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创业不分男女,但分强弱

“趁早”品牌创始人、媒体人、畅销书作家、社交媒体大V……人称“潇洒姐”的王潇创业十多年,在一次次自我迭代中积累了多重个人标签。在女性创业、个人成长等领域,她以正向而率性的姿态,一直与外界分享自己心底的声音。
一年之计在于春,王潇近期推出新书《写下来的愿望更容易实现》,向读者分享强化自我管理、主导理想人生的独特方法论,正和岛值此机会与她展开对话,倾听她关于创业与成长的心得感悟。
口 述:王潇 趁早品牌创始人、作家
采 编:王夏苇
来 源:正和岛商业洞察
图片
王潇
01、从个体做起,营造女性友好的创业环境
正和岛:当前社会经济中,女性的影响力愈加彰显,很多女性加入创业行列中,正和岛的岛邻中就有许多优秀的女企业家。在您看来,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王潇:从个体成长的视角来思考,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创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教育程度提升,看待问题、面对社会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这样个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创业群体在女性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就出现了。
如果我们追溯每个现象、趋势,最终都可以落在个体的倾向上——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彼此点燃、蝴蝶效应等关系,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是连续作用的,点可以连成面,面可以连成趋势,而趋势能够为人所见。
正和岛:有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很难回避的问题,所谓“性别是女性创业者最大的敌人”。在您看来,性别偏见在女性创业中是确乎存在的吗,甚至在面临外界固有的异样目光乃至人际骚扰时,女性创业者该如何应对?
王潇:所谓性别偏见的问题,其实男性和女性都不得不去面对。比如,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下,男性被外界要求必须追求普遍意义上的成功,这也是一种痛苦,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模型与大小并不一样。对比来看,在这个时代里,尤其在城市中,女性的成功定义反而更加多样,可以去创业,可以进入职场,可以做自由职业者,也可以做全职太太,几乎不太有人指责哪种选择好或不好,那么男性为什么就不能有多样性选择呢?
所以性别偏见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一把双刃剑。女性会被外界要求,同样男性也会受到观念约束,只是禁锢的方向不一样,甚至相比之下,男性更难以诉说痛苦——因为一个男性很难去表达“我就这样了,我不想成功”,这是外界固有观念不太容忍的。
至于第二点,我自己体验不多,因为我工作两三年之后就去考研、创业了,在时尚COSMO期间和创业期间,整个团队大多数人也都是女性,在创业里就更能给自己营造一个自主、愉快的工作环境。
我现在的团队女性比例比较高,公司的用户也大都是女性。我们的团队知道要为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自己更要过上理想生活,这一点已经实现了。所以,女性职场人、创业者面临异样目光甚至骚扰的问题在社会上的确是普遍存在的,但这与我所营造的小环境是比较远的。
为什么我要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是因为知道现实中有太多不快乐、不理想的地方。如果想要远离这些不快乐、不理想,改变不了环境,就努力发展个人能力,找到适合生存的理想方式。
同时,个体的倾向终究会影响宏观的趋势。指望外界环境瞬间改变是不太可能的,这需要绵密的、长期的力量来推动,在漫长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去积累。
我想我们的团队目前所做的,也正是这个意义上的努力。我们在帮助大家,尤其是女性用户来做行为设计、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帮助她们强化对时间的管理、对身体健康的管理、对生活规划的管理,这本身就是在发展个人能力。我们的用户过去可能刚刚考上大学,现在已经工作了,她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来成为自己的小环境中的榜样,未来还可能影响到自己的配偶、子女、家庭甚至代际。如果能帮助100万人成为这样的小环境中的榜样,那么,在女性职场人、创业者生存的大环境上,所产生的影响就非常可观了。
这个过程要慢慢等待,就像养育一个小朋友慢慢长大一样,我认为这就是在当前环境下我们能做的事情。
02、创业是否成功,不在性别之分
正和岛:在您眼中,女性创业者身上有哪些共通的特质?
