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娱乐圈:那英嘲讽章子怡是花瓶,黄晓明垫增高垫在微博上骂人

火了。
病毒式传播的火。
大家开始换上了最新的互联网句式:
“这是可以说的吗?”
“如果她需要的话。”
“这是从内到外的。”
……
是的,“羊胎素”最近莫名其妙翻红了。
这是2012年斯琴高娃与袁立的一段尴尬采访。
酝酿了今天一门“羊胎素学”。
出了各种联名款。
顾里:简单来说,就是我打了羊胎素了。
图片
△ 来源:B站up主@小甜甜乐老师
祺贵人:臣妾要告发熹贵妃最近打了羊胎素了!
图片
△ 来源:B站up主@奥利奥牛肉干
当你每日一遍已经熟练到能全程倒背如流,成为熟练运用每一句台词的羊胎素学十级学者。
却也不禁流下几滴辛酸泪来。
一段十年前的旧梗,怎么还被那么多人嚼得津津有味?
也许说明:
原本最容易“添油加醋”的娱乐圈,到了最乏味的时候。
01
从大胆搞事到小心维护
今天大多的娱乐新闻,都是“被曝”。
明星不是工作室声明,就是律师函警告。
但过去制造娱乐新闻,多的是“自曝”。
2013年,章子怡担任音综《中国最强音》导师。
某红毯采访,记者问那英,章子怡也做唱歌节目的导师了,你怎么看?
“隔行如隔山,这是我对她的劝告。”
“我也不知道节目组为什么找她,可能是在造型上起到了作用吧。”
图片
图片
而那英损章子怡的时候,她本尊就在不远处的红毯上。
媒体转头就问子怡,那英刚刚说你不行。
章子怡尬笑:“我准备今天晚上跟那英姐取取经。”
图片
第二天头条:那英暗讽章子怡是花瓶。
图片
为什么曾经的采访,能访出这么多名场面?
一是媒体敢问,敢搞事。
曾经媒体采访明星,没什么劲爆点的料是不行的。
整容、感情状况、不和传闻……艺人怕什么问什么。
特别是在发布会一些公开场合,提问往往是即兴的。
面对媒体的穷追猛打和各种挖坑,就是明星们的必备技能。
有时一些猝不及防的尖锐问题,一个敢问,另一个敢说,名场面就诞生了。
比如在媒体追问下诞生的一门内娱必修科目——“语雯”。
记者:和李亚鹏的离婚手续办妥了吗?
王菲:跟你有什么关系啊?
图片
记者:我们的读者很想知道。
王菲:跟他们也没有什么关系啊。
图片
不管是尴尬出丑也好,让人拍案叫绝也好。
它们都显示出一种意料之外的生动。
这也是至今为什么能为人们津津乐道,来回复习。
可这种生动,仿佛已经遥远得像是另一个时代的事了。
现在你指望采访还能出什么名场面吗?
早在2019年,《南都娱乐周刊》就做过一篇艺人与娱记关系变化的报道。
提前对稿,密密麻麻的禁忌点,照稿念答案……已经成了行业惯例。
曾让明星们不能掉以轻心的媒体采访,已经成了不痛不痒的宣传过场。
要么粉丝向的福利
图片
要么是网络梗问答
图片
要么是开往幼儿园的车
图片
绝对地安全,也绝对地没料。
报道中一位受访的娱记说。
媒体对明星的批评报道经常无端遭受粉丝的攻击、辱骂,导致媒体不敢惹祸上身。
如果再像从前一样问明星尖锐的、负面的问题,一是会被粉丝攻击。
二是明星们被团队前所未有地严密保护起来。
如著名媒体人佘宗明说。
艺人的宣传合作进入‘卖方市场’阶段,艺人经纪宣传处在艺人相关信息的供应商,媒体成了需求方。
曾经,艺人必须面对媒体,那是他们与公众连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而互联网时代,艺人和团队就可以做自己的“媒体”。
在发一条微博就可以宣布离婚的情况下,谁还会像王菲当年一样,接受记者尖锐的现场问答呢?
