”?
在此基础上,对各类独角兽榜单企业进行准确识别,例如在估值、成立时间、融资等众多指标中,尤其要理性看待企业“估值”等。
只有找出更加准确、科学的衡量标准,才能使得独角兽企业真正发挥创新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关注企业所属产业是否符合国家或区域战略发展方向。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发展的代表,其聚集程度已成为衡量区域创新生态和创新实力的重要表征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
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各地区认定独角兽企业应对标我国“十四五”规划产业领域,并结合区域战略发展方向进行筛选认定,推动“黑科技”“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发展成长。
同时,也要前瞻性布局一批新产业,培育更多更高质量的独角兽企业。如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基础前沿领域,构建研发原创力,支持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命健康等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企业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图片
2.关注企业经营状况是否稳定和具有持续性。10亿美元估值的门槛,是根据美国私募市场提出的标准,这是否可以成为我国对独角兽企业的评判标准还需要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独角兽企业未上市时,估值仅具有参考价值,并不代表企业实际经营业绩良好,要关注企业的发展前景、市场地位、盈利水平、竞争力等各种因素,且不能“迷恋”企业短期内对区域纳税的表现。
除规模大、估值高之外,还要关注企业是否稳定发展,企业收入或净利润增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对于员工保障和一些可能风险是否有规划和相应的措施。
开展独角兽企业认定,要对企业的资产总额及增速、总收入及增速、技术收入增速及占比、地方级纳税额及增速、利润总额及利润率、负债水平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尤其要关注总收入增速、技术收入占比、地方级纳税增速、负债水平等,这些指标应优于区域平均水平,或将在未来几年内优于区域平均水平,不能盲目认可企业估值。
3.关注企业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壮大的内生力。
第一,要关注企业创新基因,如其创始人、创业团队或人才团队是不是行业领军人才、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人才或出自大企业等。
如小马智行创始人楼天城,连续十年TopCoder中国排名第一,两次获得 Google全球编程挑战赛冠军,是前百度无人车主任架构师、百度最年轻的T10工程师;AI芯片研发商寒武纪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发布的“寒武纪1A”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化,拥有全球首款商用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
第二,要关注企业是否重视技术创新而不是单纯的人员、业务规模扩张,尤其是注重关键技术攻关、基础研究、底层技术发展等。独角兽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强度、科技人员占比应优于区域平均水平。
第三,要关注企业的知识产权、技术平台等指标,企业是否拥有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否与国内外高等院所、知名企业开展研发合作等。
如字节跳动旗下TikTok的推荐算法入选MIT Technology Review 21“全球十大突破技术”;旷视科技自主研发的工业级深度学习框架——天元,在全球AI竞赛中拿下27项冠军和MS COCO三连冠;第四范式AutoML刷新知识图谱最强榜单OGB世界纪录等。
对独角兽企业的认定,不能唯“榜单”论,要制定科学、明确、符合实际的指标,除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获得过私募投资且未上市,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含)等基本标准外,还要从企业所处的产业领域是否符合国家或区域战略发展方向、研发创新水平是否高、盈利能力是否强、成长性是否好、负债水平是否合理、发展是否持续稳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筛选锁定具有“硬核”科技或爆发式成长潜力的独角兽企业。
同时,各地区要“强服务”“重创新”,不断完善本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健全投融资体系,制定研发投入、相关产业配套等专项支持政策,从而不断“壮主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苏杰芹 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