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18部越剧电影的光影之美

百年越剧剧目之胶片里的精彩
作者:文刃
图片
图片
图片
难忘的越剧电影
光与影的交错
图片
图片
编者的话
2021年,一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成功破圈,在去年的影坛掀起一股观粤之风,这可能是大多数戏曲观众、乃至戏曲从业人员们都始料未及的。
图片
由于地域、方言等因素,粤剧还不能算是一个普及度、流行性很高的地方剧种(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然而《白蛇传·情》在各地公映时,却吸引了不少非粤剧迷的视线,据我所知,有并不太懂粤剧的越迷甚至二刷、三刷,还暗生几分酸意——如此视觉佳作为什么不是我们大越剧?为什么我们钟爱的剧种,如今没有这样制作精良、既有电影质感,又不乏戏曲魅力的影片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大越剧当然也有屹立影坛的流芳佳作,只不过,时间要追溯到几十年前。
越剧电影的鼎盛时代大致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一是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二是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两个时期都逢艺术创作的春天,可谓精品不断,如雨后春笋般迅猛爆发。许许多多的越剧迷都是因为观看了某一部而成为越剧忠实的观众,而吸粉最多的当为1962年拍摄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和诞生于80年代的《五女拜寿》。那些年,在光与影的交汇中,越剧与电影水乳交融,碰撞出光彩夺目的火花。
图片
图片
此后,随着通俗娱乐文化的强烈冲击,戏曲电影日渐落寞,成了昨日黄花。近些年来,尽管拍摄设备日益先进,数字影像、电脑制作大量应用,越剧的机会也多了起来,可是,2000年后的越剧电影却还是粗糙者多,鲜有佳作。除了戏曲电影较之商业片资金相对匮乏外,还有一个至今难以攻克的难点,极少有从业人员能够将电影语汇与戏曲表演技术性融合……再加之其他无法赘述之因,近十多年来的越剧影视与往日的精彩不可同日而语,不能不令越剧爱好者们扼腕叹息。
本文作者文刃,用清清淡淡的文字,将她多年前的观影随感记录成文(主要侧重2000年以前的胶片“老”电影),这些娓娓道来的文字,记录了一代电影人致敬戏曲的情怀,也是作者对那一去不复返的美丽胶片时光的深深眷恋。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或许也与她一样,拥有过那样深入心间的感触和记忆,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回味一番那些保存在胶片上的珍贵影像吧!
01.《相思树》
1950年拍摄,袁雪芬、魏凤娟、陈金莲主演
图片
画质不佳,见谅!
《相思树》其实拍得很简陋,而且在制作方式上也有一些问题,就是那种虚和实没有完全结合好,甚至还不知该怎样结合才好的情况下,就拍了,带有非常明显的港产片的痕迹,风格上我觉得和马张二位大师的《打渔杀家》、《游龙戏凤》很像,它们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相思树》的故事似乎是脱胎于民间传说,我的记忆中就看过类似的民间故事,我是蛮喜欢看带点神话色彩或者是传奇色彩的戏,尤其是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特技,做得云山雾罩的,特神奇。这个戏演员阵容应该说是蛮强大的,那些名字直到今天依然是响当当的,但看过之后,我还是觉得戏曲的色彩很淡,象是一部故事片,这也是一件蛮奇怪的事情,同时期的京剧就好一些,也就是说大家还没有解决好戏曲如何与电影融合的问题。不仅如此,我觉得演员的表演也有一点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我特别佩服袁雪芬等演员极为生活化的表演,神态表情都非常自然逼真;另一方面,我也认为表演过实,而戏曲特有的虚拟化美感并未能够完整地体现出来。因此,基本上我当这戏是资料片来看的,它的历史价值恐怕要远远大于它的艺术价值。
图片
02
《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年拍摄,袁雪芬、范瑞娟主演
多年前韩婷婷和陶琪重排《梁祝》的时候,好像是青年一辈较早打出袁范版本招牌的组合,我还是很期待能够看到当年电影《梁祝》的影子,结果很遗憾,这分明又是一部新“梁祝”,于是老老实实地回头去看电影,傅全香和范瑞娟也拍了一部电视剧,只是年事已高。
《梁祝》是我超喜欢的一部戏,它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美丽的爱情故事,有的时候,爱情的确不需要添加什么理由,那些流传的爱情故事实际上都很简单,经过艺术加工,它们呈现在舞台上,引出我们的眼泪,眼泪,是不是爱情里必不可少的主题呢?
