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喜剧》到底是怎么个低俗法?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在彭浩翔的那么多部电影里,《低俗喜剧》绝对是一支重量级电影,这是彭浩翔少有的一次拿到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提名,你没猜错,哪怕拿到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的《伊莎贝拉》都没有这个成绩。
图片
但《低俗喜剧》又不可能真的拿到金像奖。
不是说他不配。而是,感觉他根本不想。
这依旧是一部“田忌赛马”式的电影,将自身基调放的足够低,就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利用制造这种“感官反差感”博取观众的好感,却最终把自己玩进了最佳影片的提名。
结果呢?刻意降低的身段就成了束缚自己的包袱,最终只能沦为陪跑。
所以他输的并不冤,那就不是他该来的地方。但他还是挤进来了!
凭借,实力。
图片
《低俗喜剧》的诞生其实就充斥着一股子民粹的风潮。似乎在反击香港电影界北上的那一阵“北风”做出的抗争。其实细想一下就知道那只是借口,为了“一部90分钟的电影里爆70分钟粗口”找合理性而刻意营销的借口。
毕竟号称“本土制作”和“全身港产”其实和北上捞金并没有直接冲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全港产”动画《麦兜故事》。这是一部从里到外都是香港原装的电影,实打实的港味,并不影响它文化输出去大陆市场。
影响北上大陆的,并不是“港产”,而是“粗口”等三级因素。
甚至连“粗口”都不成问题,彭浩翔另一部三级片《志明与春娇》在香港就是因为“粗口”被定为三级片的,这片子在大陆也上映了。
甚至于这部标榜“90分钟里70分钟都在爆粗”的《低俗喜剧》,也在大陆腾讯视频里上了。当然,改动相当精彩,下面会说。这算是香港电影人为了赚点铜臭做出的最大努力吧。
图片
所以,理清这一切之后,你会发现,其实片方只是单纯的为了低俗而“低俗”罢了。
如果你暂时抛开低俗,就会发现其实整部电影有非常多的亮点。
为此我们特地邀请了群中资深电影人沧海(魔丸)老师评鉴了一番。
老师表示相当惊喜,作为一部2012年的电影居然紧扣时事,触及了底层教育焦虑,奶粉代购,大陆投资人对电影的盲目狂热,以及香港电影自身所带的乱七八糟的先天不足等等。
这其实也不算什么新东西,在《买凶拍人》里就已经探讨过的监制和导演之间的破事儿,不过是旧瓶装新酒。当然杜汶泽本人确实做过制片人,在剧中也算是本色演出吧。
这些亮点都是这部电影的硬实力。也是它可以进入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资本。
图片
但是《低俗喜剧》的缺点也很明显,它就不具备成为一部好电影的资格。
首先,影片的节奏很有问题,在第一场制片人去香港大学导演系讲课甩出“阴毛”论奠定全片低俗基调以后,影片马不停蹄的来到了第二场戏,也就是暴发户郑中基主场的那场宴席。期间什么“牛欢喜”啊,“驴阿嫂”啊,各种高能梗用非常快的速度强烈压迫你的感官。这时候影片才刚过去三分之一。你对后面的剧情非常期待。
因为按照常理,一部电影的最高潮段落应该在结局前出现,也就是大概电影到三分之二的时候。
但看完后你会觉得后续剧情根本就索然无味。惊讶地发现原来那场宴席居然是全片最高能的段落。
这部电影总体上来说结构是失衡的。它将最高潮的部分放到片头,而且留下了明显的破绽,比如那个明显具有恐怖主义思维的导演,他拍戏的过程应该能产生不少惊喜,但却草草的一带而过。这说明从剧本阶段电影就没想好好编。和我的偶像罗永浩老师一个毛病,病态的注重某些细节,期待创造惊喜,却在大局上翻了车。
图片
他给了你期待,却无情地关上了大门。
一部电影最基本的结构他都没控制好,输的不冤。《低俗喜剧》是那届金像奖奇葩般的存在,成也是它的质量,败也是它的质量!
优点和缺点并存,且都在各自领域做得不错。因此两极分化也各自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更重要的是,作为单纯为了看“低俗”内容的三级片党来说,本片虽然露点镜头近乎为0,却也拍的香艳异常,各种梗玩的飞起。彼时还是嫩模新人的陈静,在片中展现了傲人的身材和不错的演技,拿到了金像奖。
图片
之后,不到一年,就被逼的息影了。
只能一声叹息!