媒体不敢问。
但另一边,自己掌握了话语权的明星,反而越来越不敢说了。
02
从语出惊人到噤若寒蝉
娱乐圈有不少的经典梗,的确是最初的微博贡献的。
那时明星们的微博画风,跟现在可差太多了。
杨幂的“小骚一下”,配上臭美翘脚照。
图片
被黑的最惨的时候,她发:
“有本事就杀了我,杀不死,就等着看我变得更强大吧。”
图片
2021年8月26日,微博在集体庆祝那英发表“妈的,最烦装X的人!”十周年。
图片
这位姐早年的微博也是精彩异常,大概是在当朋友圈用。
图片
黄晓明。
别人笑他用增高鞋垫,英语发音“闹太套”,他在微博上骂人。
图片
那时候的微博上,明星喜欢分享自己的另一面,喜欢表达的自己的感受,会讨论时事,会展示自己的脾气。
现在呢。
新作宣传文案,回馈粉丝的精修美照,广告软文,重要日子齐刷刷排队转发。
它们的共同点是——甚至不需要明星本人打理,完全交给团队也没问题。
表面花团锦簇,热闹非凡。
本质上,是一堆披着人皮的数据。
这两年,明星发微博还突然兴起一种形式
小作文。
动辄几百上千字。
新剧杀青了来一篇,剧播完了来一篇,告别综艺来一篇……
然后上热搜。
图片
图片
范式是各种感恩+一点角色理解+表达自己的努力与敬业。
它已然成为一种娱乐圈八股文。
字越来越多。
可内容越来越水。
一边是摆出姿态,看,我很真诚吧?
一边,是生怕自己被误解,生怕出错,所以要加上各种解释。
因为没有人知道,当下自己说的哪一句话,会被揪住不放,会在今后被当做呈堂证供。
就在今年的“铁链女”事件时,舆论轰轰烈烈,也有一些人在疑惑,为什么在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
“还没有一个明星出来发声呢?”
图片
图片
这,还需要问吗?
今天的明星,说错一句话就可能万劫不复。
于是,他们也避免说一切有争议的话。
再进而,连正确的话也没法说。
呼吁保障妇女权益,看似是很正确的,没有风险。
但珍爱和平正不正确呢?
结果呢?
上月底俄乌冲突爆发,蒋欣发微博:愿世界和平,百姓平安。
图片
结果被骂到删博。
图片
在当下容错率如此之低的微博。
连正确也有了分离。
什么“正确”是可以的,什么“正确”是禁止的。
但是作为一个活人,能够保证自己不说错一句话,能看清一件事如何发展,能永远“人间清醒”吗?
去年十一月,池子宣布退出微博。
他写了一篇长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我相信大家都能感知到一种心照不宣的沉默。”
03
从光怪陆离到整齐划一
名场面,也曾大量诞生于综艺、真人秀、选秀。
2015年,湖南卫视《花儿与少年》第二季。
大家问许晴,你上一季玩得开心,还是这一季开心?
许晴毫不犹豫,上一季。
“因为上一季的人都正常。”
空气瞬间凝结。
图片
多年以后,这段依旧是内娱综艺撕X圣经,网友还在反复钻研“花学”。
豆瓣上有这样一条评论:
“并不是有多好看,而是它提供了太多八卦素材。”
也是2015年,东方卫视开播《金星秀》。
金姐隔空喊话在《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上演马背激情戏的冰冰:
别整天“牛震”“马震”的,没有作品,一辈子是金锁。
图片
她的话是尺度大。
却也道出了圈子一片热闹背后,那些确实存在的问题。
但现在回看,这是可以在上星卫视播出的吗?
在内娱综艺节目野蛮生长那几年。
制作方敢折腾,艺人们上综艺更是一个个敢说,敢作。
除了上星卫视,尺度更大在网综。
2015年,《奇葩说》第二季,有一期的辩题是,该不该和父母出柜。
辩到最后,蔡康永现身说法,泪洒当场。
旁边的金星,拍着他的肩膀安慰他。
图片
2016年,《吐槽大会》开播。
在节目已经消失的“第0期”,成人尺度火力凶猛,今天看来已经不可思议。
图片
2016年,小S主持节目《姐姐好饿》,她还像在《康熙》里一样,照例调戏男嘉宾。
黄渤被她惹怒,借着节目效果,半真半假骂她“跟林志玲比就是个笑话”。
图片
那时的内娱,好像从不缺八卦,从不缺话题。
一片热闹中,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潮水改变方向前,最后的激荡。
2017年,《金星秀》在未知原因中停播。
也是2017年,《花少》第三季改变了画风,变得相亲相爱,人畜无害。
更和谐了,但也没意思了。
这一季《花少》,也宣告了这档曾创下收视奇迹的综艺完结。
图片
很快,对上星卫视的重拳波及到网络。
同年,一大批网综遭到整顿。
《奇葩说》谈出柜一期遭删除。
小S的《姐姐好饿》被下架,原因是与男嘉宾互动过于亲密。
《吐槽大会》更不用说,结果可想而知。
低俗、炒作、过度娱乐、价值导向不对……
理由不一而足。
当然,综艺井喷时期伴随出现的各种乱象和问题,需要被正确引导。
可紧接着,是对娱乐的重新定义
它必须被加上各种各样的前缀和条件。
而解释权,不在你我手中。
04
针打了有什么效果吗?
