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追梦人——看青春的奋斗姿态㉒

今天,请跟随团团一起走进第二十二期
《一个新农人的“青春修炼手册”》
讲述者名片
图片
王汉翔
泰州汉翔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30岁,籍贯江苏泰州。2022年荣获江苏好青年,2020年获评泰州市优秀团支部书记,2021年获评泰州市最美青年农民,2021年获评泰州市乡土人才工作大师。
回味起我的青春,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一路的辛酸苦楚,却有着别样的感悟。
图片
今朝唯我少年郎,敢问天地试锋芒。
2013年,我大学毕业后,顺利通过校招,入职南京电信,任华为方BTS督导,成为了一名网络工程师,工作相对稳定。然而,平稳单调的生活并不是我最终的向往,因为年轻爱折腾,选择突破自我,走上创业之路。2014年我和朋友一起在安徽创办安徽创新电子有限公司,经营网络运维等。自己是外地人,又面临着高昂的房租和微小的业务量,刚起步的时候,深刻感受到生存艰难和创业的不容易。但是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从人际关系,到业务洽谈,从销售到安装,为了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只为了控制运营成本。内心希望能靠自己,闯出一片天。慢慢的也算扎稳了脚跟。生活总是存在很多机会,但是也存在更多的挑战,电商的蓬勃发展,我感受到现在行业的生存压力,高昂的人工费,透明的市场行情,传统行业正在不断受到冲击,靠信息闭塞赚钱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我反思,未来到底何去何从?2016年,看到家乡正直土地流转承包初始期,而此时,一条宽阔的国道穿村而过,我想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励志于于农村发展,于是我毅然决然的走向了新的返乡创业之路,成立了泰州汉翔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一名中级网络工程师,跨步到农业行业,除了年轻和一腔激情,我一无所有。但是我什么也不怕,缺经验,没技术,我就一点点摸索,白天去镇上农服中心咨询,了解农业技术,到国土所咨询土地政策;晚上自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农业基础知识和农村电商,想着利用土地资源,把农业的价值最大化。
青春的行动,是果断决绝,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图片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从来没种过地的小伙子,竟然回乡种地,我的行为遭到了左邻右舍的质疑:“孩子啊,你知道种地的苦吗?还是踏踏实实找份工作算了!” 更有村民觉得,如果把土地承包给我,我对农业一窍不通,必然弄不好,肯定会放弃,提出了很多负面意见。面对诸多质疑和不理解,我很困扰,苦苦思考如何取得村民信任。为了打消村民疑虑,按照本村委会的建议,我提前预付了下一年度全年租金,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也只承包了125亩地。除了用心经营,用结果去证明自己,没有别的办法。在农场经营过程中,我发现,虽然现代化的机械发展迅速,但是很多基础的农业耕作还是依赖人工,农机的区域性适应能力不强成为需要破解的难题。于是,我结合自己所学,开始研发适用于南方小型地块的无人农机,采用编程的方式,利用滑轨系统,去代替很多需要人工的耕作如物理除草、施肥等,并且能达到精耕细作的标准,并结合白米镇特色地域文化,注册“御赐白米商标”。2018年,凭借科技生态农业一体化项目荣获江苏省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慢慢的,我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认可,逐渐放下了顾虑,主动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我。如今,我共计承包土地700多亩,累计投资400多万元,成功带动本村30多名村民就业。
青春的坚守,是砥砺前行,不屈不挠的信念。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从最开始返乡创业,就注定了我与乡村的这份割不断的联系。2018年,我考取姜堰区委组织部统一遴选的见习村官,正式扎根基层。从一名创业者,到农村基层工作,我带着个人创业主观色彩,忽略了其他的方方面面。记得刚到村里工作的时候,由于创业中主观自我的行为,得罪了不少人,有同事认为的不尊重,有村民的不理解,与同事在工作沟通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地方,我错误的认为年老的同事不够有魄力,缺乏激情干劲。后来经过村支部书记潘小林同志的教导,才知道:要深入了解群众思想,了解群众真正所求,团结好同事,老同志能很好的协调好各方矛盾,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工作激情,大家相互配合,才能对症下药。于是我逐渐调整了自己的状态,真正沉下心来,接触群众,了解同事,将工作思想和创业分开。终于,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后疫情时代,了解到丝瓜是我工作村的传统产业,但由于村民盲目跟风种植,加上疫情影响,产品滞销。农户非常着急,我看了也很不是滋味,为了更好的将个人事业与工作更好的相结合,通过调研发现:深加工后的丝瓜络是当下极简生活推崇的生活物料,生态又环保。我开发出了丝瓜络搓澡巾,丝瓜络肥皂等产品,通过延伸丝瓜络产业链,带动本村留守妇女再就业。凭借丝瓜络的多维使用项目,荣获省市区多个奖项。
青春的奉献,是不计得失,沉下心的信仰。
图片
回首我的青春奋斗历程,曾荣获省市区多个奖项,有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自信洒脱;碰到过工作历程中,感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进退两难;遇见过创业瓶颈期,但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路开拓;经历过疫情封锁,产业受损,却有百折不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坚定信念。
一路走来,也有过被质疑,被轻视的声音,但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END
供稿:宣传部
责编: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