其实每一次看这戏我都受不了,很难受,但过后还是想看,从我的潜意识里面,就是想年轻演员能够原汁原味地演出来,但又很明白地知道那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很多越剧的经典剧目其实也是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和修改,才成为现在的样子,也许现在的修改又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提升和深化,可我是见不到越剧第二个百年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电影《梁祝》虽然是几十年以前的作品,但是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依然当得起是艺术的精品和越剧的经典。几位先生的表演特别放松和自然,尤其是袁雪芬先生,她的眼神运用和表情配合是相当精妙的,我以为她特别适合上银幕,因为她刻画人物的细腻程度大概只有在近距离的银幕上才能够看得清楚,如果是在舞台上,我可能不会特别注重观察这些,其实在老一辈越剧艺术家中,她是特别会表演的一位,当然她也是经过慢慢摸索才形成自己的表演特色。《梁祝》的音乐和唱腔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久不衰,甚至超越了戏的本身。
拓展阅读,推荐此篇
《心碎在楼 形毁在家》
03.《情探》
1958年拍摄,傅全香、陆锦花主演
图片
年年听“行路”,常常看“阳告”,《情探》是傅全香和陆锦花两位先生的经典代表作,除了拍摄成一部黑白电影,后来还拍摄了一部彩色电视剧,我们熟悉的唱段在电视剧里得到更为完整的保留。
据看过的一些资料记载,对于这部电影,从导演到演员都留下了很多遗憾,因而重拍电视也有弥补的意思,其实我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电影的,黑白片的朴实和静谧,让它有了与众不同的味道。
不知是为什么所限,电影中有些场次的艺术处理不是特别好,比如“行路”一折,本来是很美很凄凉的一场戏,拍出来效果就不太好,京剧电影《李慧娘》里也有一场“鬼行路”,在技巧和表现力上就好得多;另外“阳告”一折,我就觉得人物的美感不够。
图片
越剧电影《情探 阳告》
图片
越剧电影《情探 行路》
傅全香先生的几部代表作都涉及了风尘,除《情探》外,《李娃传》、《杜十娘》中都塑造了这样的形象,但她用精湛的表演使得人物呈现各不相同的特点,“敫桂英”是一个比较下层的女子,我们在戏中处处都可以感觉到这一点,她在遭遇不幸的时候会呼天抢地,怨神怨鬼,非常符合她的身份背景,而陆锦花先生,其实她的表现空间是很有限的,但却把“王魁”的犹豫矛盾和书生薄幸表现得很有层次感。《情探》这部戏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剧名,在语法上很独特,仅仅两个字有动有静有艺术,爱情,恩情,相思情,心中幻想的亲情,都包含在了其中。
图片
04
《西厢记》1959年拍摄,金宝花、张茵、高佩主演
在我们回忆的时候,越剧《西厢记》总是给我们带来一点遗憾,有的时候我也会幻想,假如那时她们拍成了电影,会是什么样子呢?又是一部经典,可以让我们比照着对别的演员品头论足吗?
现在的越剧电影《西厢记》是香港拍摄的,从戏曲发展中的资料保存意识来看,香港和台湾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某些方面似乎比我们自己做的要更好。记得我去年在看几部锡剧电影时,有朋友说过,其实有些著名的锡剧演员是不大喜欢拍电影的,因为比演舞台剧辛苦多了,因此很多戏都没有拍,真是可惜,不知越剧演员有没有这样想的呢?