《低俗喜剧》算是掀起了一阵复拍三级片的小高潮,它自己也有一部衍生品,《飞虎出征》。解决了节奏问题,调整了影片结构,也不负众望的露了点,当然那些火辣辣的社会热点话题不复存在了,思想性滑坡很多,金像奖级别是肯定没有了,但逗逗乐还可以。
毕竟作为一部三级片,它还是远远超过及格分的。
和陈静一样,影片中负责露点的几位盘正腿长,颜值超高。但很快无影无踪。
你可以说,叶玉卿一脱成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也可以说,香港娱乐圈的黑暗根本混不住。陈静得了金像奖又如何?有一位大陆女演员凭借清纯的外形和精湛的演技和脱衣的果断还混到了金像奖影后,你现在还能看见她的什么曝光率么?
图片
我说这条路通向修罗场,不过分吧。
最后谈谈大陆版。也就是删减修改上映的问题。
有很多香港电影因为题材问题(比如黑帮,情色)放弃了大陆市场,(《低俗喜剧》之前也声明是这样,但事后证明他们还是做了很大努力的。)
他们通常有两个结局,一个是尽最大可能修改自身,博取在大陆上映的机会,获得这个数以亿计的市场。毕竟香港本土市场太小,养不起大投资。
这样的例子有杜琪峰的《夺命金》,刘伟强的《无间道》等,这点《夺命金》做的最好,在拍摄时就注意到了尺度问题,最后加了个字幕就搞定了,而《无间道》则大费周章的拍了个特供版结局。这类电影还是追求大陆上映的。
图片
另一种就是破罐子破摔,完全不在乎上映票房,但也有的操作,很多电影把自己的所有素材都交了出去,任由他人修改,补拍,完全弄成了另外一样子,连剧情和片名都改了,作为VCD发行,这其实就是走了当年黑社会洗钱电影的路子,只强调自己有哪个知名演员,完全弃剧情于不顾了。只想着抱着主演的影响力赚点边角料。
这也是为啥有时候你找到一部知名演员的VCD,却发现在网上他主演的电影列表里找不到它的原因。
这个例子就有很多了,根本举不过来,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曹查理的一些三级片,比如《聊斋艳谭》等,因为有古装名著的底子,经常被剪来剪去。有古早淘碟市的朋友应该有见到。当然,年轻人肯定没见过,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图片
《低俗喜剧》作为一部以低俗为本,粗口占70分钟的三级电影,他居然选择了走第一条路。
也就是作为一部“正常”的电影,坚持自己原本的剧情,拼一把争取上映的机会。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它,居然成功了!虽然是网大上映,但也是上映。
真的相当不容易!
这个难度比《聊斋艳谭》可大多了。毕竟《聊斋》只是露点镜头而已,剪一剪也就对付过去了,其他内容还是挺正常的。
但《低俗喜剧》可是剧本层面就有70分钟的低俗粗口内容啊。
图片
它还真就做到了。用了差不多70分钟的片长,删掉的仅仅是那些直接性行为(如抠脚),连片尾暴龙哥死抓着偶像邵音音的胸的镜头都留了下来(当然没有全部留下来,港版这个镜头很长,大陆版一带而过)可以说为了保存原版的剧情尽了最大的努力。
影片最出彩的开头,比如制片人的阴毛论,几乎重写了剧本,用麻辣火锅代替阴毛,尽量降低电检的不适,但意思保留了下来。
暴龙哥的身份也从广西转移到了澳门,避开了歧视问题。阿嫂用兄弟指代,奶粉则被换成了手机,可以说在作死的边缘尽了最大努力,这点让沧海(魔丸)老师颇为不爽,她说奶粉这个社会热点被换成手机真的是接受不能。
我安慰说,可见为了上映,为了这点票房他们付出了多大努力。
感谢沧海老师为低俗喜剧正版贡献的6元票房钱,我没贡献,我看的时候恰好这部电影在限免。
图片
可以说除了开头的阴毛被基本符合原意的麻辣火锅取代以外,电影的基本剧情被很好的保留下来,很多其实非常限制级的劲爆话题都未经处理的原样展示,比如薛凯琪的性骚扰话题。还有导演的恐怖主义倾向,阿尔盖达组织居然原封不动的就在电影里,当然这可能是翻译问题他们觉得大陆人不会发现,如果按照大陆译法翻译成基地组织,那可就不好说了。(对,你没看错。就是本拉登的那个基地组织)
因此《低俗喜剧》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标本,这也是市面上最好找的港版和大陆版不同的电影了。毕竟它是网大上映的。
而那些旧版的VCD发行的大陆版港片,则随着材质的淘汰,只能消逝在时光中。
OK!彭浩翔的低俗三级片系列,我们就聊到这里吧!
图片
ps:我知道还有一部何超仪的《维多利亚一号》。但那不是低俗三级片,是很正经的都市恐怖片。其对香港楼市和小民阶层的深入探讨不输给《踏血寻梅》,不是露了点就一定低俗的。《维多利亚一号》不是,《踏血寻梅》也不是。所以他们不在讨论范围。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