王潇:我从2008年注册公司,到现在创业14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的是,能够持续创业、长期创业成功的人,无论男女,都有一些相似的特质。
第一个特质是,成功的创业者是真正投入创业并且享受创业的过程。享受创业这一点很重要,在当前的环境下尤其重要。
第二个特质是,成功的创业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人们的长处多种多样,有的人善于计算数字,有的人善于和人沟通,有的人善于整合资源,有的人善于管理组织,无论是哪种厉害的人,都一定是能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并将强项持续发挥到极致。
当一个人能够将自己的长板拉到最长,能够用相应技能解决对应的社会问题,在解决过程中将综合成本做到最低,这个时候,创业公司就可以稳健地往前走了。人很难没有短板,但可以用招聘的方式、能力外包的方式来弥补短板;不用非在自己身上钻牛角尖,但自己的长板、超乎众人的部分,一定要很明确。
另外,创业不分男女但分强弱,神经弱、个人能力弱、抗压能力弱的人真不适合创业。
媒体一定程度上是按照幸存者偏差来渲染创业,强调创业的好处,忽略风险和压力。媒体是挖掘故事的,大家都爱看逆袭的、光亮的故事,那些死掉的创业项目可能有10000种死法,但没有多少媒体来写,死得默默无声,如何开始不知道,如何结束更不知道。
创业不应该是一种被过度追逐的生存方式,它绝大部分时间不舒服,也不愉快,只适合极少数人。这不是说极少数人更优,只是更适应。
正和岛:在您看来,相对男性而言,女性职场人、创业者是否往往要承担更多的角色,尤其在生活领域?
王潇:我不认为如此。我是一个差别主义者,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之大、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别之大,远远超过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别。
我们比较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他们可能都爱美食,可能都喜欢读小说,唯一一个巨大的差别是女性能够亲自体验生育,而男性不能,除此之外,很难断定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有哪些,女性可以非常理性,男性也可以非常感性。所以,一切关于人的判断是没法基于性别进行的,不能认为身为一个女性一定会怎样。
我们的社会的确有一种普遍的惯性的思维,认为女性应该在事业之外兼顾家庭。但在我看来,真正卓越、厉害、优秀的人可以在任何眼前的事情上投入全部精力。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有的人选择上班,有的人选择创业,有的人是自由艺术家,从事什么行业的都有。他们的共性在于都知道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有限,要认真地对待有限的时间和生命。
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挺优秀,因为他们的每一段时间都很好地利用起来了,也就是“单位时间人效”非常高,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无论事业还是家庭,他们都不会辜负。这样的人也一定会选择把足够多的生命投身到事业中,因为一个人孤身作战是很难创造巨大的价值的;他们会选择上班或创业,和一个团队一起去创造作品,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有这样生活态度的人,也不会被上班或者创业来区别定义自己。
图片
03、什么样的愿望容易实现?
正和岛:90后乃至00后的女性正加入到社会主力中,您认为她们有哪些特点?作为创业路上的一位姐姐,您对她们投身创业有何建言?
王潇:她们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参考的“活法”的样本量非常庞大。我是1978年出生,大学毕业的时候互联网才刚刚起步,获取信息的渠道是比较有限的,比如书籍的信息效率就相对滞后,所以那时很多人会受身边圈子的影响,以同学、朋友、同事、父母等等作为参考。但是现在,移动互联网打开了人的眼界,可以从中看到其它地区、其它国家的同龄人在做什么。
所以,对于伴随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来说,时代提供了一份采集信息的深厚土壤,但是信息采集之后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信息加工,还没有被很多人重视起来。如果让我给她们一个建议的话,就是认真对待信息加工。
面对外界的茫茫信息,一定要识别出哪些是自己可以参考的样本和路径,这一步是不能省略的,是要认真思考的。因为人在走入社会前期可以一年做三五件事情,去摸索哪种路径、活法更接近自己内心想要的、更贴合自己的天性,一旦真正选定路径之后,可能之后五年、十年都要沿着这条路径向前推进。
当然,可能也有人要花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才会找到自己的路径和真正的快乐,但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经历、视野是可以沉淀、积累的。干干这个,干干那个,终于有一天会发现过去的点滴可以串联起来了,积累的经验、技能终于可以应用了,也就是所谓技不压身。
总之,第一点建议就是,面对外界丰富的信息,要先采集,再处理,之后选定属于自己的路径,有了大方向之后日复一日去前进、努力。
第二个感受是,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有一个思维误区——认为人需要在痛苦中延迟满足,一年到头要辛辛苦苦、不能玩耍,苦尽才能甘来,我想人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应该享受当下、期待未来。
比如我很享受创业,享受此时此刻的创造、创新或者解决问题,同样也能在半年之后得到一个值得享受的阶段性成果,给自己一个好的反馈,再去启动新的正向循环。可能大家的生活状态不完全一样,但都可以既享受当下、也期待未来,我认为这是这个时代的馈赠。
对于90后、00后这代人来说,她们天然地就会去享受当下,因为时代提供的很多渠道或者工具就是倡导享受当下的,比如很多人习惯刷刷短视频,短视频App就是典型的享受当下的平台,它带来的感受是愉悦的,也是正当的。在享受当下的同时,90后、00后这代人未来收获的,也会建立在持续沉淀、不断积累的见识和技能上,这是她们很明显的一个特点。
所以,采集信息,规划路径;享受当下,期待未来,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好这些,活法就会足够漂亮,人生足够快乐。
正和岛:很多人会在年初立下全年的愿望,但往往是年初豪情万丈、年尾垂头丧气。您对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改变自我、达成心愿有何建言?
