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个人碳排放”制度亟需顶层设计|特评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张强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有关“个人碳排放”话题引发关注。多份建议、提案涉及个人碳排放和消费端碳减排内容。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认为,“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对中国经济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也要求社会公众实现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社会公众低碳生活方式的建立,于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图片
居民消费对于碳排放的“贡献量”不可小觑。今年两会,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个人碳排放行为规范法治建设的提案》指出,我国居民消费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50%。可见,社会公众在多大程度上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甚至左右着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
当前,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已凝聚起广泛社会共识。关键问题是,如何实质性推进有关“个人碳排放”的平台建设、制度建设、法治体系建设等。但目前来看,相关建设都处在设想和起步阶段,面临着制度供给不足、应用场景不足、顶层设计不足、全国统筹不足等多方面短板甚至空白。
而种种的不足,究其根本,则在于我国生活消费品、个人活动碳足迹基础数据缺乏,个人行为碳减排核算方法不健全,难以对个人或家庭碳排放进行准确核算。换句话说,规范和引导“个人碳排放”的首要一步就是,建立翔实的“基础数据库”和科学健全的核算方法体系,从而为宏观层面的各项建设提供数据和方法支撑。
图片
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制度建设滞后,但并不妨碍各地积极探索的热情。2019年11月,北京发布了以碳普惠方式鼓励市民全方式参与绿色出行的MaaS平台;去年5月,四川省成都市正式上线“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小程序;同年12月,广东省深圳市首个碳普惠运营平台“低碳星球”小程序发布。此外,还有天津市的“津碳行”、湖北省武汉市的“碳碳星球”、云南省昆明市的“昆明低碳积分”等微信小程序。
各地的探索虽然基本上是基于朴素的低碳理念而推行的简易应用场景,但也可以看作是为弥补基础数据不足和建构核算方法积累经验和寻找路径。
不过,从长期来看,各地的探索终究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推进“个人碳排放”制度,仍然需要国家层面进行强力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为引导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供数据支撑;建立碳排放评估制度,为个人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碳中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生活消费品碳足迹标识制度,标明生活消费品碳排放量高低,以一种仪式化的方式在生活中强化碳减排意识。
图片
倡导和推动个人低碳排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激励,也要约束;不仅要引导,也要倒逼;不仅需要制度和法治,也需要责任感与使命感。国家已经在积极行动,国民也不应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实现“双碳”目标,貌似宏大叙事,却仍然与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未来,仰赖于我们当下的抉择与行动。改变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发展方式,也许无法一蹴而就,但每天抱定一份绿色信念,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个塑料袋,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而每个人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绿色生活信念,必将凝聚起这个国家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