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不因身有残疾而有任何特殊感

编者按:在冬残奥会的运动场上,每每看到运动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彩瞬间,观众赞叹之余总会被他们的顽强与拼搏精神所打动。相比正常人,残疾人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与时间,但身体上的残疾,并未阻挡他们面对生活时积极向上、不服输的态度。
史铁生也是一样。21岁那年,正是青春勃发的史铁生,突然被一场灾难(瘫痪)所击倒,从此他陷入了痛苦绝望的深渊,几乎丧失了生存的勇气。然而经过痛苦的精神探索和人生感悟,他终于从深渊中走出来,超过了一道道思想障碍,直至登上精神高地,从此活得热烈而辉煌。
我们摘选史铁生《化解苦难》一书中的经典文章《给盲童朋友》及其精彩赏析,以飨读者。赏析部分由河南大学教授胡山林撰写,他被史铁生引为“写作知音”,是史铁生生前最认可的对自己作品解读的评论家。
图片史铁生
各位盲童朋友,我们是朋友。我也是个残疾人,我的腿从21岁那年开始不能走路了,到现在,我坐着轮椅又已经度过了21年。残疾送给我们的困苦和磨难,我们都心里有数,所以不必说了。以后,毫无疑问,残疾还会一如既往地送给我们困苦和磨难,对此我们得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想,一切外在的艰难和阻碍都不算可怕,只要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譬如说,我们是朋友,但并不因为我们都是残疾人我们才是朋友,所有的健全人其实都是我们的朋友,一切人都应该是朋友。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你们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很难说,健全人就一定比我们活得容易,因为痛苦和痛苦是不能比出大小来的,就像幸福和幸福也比不出大小来一样。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我们残疾人最渴望的是与健全人平等。那怎么办呢?我想,平等不是可以吃或可以穿的身外之物,它是一种品质,或者一种境界,你有了你就不用别人送给你,你没有,别人也无法送给你。
怎么才能有呢?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而然就会来了。就是说,我们不因为身有残疾而有任何特殊感。我们除了比别人少两条腿或少一双眼睛之外,除了比别人多一辆轮椅或多一根盲杖之外,再不比别人少什么和多什么,再没有什么特殊于别人的地方,我们不因为残疾就忍受歧视,也不因为残疾去摘取殊荣。如果我们干得好别人称赞我们,那仅仅是因为我们干得好,而不是因为我们事先已经有了被称赞的优势。我们靠货真价实的工作赢得光荣。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别人的帮助,自尊不意味着拒绝别人的好意。只想帮助别人而一概拒绝别人的帮助,那不是强者,那其实是一种心理的残疾,因为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我们既不能忘记残疾朋友,又应该努力走出残疾人的小圈子,怀着博大的爱心,自由自在地走进全世界,这是克服残疾、超越局限的最要紧的一步。(《化解苦难·给盲童朋友》)
图片《化解苦难》 史铁生/著 胡山林/赏析 河南人民出版社供图
赏析:困苦和磨难面前,心理健康最重要
《给盲童朋友》,文字短少,内涵丰富;看似浅显,实则精深。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只有史铁生才能写出这样内容的信。因为这是他从自身残疾出发,历经多年磨难悟出的人生道理,字里行间浸透着他的心路历程。信中的道理,首先超度了他本人,然后,可以相信,同样能够超度盲童朋友们。
信的中心内容是讲残疾人应该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困苦和磨难。史铁生没有从“技术”层面讲应对苦难的具体措施,而是高屋建瓴地讲怎样理解残疾以及对待残疾应具有的态度。这里的每句话、每个观点都体现着他的人生智慧,句句入情入理,入心入肺,差不多可以说字字珠玑。
信中最精彩的是关于“残疾”“幸福”“生命”“平等”这些常见概念不同寻常的理解。
史铁生把“残疾”理解为局限——残疾人自然有局限,健全人也有局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皆有残疾,人人皆有困境,一切人都是平等的,这样,残疾人也就不必有特别不幸的怨气。
“幸福”呢?幸福源于不屈的勇气,“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平等呢?只要不特别盯住自己的残疾,不感到自己残疾的特殊,就感到和大家的平等了。这就是说,平等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别人送给的;平等不在天涯,就在自己心中——意识到自己在人格上和健全人是平等的,完全没有必要因残疾而自卑。总之,残疾人要以平常心看待别人,看待自己,不要有病态的自尊心。
这些理解,现在我们读起来也许并没有特别的感受,但这都是史铁生呕心沥血、以多年的痛楚为代价悟出来的道理。关于这一点,你读过《山顶上的传说》就知道了。
史铁生告诉盲童朋友的中心意思是要“心理健康”(本文谈到的所有道理都是“心理健康”的内涵),而心理健康不仅是盲童需要的,也是所有人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封信不仅是写给盲童朋友的,而且可以视为写给所有人的,值得所有人认真阅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汲取了其中智慧会终身受益。(胡山林)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作者 史铁生 胡山林
编辑 夏赛赛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