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红了》20年:从悲剧婚姻里诞生的“中式婚服”代表作

图片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如果说《甄嬛传》用10年证明一部当年饱受争议的清宫剧是如何在同行衬托下被封神(盘点详见《《甄嬛传》10周年:从吐槽声里走来的清宫剧标杆》),那么《橘子红了》则用20年见证了影视剧和明星是如何影响一代年轻人对于婚礼服饰的偏好
没错,我们这次要聊就是以《橘子红了》女主角名字命名的“秀禾服”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式婚服
图片
△ 豆瓣
秀禾服从戏服走出来
现在如果你用“秀禾服”在网络上搜索,你根本无法确定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款式,脑内残影只剩下红彤彤里点缀的金灿灿的中式喜庆影像。至于设计上的细节变化,每一家都似乎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唯一达成共识的恐怕便是都叫做“秀禾服”。20年间,“秀禾服”完全摆脱了《橘子红了》里叶锦添的戏服影响,几乎晋升成为了“中式婚服”的别称。
图片
△ 《橘子红了》剧照
与《甄嬛传》相似,《橘子红了》在当时也受到了不少抨击,不过主要集中在影视剧的文化格调上。有人觉得《橘子红了》是一首关于被压迫的传统女性的哀歌,也就有人会认为这是用诗意唯美的视觉包装美化了一个思想陈腐和内核苍白的悲剧。
但从这点上也不难看出,在服饰造型部分对担当服装造型设计的叶锦添主要是正面评论,尽管在这部剧里已经出现了他后来在2010版《红楼梦》里大量使用而造成观众不适的“贴片子”发型设计。
图片
图片
△ 《橘子红了》剧照
叶锦添在接受柏邦妮访谈时说:“我想要的是穿越时空的古典。非常的古典,但是这个古典其实是非常现代的。我做古代的东西,但是其实是非常非常未来的
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叶锦添的理念倒是一直没变,只是交出来的作品褒贬不一,在《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的年代,他的设计广受好评,并且制造出了不少“爆款”(相关盘点见《叶锦添:国风“爆款”制造大师 | 剧说有个人》),叶锦添那些符合古意但又并非历史的设计,被后来一批又一批的设计师所继承所发展,如“秀禾服”脱离原本剧集的束缚,以“中式”之名义、“古风”之旗帜沉淀下来。
《橘子红了》的故事背景设定大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剧中的服化道都在刻意模糊年代感。从服装造型设计来看,如果非要定位一个时期的话,角色秀禾的服装繁复臃肿更偏向晚清而非民国时期
当时这部剧里还有一个如今很多人忽略的设定,秀禾这个角色是一个小脚,当时周迅很多场需要特写脚部的戏都是类似戏曲里的“跷功”踩着小鞋拍的(网传的部分小女孩缠脚照片其实就是在练跷功)。这些都加重了角色上的封建陈旧气息。可以说当时的叶锦添,虽然不做还原,但他抓气韵精髓的能力的确突出
图片
△1874年北京女性,National Library of Brazil
图片
△ 《橘子红了》剧照中的小脚
图片
△ 粤剧中的扎脚,中国粤剧网
秀禾服向婚服走过去
我们如今所见的“秀禾服”(本文讨论的是如今常见的一般“秀禾服”,不作特例讨论)与剧中戏服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剧中角色秀禾所穿的婚服,基本廓形和层次还是和上面说的相仿,只是平日里角色所穿的一般是大襟上衣,搭配裙子或者阔腿裤,婚服则是对襟的,突出装饰了一对花扣,加上一些金色刺绣。而现在的秀禾服除了依然主要选用红色搭配金色以外,廓形受到了广东地区裙褂的影响,收腰修身。
图片
图片
△ 《橘子红了》剧照
图片
△ 秀禾服
但“秀禾服”就等于“裙褂”的另一个名字么?也完全不是,因为裙褂与秀禾服的区别也很明显。
裙褂不会像秀禾服这样做多层袖口,裙褂的也不是大裙摆,更不会在裙子外做多片分离的刺绣装饰。经常在穿着秀禾服的婚礼照片中可以看到的那种铺满床的大红裙子拍照姿势,在裙褂里是看不到的。更重要是,裙褂的价值取向并不在于红色与金色搭配,而是追求“重工”,用密实的绣线将底布颜色更大程度地覆盖住,并且裙褂流行地区的地方刺绣风格偏好立体造型,所以看起来会格外闪耀。
图片
△ 刺绣细节
图片
△ 裙褂的绣线密度,ESDlife
从这些不同之处可以看出,秀禾服更像是没有裙褂传承习惯的地区对于中式婚服的另一种形式演绎,受到了影视剧的影响,也受到了现代审美的冲击。比如裙褂里会被推崇的“褂皇”(一般解释为绣线密度100%),挂在笔者所在地区的中式婚服店里可能都租不出去,反而可以将金银绣线与红色底部搭配出明显图案的,类似于裙褂中的大/中/小五福(一般解释为绣线密度60-80%),反而是最常挂在橱窗里的。这类裙褂视觉上就已经接近了流行的“秀禾服”。
图片
图片
