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民族的绣品走向世界,她的金手指“点花成金”

图片
无需勾勒,凭空想象,却是胸有成竹;
飞针引线,技法精湛,妙手处处生花;
铁杵成针,日日磨练,成就然若天成。
“一针一线总关情”
她就是“侗绣金手指”杨甜
图片
今天21:50广西卫视《广西工匠》弘扬工匠精神,奏响时代强音
在2010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有数百件侗族刺绣作品,惊艳四方。它们被组委会作为国礼,赠送给与会代表。这个来自古老民族的绣品,为何能走向世界,它究竟有何魅力呢?
图片
图片
侗族刺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件精美的侗绣,要经历纺织、排线、印染、捶布、剪纸、刺绣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文秀精美,色彩艳丽。杨甜则是把侗族刺绣,带出侗寨的第一人。
图片
图片
侗绣又称剪纸贴花绣,绣花前先把图案剪出,再把图案按在底布上,用色彩艳丽的丝线覆盖,丝线的粗细,颜色的深浅,针脚的长短都有讲究。
图片
剪纸是侗绣最考验功力的一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磨练,杨甜的剪纸技艺炉火纯青,剪纸时无需手绘,图案全凭想象。思索片刻,图案便了然于心。镂月裁云,一气呵成。
图片
图片
侗绣工艺精致,针法精湛。针法以平绣和锁绣为主,是中国最古老的针法,立体感强,图案更显光泽,图案精致复杂,有时候在一寸布上,就能赐七八十针。
图片
创作一幅好的刺绣作品,绣娘必须心手合一,眼到、手到、心到。用力均匀。只有功力深厚的绣娘,才能绣出丝线平整的图案,杨甜的绣品平整秀丽,宛若天成,刺绣多年,杨甜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她创作的背带盖和嫁衣,最为出名。
图片
背带盖,是侗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妇女走亲赴会时,将婴儿背在后背,用背带盖盖住婴儿头部。既遮风挡雨又温暖舒适,背带盖整体呈正方形,黑色棉布为底,图案由多个绣片和花鸟虫鱼纹样构成,正中间的大圆绣片,以某种神秘的花朵为图案。侗族百姓称之为“螃蟹花。”
图片
图片
远古的传说无从考证,但这些传说却是,侗绣创作的灵感来源。为了保留侗绣神秘原始的魅力,杨甜把这些传说都绣到了背带盖上。
图片
一针一线,背带盖的每一朵绣花,都倾注了母亲的关爱和心血,这也是工匠经年累月缝制的艺术珍品,沉得下心,守得住寂寞。杨甜这位民间匠人,用质朴的虔诚,守护着这项古老技艺。
经过多年锤炼,杨甜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侗族刺绣传承人,2012年荣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创作了多个优秀作品。坚守与传承,是每一个匠人肩负的重任,从2015年起,杨甜就开始召集,村里的绣娘,加入刺绣团队,她举办侗族刺绣培训班,向侗家姐妹传授刺绣技艺。大力发展刺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精美的侗绣。很快成为了市场的宠儿,订单越来越多,侗绣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目前平均每件传统侗族,刺绣产品的市场价为500元。年产量约1万件,年产值达到500万元。参加培训的妇女,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真正的把指尖技艺,变为了指尖经济。
图片
图片
侗族有刺绣“母传女,婆传媳”的习俗,但杨甜却打破了这个局限,广收徒弟,倾囊相授。目前她已经培养出了多位优秀的徒弟,其中覃金媛,已经获得了柳州市非遗传承人。王芬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图片
图片
2016年起,杨甜开始担任广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三江侗族传统服饰刺绣技艺培训班授课教师。与当地的学校联合开展侗族刺绣进校园活动,每个学期定期到学校,给每个班级学生上课,培训侗族刺绣技艺。
图片
飞针走线,以花为媒,工匠杨甜的金手指点花成金。正是有了像杨甜这样的匠人追本溯源,用绣线描绘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古老神秘的侗绣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编辑|莫杰馨
责编丨汤麦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