王潇:除了新书《写下来的愿望更容易实现》,我和趁早公司又出品了2022年《趁早效率手册》,已经做了超过10年,见到的愿望可以说每年数以百万计,很多网友甚至会给我的微博发私信,把我当成许愿的树洞。我想先谈谈什么样的愿望不容易实现,然后就知道什么样的愿望容易实现了。
第一点,很多人一年之初会信心满满地写下一大堆愿望,这不现实,大多数人能在一段时间内养成一个习惯、把一件事做成,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趁早,我们主张用100天做1件事,一年里有3个100天,就可以养成3个习惯、做成3件事,而且这样的话,在一年的第二个100天里能够得到源自第一个100天的愿望实现的正反馈,“我做到了,那行,下面再来一个”。所以,在一年之初,可以选定一个最想完成的心愿、实现不了就会辗转反侧的那个愿望,写下来,去努力。
人生在世三万天,就是300个100天,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一辈子能养成很多好习惯,做成很多事,但现实中存在的不恰当的行为模式,会让我们白白错过很多时光。
第二点,很多人把愿望想出来、写下来,然后就结束了,这样的愿望当然无法实现。有了愿望之后,必须针对愿望采集信息、找出路径,这是必修课,不得不做。
你愿不愿意采集信息、找到路径,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你有多想达成愿望,我没听说过快要饿死的人还硬是不吃饭的。如果你对愿望的内心迫切程度,就像再不吃饭就要饿死一样,那肯定会马上行动起来,就像马上打开外卖App、选中一家外卖一样。
饮食男女这些范畴只是人性的底层需求,人性是复杂的,还会有“更快、更高、更强”的上层诉求,不然怎么会有奥运会,奥运会展示的就是人性的每一个辉煌瞬间。我们看着冠军夺冠,同样会为他们欢呼、激动、流泪,这就是我们内心“更快、更高、更强”的诉求的自然流露。
满足人性底层需求的公司,市场上有很多,而我和趁早公司经营的服务不一样,是帮助大家来追求上层诉求的。谁不想变得“更快、更高、更强”呢?哪怕是那些嘴上说躺平的人,内心深处也会有向上的愿望。他们可能曾经奋斗过,但因为客观条件限制,如今只能不甘心地“认了”,比如我40多岁了还在健身,对地心引力还“不认”,那会不会有“认了”的那一天呢,肯定早晚会怎么练都不行,早晚要“认了”,但如果现在就不练,那肯定更不行。还有一些人心里是想要进步的,只是嘴上说“认了”,因为现实里争取不到想要的结果,如果不这样说,只会让自己更难过,这是害怕达不到目标,假装自己不想要。
很多时候,一个人想要孤独地去达成愿望,是很难成功的,最好是和朋友一起行动。什么样的人是值得交流的朋友呢?举个例子,你说自己想要减肥,看看别人怎么说,直接说你没戏的,肯定不是应该继续这个话题的朋友,说你“今年一定行”、相信和鼓励你的人,这是值得交流的朋友。人在改变自我、走向目标、达成心愿的路上,应该有一些这样的朋友,一路支持、陪伴、监督,坚持30天、50天或者更久,进入一种养成习惯、“自动巡航”的状态,之后就不容易再出差错或者半途而废了。趁早就经营着这样互相鼓励、共同提升行动力的社群,里面有形形色色的励志又有趣的故事,讲不完,非常多。
图片
04、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变化抓本质
正和岛:您创业经营趁早公司,写作多本畅销书,传达的形象一直是励志、正向、充满能量的,您觉得自己有弱点吗?