娱乐圈不好玩了,明星变无聊了。
但于圈内人而言,无聊,反而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向上,是高压线。
恶意炒作、负能量,甚至是不够阳刚。
每一条,都让他们必须谨小慎微。
那么,何不做一个沉默的样板人?
而向下,是包容率的一再降低。
于是,明星和团队越来越介意一切可能存在争议的点。
去年,网上传出的《追光吧!哥哥》艺人禁忌点,看得出大家一个比一个小心,一个比一个怕被骂。
图片
20年时,易立竞对乘风破浪的姐姐们的访问出圈。
问题尖锐,专门对准人家的槽点,哪壶不开提哪壶。
图片
一时间大家都感叹:真敢问!
但我们大概是真的忘了。
演烂片、整容、质疑……
这些,不都是明星曾经自然要面对和回应的争议吗?
然而。
我们一边欣喜于这种久违的敢问,一边把发表自己观点的伊能静骂上了热搜,后来她的那期视频直接下架。
图片
图片
不论她说的对不对,不论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如今都消失了。
大众对明星言行的评价标准,又何尝不是只剩下一种。
不敢答,易立竞的敢问,终究也只成了昙花一现。
记得当年香港的深夜谈话节目《今夜不设防》,有一期是关之琳。
黄霑问她:“你会不会甘心情愿做别人的情妇呢?”
图片
先不用说,这种在今天怎么也不可能问出来的问题。
而关之琳更是敢答,直接就爆料自己插足过别人感情和婚姻。
“有女朋友的男的我试过
结过婚的男友我也试过
我想做就去做 没考虑那么多东西
但我会顾虑到对方的太太是怎么想的”
图片
至于对她的行为,主持人和节目不做评价。
如黄霑说:“我们是做电视节目而已,我们不是教育青年的人。”
有得就有失。
当我们摇旗呐喊“娱乐圈早该整顿了”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最终的结果。
你无法要求明星是毫无差错的完人同时,还能带来多少八卦乐趣。
回到“羊胎素”。
略显讽刺的是。
梗的当事人袁立,已退出了娱乐圈好几年。
今天大家疯传她。
不就因为再也没有她了吗?
因为她,和她一样的明星,放到今天都会立刻被退圈。
华表奖穿透视装,被各大卫视争相报道。
图片
被记者质疑炒作她回怼:
“我今天有看Ladygaga也这么穿啊
你们为什么不觉得她穿得不好呢
为什么一个中国演员穿就这么大风波呢”
图片
微博内涵某女明星,很假很装,英语带着乡音,在内娱掀起血雨腥风。
图片
图片
还有传闻的一个“偷狗梗”。
图片
今天,仍旧有人在扒出她的一些过往言行,要求封杀她这个“劣迹艺人”。
图片
当你在抱怨娱乐圈无聊时,娱乐还是被认为太过了。
播了二十年的《快本》停播,换上一档新节目。
图片
主持人里,加入了一个永远不会出问题的AI。
图片
过度娱乐?
好像我们最缺失,最难得的,不就是纯粹的、彻底解开束缚的娱乐吗?
可说到底。
娱乐圈,也终究只是社会文化与风向的一枚浮标。
当娱乐圈关上了三扇窗户的同时。
一扇大门也就被悄悄关上了。
一个风清气朗,无菌无害的娱乐圈?
就像一针羊胎素打下去。
皮会不会真的展开不知道,会不会提高免疫力也不知道。
但可以知道的是。
我们一定会收获一个“这是可以说的吗”的娱乐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