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影艺术档案馆丨在植树节种下《一棵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树木用一圈圈年轮勾勒坚定的成长
在每一颗树的成长中
看到“双碳”理念的推进
在每一颗树的成长中
看到绿色的希望
正值植树节,本期“西影艺术档案馆”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棵树》的故事,在春天播种绿色。
图片
图片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棵树》
1996年 彩色遮幅式故事片
▶ 编剧:张子良
▶ 导演:周友朝
▶ 摄影:李小平
▶ 作曲:赵季平
▶ 剪辑:李京中、郭潼麟
▶ 主演:奚美娟 陈大伟
▶ 主要内容:朱珠,一位极普通而平凡的农家妇女。土地贫脊、生活困顿、公爹脾气倔犟、疯婆病情反复无常,惟一与其相依为命的丈夫又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如此多蹇的遭际与命运,却未使她颓唐,以赢弱的身躯,百折不挠的毅力,二十几年如一日,植树不辍,竟梦幻般地将十万亩不毛之地的大沙漠变为莺啼鸟转的绿色海洋。创造出令世人震惊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高亢、激越的人生交响曲。
图片
电影《一棵树》取材于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治沙模范牛玉琴的事迹,讲述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治沙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朴实、坚强的中国妇女形象,表达了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主题。
图片
图片
一个成长的故事
然而,如果仅仅如实地反映一个女劳模的感人事迹,似乎又不是一部电影所应承担的任务。如何挖掘出这个题材的深意,拍出独具艺术品味的影片,成为了导演周友朝在拍摄前深入生活过程中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采风的过程中,导演和编剧与牛玉琴在她的树林中聊天时,听到她很突兀地说:“我想把家旺(她去世的丈夫)的坟迁到林子里来”。但是迁坟是件大事,难免惹来闲话,然而牛玉琴淡淡地说:“一家人在一块儿好照应。”听到这里时,导演的心剧烈地跳动。于是影片塑造了主人公完成了从一个事事听随男人的农家妇女,变成了一个可以与世界平等对话的、独立的女性的精神成长。
这也是导演周友朝在继承和弘扬西部电影传统精神的同时,又努力挖掘新型的电影美学品格,在影片真切、感人的主旋律基调中,添加了独特的艺术感悟,从而也使得《一棵树》这部电影成为由传统西部片向新西部片过渡的一部重要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个个奇迹的故事
影片再现了真实事迹的感人情节,汲取了古老故事的美丽灵感,但还有无数个拍摄背后的故事才“种出了”这棵完整的树。
图片
在拍摄前期采访、沟通时,摄制组就被牛玉琴身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打动了。为了更好地呈现影片人物恶劣地生存环境,摄制组用40天时间在沙漠中搭建了三间房的实景小院,身上晒得皮都掉了,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拍摄时,为了营造好的沙尘暴效果,摄制组生生凭力气将12个几十斤重的灯光和2个飞机头往拍摄地推,也没有一个西影人叫过苦。
图片
“12日全组人员连续工作24小时,导演、摄影部门的同志继续留在现场,凌晨5时30分又抓拍了二组空镜头后,中午又赶到另一外景地继续工作。同志们称导演为‘拼命三郎’”。“中卫地区近冷空气到来,气温夜间已到零度,目前组里生病人很多。导演22日、29日劳累心脏病发作,现吃药仍在坚持工作。”这是1996年拍摄《一棵树》时制片主任李长庆在他的工作情况汇报中真实记录的拍摄情况。
在沙漠中拍戏难免遇到很多自然问题,道路不好,车辆损坏较多,为保证拍摄顺利,剧组人员亲自上阵用推土机修路。拍摄“沙屋”戏时,发电车无法深入沙漠,经多方联系,才在内蒙巴音苏木找到一辆三轮驱动卡车,将发电车装运进沙漠中,解决了拍摄的困难。
图片
整个摄制团队传承“西部电影”的精神,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正如牛玉琴几十年如一日顽强勇敢、百折不挠的种树精神,牛玉琴创造了一片绿洲的奇迹,而西影的创作者们也创造了《一棵树》的奇迹。
图片
图片
岁月奔涌而来,希望生生不息
在植树节这天,我们通过艺术档案
回顾《一棵树》的些许故事
响应“双碳”理念
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在心底里种下蓊蓊郁郁的一棵树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