图片
越剧电影《西厢记》由金宝花和张茵主演,以前我只是知道她们的大名,听过她们的唱腔,还真没有看过表演。在浙百崛起之后,金宝花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这位“小百花”的艺术指导,使我好奇,使我迫切地想看到她的戏,终于看到了。金宝花的“张珙”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谦恭循礼,几乎没有什么大幅度的身段造型,他最常见的一个动作是深深的、达到90度的略显夸张的一揖,尤其是在“莺莺”面前,更是丝毫不敢造次,充满了对她的尊敬和热爱,这个“张生”是我喜欢的。张茵的“莺莺”是很美的,不是她有多么绝色的容貌,而是她赋予“莺莺”的气质稳重端庄,尤其是讲究人物的静态造型,使得每一个角度都很美。这样的书生,这样的小姐,再加上聪明伶俐的小“红娘”,戏曲舞台上的《西厢记》至多只会演到“长亭送别”,再也不忍心演绎成为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
05.《追鱼》
1959年拍摄,王文娟、徐玉兰主演
图片
每次想起《追鱼》这部戏,脑海里就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月华清澈,碧波如洗,湖水翻腾之处,美丽善良的鲤鱼精轻轻盈盈地踏波而来,憨厚孤伶的张珍还在睡梦中,就这样收取了一段温暖神奇的爱情。
小的时候,红楼越剧团带着《追鱼》去南京演出,当时的“金童玉女”钱惠丽和王志萍正值合作的黄金时期,我深深地为之倾倒,忘不了戏的结尾,他们经历了磨难,终于相依相偎地走向幸福的人间,而我还在想着,他们以后会怎样地生活呢?后来大人们告诉说,这戏早就拍成电影了,是由她们的老师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的,唱念做打如何的精彩,尤其是王文娟,功底多么扎实啊,可是我再也没有机会坐在电影院里欣赏。
如今有碟片,可以说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但仍然在心里存有着一丝遗憾。一个是嫌贫爱富的宰相门庭,一个是家道中落的贫苦书生,这在越剧里面似乎是再常见不过的编排,而因为带了神话色彩,使得《追鱼》这戏变得那么美妙,那么有趣。张珍一直是个落魄的书生,没有做到什么蟾宫折桂,他对状元郎的向往似乎也只是一念而过,他向往的是湖海豪情,鲤鱼呢,大约神仙已经超脱了世俗的功名利禄,所以根本是不在意那些玉堂金缨的,是不是这样的爱情才能算真正的爱情呢?
图片
图片
越剧电影《追鱼》
在京剧里面也有这出戏,叫做《碧波仙子》,赵燕侠的代表作,我也曾经看过赵道英的演出,北京有过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在演,当旅游剧目,但我一次也没有看过,还是喜欢叫“追鱼”,还是喜欢越剧。
拓展阅读,推荐此篇
《犹记风吹水上鳞》
《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
图片
06
《云中落绣鞋》1960年拍摄,筱少卿、裘爱花主演
《云中落绣鞋》在我的印象中只看过很少的一遍或是两遍,而且竟然不觉得那是一部越剧电影,因为有关唱词念白之类的几乎一概记不清楚了,但是情节却没有忘记,这又应了自己喜欢看传奇的特点。以前对越剧只是停留在喜欢的程度上,这种很浅薄的喜欢延续了很多年,后来长大了,喜欢的东西慢慢沉淀下来算是有了一些积累,也了解了更多有关越剧的知识,这时才知道原来这部戏还是蛮有名的,演员也是蛮有名的,于是狠狠地回忆,再回忆,也决定在这次的专辑里说一说,尽管说不出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来,但是希望可以勾引起大家埋藏的记忆。
《云中落绣鞋》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民间传说,是一个善恶终得其报的故事。在我有限的记忆中,“石义”是个猎户的角色,加上那个窃取功劳的反派,都是蛮英俊的小生,有很大一段描写了“石义”在洞中寻觅生路的经历,看得很是神奇,很富有戏剧性的编排,是不是还有类似于蛇精之类的奇遇呢,真是痛苦,想不起来了。至于被救出来的小姐,有人说很漂亮,可我觉得好像也一般呢,她出洞的时候似乎自己也不是特别清醒,所以才被小人钻了空子,后来绣鞋发挥了大作用,有情人终成眷属,坏家伙遭到惩罚。