王潇:如果我们追溯犯过的错误,它们本质上都源于性格中的一些缺憾,而不是由于见识的局限,事实上很多见识上的局限也与性格有关。性格是人生早期形成的,等意识到之后再想去改正是很难的。
拿我自己来说,我在成长过程中、在创业中也犯过很多错误,会走很多弯路。不同的人走弯路是有不同原因的,我之所以建议90后、00后一代要注意信息采集,就是因为自己在信息采集上做得不够到位,这就是我的弯路。
信息采集做得不到位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可能是因为胆怯。我是一个习惯独处的人,也会觉得每个人都在独处,不能去打扰别人的独处,除非有重要的事情或者确实需要沟通才会打扰别人,结果就因为这种不愿或者不敢打扰别人的思维,错过了很多沟通的机会。这样的状态下,信息采集可能不够充分,甚至看上去有些固步自封,但其实在沟通过程中,人是可以得到成长的,这一点我理解得比较晚。
我复盘过习惯独处的性格来源,我想是和成长模式有关。我的成长是通过阅读、思考、自己动手解决来实现的,会自然而然觉得事情就应该这样处理。但是在创业中,第一我需要信息,第二我需要帮助,需要和人互通有无,这时我才意识到,过去的我是比较封闭的。
不过习惯独处也有好的一面,就是我的表达能力比较好,哪怕面对镜头和舞台。因为表达是思维的结果,人的一句话说出来之前,脑子是已经过了一遍的。我的思维在长期独处中得到了训练,因为我需要一次次自己寻找答案,依靠自己的大脑,而不是别人的大脑。另外,我是播音系毕业,有四年的镜头前表达的科班训练“童子功”,所以在表达上是有框架和章法的,可以很好地呈现出快乐和外向,也能够足够流畅地呈现出自己内心的思考。
再比如,如果投入写作,可能一天要有三四个小时在电脑前打字,不和人交谈,写一本完整的书需要过三个月这样的生活。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会被手机不断打扰,而我因为独处能力很强,更能够长期沉浸在写作中。
正和岛:您在面对创业压力和外界质疑时,会与同在创业路上的伙伴交流沟通、获取支持吗?
王潇:我创业时间算是比较久。前几年创业环境比较好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论坛,很多人会宣讲一些新的经营方法或者解决方式,但现在回头看看,我觉得企业经营的要素无外乎产品、营销和组织,其中的真谛早就被一本本著作呈现了出来,已经不需要再去刻意重新解读。每一个领域,只要你去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根本的道理是很朴素的。
所以,我会去阅读,我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非常坚信这一点。
世上的道理早就被前人写过无数次了,许多问题已经有了书中的答案,可能有些书对我来说一时看不懂,那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足够的格局,或许我还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当我能真正读懂一本书的时候,我就会豁然开朗。
创业一定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没有办法停止的。别人也会问我怎么缓解压力,旅行也好,吃饭、喝酒也好,这些都不能真正缓解我的压力。只有通过学习,我才能解决内心的焦虑;面对问题时,我必须持续思考,直到恍恍惚惚看见了一个解决办法,我的压力才会缓解,接下来就是执行,靠时间给出问题的答案。如此一次次循环,这个事情解决了,下一个问题还会再来,想要躲开压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简单来说,不要停止思考,使劲想、死磕问题,这就是我缓解压力的方式。
正和岛:创业十多年来,您是如何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有哪些应对心得可以分享?
王潇:我是做媒体出身,十多年以来,媒体的介质不断在改变。我最早是在电视台工作,后来见证了BBS时代,又经历了博客、微博、短视频,真的是个“活化石”。从站在电视台摄像机镜头前开始,到如今站在手机镜头前直播,镜头变了很多,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在变化的过程中,哪些东西是不变的?
我想,媒介变了,传播方式变了,但好的故事、有魅力的人格是永远不死的,这就是答案。比如在微博时代,我的创作是图文形式;到了短视频时代,我对着镜头还能表达,不管是录播还是直播,只要需要我来表达,那就来吧。只要掌握了能够穿透时间的应用媒介的技能。无论媒介怎么改变,我都有话可以说,我都有故事可以讲,这就是做媒体、做品牌、做文化的本质,是在变化的环境中不变的东西。
再深一层来说,人的大脑是有前额叶的,负责计划、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学霸也好,大部分公司做得不错的经营者也好,前额叶都非常发达。前额叶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特定方法锻炼,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人们更需要锻炼前额叶,因为手机把人们的精力消耗得支离破碎,不能摆脱手机的碎片化干扰、注意力不能集中的人,很容易被时代筛选掉。
趁早公司就是一家帮人做规划、养成好习惯进而激活前额叶的公司,它的发展可能会缓慢,可能会不被人理解,但这没关系,我知道我在做的事情的意义。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时间会帮助它显示自己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