△ 明星的不同裙褂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裙褂只是特定地区里传承有序的婚礼服饰,而“秀禾服”更接近婚礼服饰个性化表达的产物,此时机绣在服饰产业已经很普遍了,也就没有追求“重工”的意义了。和《橘子红了》这类影视剧通过镜头来表达服饰一样,个性化的婚礼服饰也是通过镜头留存和传播的,视觉上对比不强烈不突出的部分,如果需要花很高的代价去购买的话就会被视为不值。
图片
图片
△ 刺绣工艺的对比
婚服穿在婚姻之外
婚礼服饰的流变与社会风气、对于婚姻的理解有很大程度的关联。曾有《奇葩说》选手说“我觉得婚礼是一个大型尴尬荒谬自相矛盾自嗨的私人举办的庙会”,地下的年轻观众掌声雷动,其实就代表一代年轻人对于婚礼的理解,很多人甚至不想为了自己的婚姻去操办一个婚礼,将它视作父母交托的家族任务。
的确,传统的婚姻模式是无关个人的,它属于家族。
第一个广泛拍摄并传播中国的西方摄影家约翰·汤姆逊在1873年出版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里“新娘和新郎”这一章节提到:“在婚礼举行前,真正的双方当事人对婚姻的安排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发言权。……没有那种让人心神荡漾的恋爱过程。……中国人的婚礼从头到尾都沉闷无趣,很多时候它往往是一场充满失落和眼泪的人生的开端。”
图片
△ 1873年《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在他照片记录下的新人,穿着类似官员命妇才可以匹配的礼服,这是传统上为平民所开的僭越之窗,可以借由婚礼在服饰上短暂地跨越自己原本的阶层,为婚礼所追求的家族荣光添上一些色彩。
清末时期开始有知识分子提倡所谓的“文明结婚”,就是不再根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决定婚姻的结合,而将婚姻的话语权释放给婚姻中真正的当事人。为了体现这类婚姻的进步性,服饰也多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有的甚至是西式服装或中西结合。我们在民国时期的老照片里已经很难看到约翰·汤姆逊镜头中那样穿着的新人了,取而代之的是旗袍、袄裙与头纱、胸花的搭配,男性则洋装或长袍,服饰更接近了生活便服
图片
△ 民国集体婚礼
图片
△ 谢之光画作
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宣传画里出现的服饰进一步日常化,与一般人追求的婚礼服饰一定要是礼服大相径庭。因为当时的婚姻法,将“文明结婚”里一般存在的证婚人等角色进一步删去,甚至于它都不需要举办婚礼,只需登记即可。所以他们有的穿着军装,有的穿着工作服,有的穿着便装,服饰更在意表达个人身份和个人追求,就如同此时的婚姻更在意个人的自由
图片
△ 婚姻法宣传画
图片
△ 1968年黑龙江婚礼
图片
△ 1967年西安结婚照
这个时期里,婚礼服饰一度将男女性别都抹平了,女性服饰与男性几乎没有差别。
传统婚姻模式被抛弃的同时,传统婚礼服饰也随之消失了,甚至可以说在新中国建立后旧阶级结构被打破,很多“礼服”也根本不复存在了。改革开放后,社会服饰进入努力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现代化进程里,80年代的新人们都会选择在照相馆留下一张女性穿着白色婚纱、男性穿着西装的结婚照,这些婚纱甚至做到了惊人举国相似性,包括手中的捧花样式
图片
△ 70、80年代婚纱照,《花开并蒂 结婚老照片欣赏》
服饰看似转变了,其实远未到个性化表达的程度。
直到时间来到新世纪前后,物资的充沛和信息的多元让普通人有眼界也有能力为自己的婚礼选择更符合心意的服饰,而影视剧等基于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成为了影响婚礼服饰的重要因素
比如2000年的电影《花样年华》带来了旗袍的又一次潮流,2002年的《橘子红了》的“秀禾服”则可以视作改良裙褂的推广,2005年的《汉武大帝》中卫青与平阳公主的婚礼服饰至今也仍然在影响汉服领域的中式婚服。
图片
△ 《汉武大帝》剧照
图片
△ 汉服婚服,中国婚博会官网
而后的影响因子也有来自于明星阵营的,比2008年胡静、2010年陈小春应采儿、2011年张雨绮婚礼上的中式服装,都冠以“凤仙装”之类的名称成了一时潮流包括,2015年陈晓陈妍希、黄晓婚礼后,中式婚礼服饰中男性着装也有了很多变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 明星婚服和某宝商品
人们总是在看似新颖个性的表达里落入窠臼,毕竟一代人总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和桎梏。就像叶锦添的作品,曾经也是惹人喜爱,如今却争议连连。不过我依然很喜欢他的理念——
所有对于古典的表达,其实都是面向未来
图片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
如果喜欢 记得关注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