哎呀,五、六十年代的戏曲电影,有好多都是带有神话或者传奇色彩的,越剧也是如此,那个时候,看到这样的片子,不知道是不是会给很多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呢?至少,我就是,现在,我是多么想有机会重温一回,一定一个也不放过。
07.《王老虎抢亲》
1961年拍摄,夏梦、李嫱主演
图片
《王老虎抢亲》,这是一出戚派和毕派的名剧,除了电影,我还看过舞台剧,听过早期的录音,以前刚刚看到这戏的时候,便觉得有趣儿,毕春芳和戚雅仙两位先生的合作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毕先生的表演风格是很轻快的,很放松的,有时台上台下象是一个快乐的种子;戚先生呢,一向以悲剧见长,表演内敛而含蓄,尤其是戚派的唱腔,舒缓凝重,她们却能流传下来这样的经典喜剧,可见老艺术家塑造人物的广泛和功底。
香港拍了很多很多以传统戏曲为载体的古装片,其中尤以黄梅戏居多,其实黄梅戏只是取了一些曲调,叫做黄梅调影片,而越剧影片数量虽少,却正宗得多,据说那时大陆为了支持这些香港进步影业公司,不仅有名演员助演,还有名演员配唱,甚至连版权也一起出让了。夏梦接连拍摄了四部越剧影片,拍的都很不错,她也真是漂亮,更重要的是说她为了不露马脚,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排练戏曲的程式和身段,虽然从现在的影片看,还能挑剔出一些遗憾,但已实属难得,我挑了其中的两部戏来说。
《王老虎抢亲》的确是一部很有趣的戏,我最喜欢看的两段是“抢亲”和“寄闺”,恰巧这两折都是女小生反串花旦的表演,尤其是“寄闺”,一个有意试探,假模假样,一个心事难诉,以假当真,表演上都很松弛,喜剧效果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那“周文宾”比女孩儿都俊俏,反串起来正是女小生的优势,而一招一式明明还是男儿的豪气,真是奇怪“王老虎”怎么会色迷心窍,男女都不分了呢?
图片
08
《碧玉簪》1960年拍摄,金采风、陈少春、周宝奎主演
我十分钦佩老一辈的戏曲电影导演,他们不仅懂戏,也尊重戏曲,尊重演员,并不把自己的意志生硬地搬到戏曲影片中去实现,《碧玉簪》的拍摄便是如此,那些精彩的场次:“头洞房”、“二洞房”、“归宁”、“三盖衣”、“送凤冠”,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影片里就是什么样子,整体的艺术感丝毫没有缺失,比如在“三盖衣”一折中,“李秀英”长长的碎步圆场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使我们感觉到的确是在看一出戏,而不是仅仅看一个故事。
《碧玉簪》这个戏我几乎从小看到大,因为它就是一出俗戏,家长里短,以情动人,既赚人眼泪又有美满结局,百姓最爱看这样的戏,艺术家们精益求精地把它雕琢成为舞台的精品,我想它一定会代代流传下去。金采风先生因为在《碧玉簪》里的出色表演而赢得“神秀英”的美誉,据说这个称号还是当时的大学生们送的,的确是神形皆俱,我看过那么多次,依然会为之落泪伤心,不由自主地就跟着剧情走,比如今天又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位夫人的扮演者,特邀的姚水娟和周宝奎两位先生,前者的“李夫人”端庄稳重,气度雍容,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养育出那样大家闺秀、恪守礼仪的女儿,那种一脉相承的联系表现得非常自然;而后者,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善良老婆婆,既爱儿子又爱媳妇,当然还是因为爱儿子,她的言行举止说是生活又有艺术,说是虚拟又有生活,只这二位便为整出戏增色多多。电影是有好处的,至少它可以集中一些优秀的演员共同合作。
图片
图片
越剧老旦王周宝奎扮演阿林娘
图片
“越剧皇后”姚水娟扮演李夫人
09.《红楼梦》
1962年拍摄,徐玉兰、王文娟主演
图片
如果一定要追溯,那么无疑越剧电影《红楼梦》是我心里喜爱越剧的种子发芽生长的催化剂,直到今天,闲来无事想看一部戏的时候,十有八九我会首先想到《红楼梦》。在我看来,它的编排无一处不完满,画面无一处不精美,表演无一处不精湛,唱腔无一处不动听,越剧的众多经典中,它可以说是最有生命力的剧目之一。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它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同种题材的剧目创作,以至于在越剧里面,再也没有出现如京剧《红楼二尤》、龙江剧《荒唐宝玉》或者黄梅戏《红楼梦》这样优秀的“红楼戏”。
听过不同时期越剧《红楼梦》的一些录音,发现和今天舞台上的演出还是有不少区别,有一些场次被删减修改,近来有的又恢复了,是有所谓老版新版之说。电影包含的容量很大,虽然根据越剧擅长表现缠绵柔情的特点,只选取了《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作为主线,通过那些代表性的情节,“读西厢”、“葬花”、“哭灵”等等,经过艺术加工,展现出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但也同时侧面反映了贾府上上下下的各色人等,除了完美地塑造了“宝黛”的形象,剧中的配角也都特色鲜明,非常符合我想象中的红楼人物,比如贾母、宝钗、王熙凤、紫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越剧电影《红楼梦》
从《红楼梦》的继承上看,这么多年来其实只有钱惠丽和单仰萍得到较多的认可,而且她们也几乎把大半的舞台生命花费在这个戏上,这是她们的幸运还是她们的遗憾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尤其是当她们一直被称为“新一代的宝哥哥和林妹妹”的时候。
拓展阅读,推荐此篇
《鸟啼花落人何在》
《春风吹落天上音》
图片
10
《柳毅传书》1962年拍摄,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主演
不止一次地提到过,我喜欢看以民间传说或者神话故事为题材的戏,《柳毅传书》是这样的一个美丽传说,也是我喜欢看的戏,现在南京越剧团已经复排出了新版的《柳毅传书》,仅仅从光电声影的舞台效果来看,便给人的感观以强烈刺激,但是无论怎样,我仍然更怀念几十年前的老电影。
有的时候,人们会看着电影《柳毅传书》而感叹,当年姐妹情谊的舞台伴侣人生之中竟会有那么多磨难,都道是竺水招似乎幸运一些,至少还留下了这样正当盛年的艺术形象,尹桂芳则只能让我们回忆和想象了,但是我想,这究竟是不是竺先生的幸运呢?而今,竺派似乎只剩下了这出戏,我不知道,也不能预想,小招老师终究会离开舞台,之后,还有谁会继续“借花献佛”呢?进而,其他那些竺派的经典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天,再看《柳毅传书》,我会暂时忘却感伤,依旧沉浸在柳毅和龙女三娘的悲欢离合中,尤其喜欢“湖滨惜别”,真是细腻得很,看着对对游鱼的往来穿梭,看着泪盈满目的织绡鲛人,看着惹人喜爱的相思草,龙女殷殷试探君情深浅,书生时而忘情时而猛醒,都在洞庭水路行行现现,直到分别在即,方才互吐心曲,书生想的是“从今后天涯常忆月明中”,而龙女想的是“再向人间陌路逢”,神仙有本领预先去安排“重叙离衷”。最终,仙凡终于完满地结合了,龙女喜笑颜开,书生依然是一副淡定的神态,并不显得特别高兴,但正是这样淡淡的欣喜和隐隐的激情,不仅吸引了龙女无限的情思,也吸引了我无限的遐想。
11.《三看御妹刘金定》
1962年拍摄,夏梦、丁赛君、李嫱主演
图片
《三看御妹》是我超级爱看的越剧剧目之一,其实我觉得自己多少还算是有文化的人,接受面也蛮广,所以雅的戏、俗的戏几乎都可以看看,但是有时候细细想来,仿佛还是更爱看一些传统的和通俗易懂的戏,比如才子佳人,比如儿女情长。
《三看御妹》这出戏我看过无数个版本,从吕瑞英、李丽的一直到吴素英、赵海英、忻雅琴的,还有评剧等其他的剧种,这是一出非常纯粹的喜剧,里面没有一点儿与悲沾边的内容,人物鲜活,从王爷到小婢个个都有独特的看点。
若论表演艺术和戏曲表演程式的规范,以其为代表作的吕瑞英自是精彩,而其他每一位曾经演过的演员也都可圈可点,但是若论养眼,越剧电影《三看御妹刘金定》便当仁不让了,电视偶尔会播,记得自己曾经凌晨爬起来看。夏梦漂亮,塑造的“刘金定”更是英姿秀丽,而丁赛君的“封加进”也是潇洒俊秀,神采夺人,尤其喜欢看在画像之后,随手将笔一扔,一撕帽带,顿时就将忘情的公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看的许多版本似乎都没有这样的表演。
图片
越剧电影《三看御妹刘金定》
戏曲总是将生活中的东西夸张地表现在舞台上,比如那威名显赫的刘藩王,眼睁睁地被未来的女婿花言巧语蒙哄过去,反是不如那两个聪明伶俐的丫头,看似不合情理的故事构架,经过艺术的表现,就浑然天成了。不能不想起第一次看绍百的现场,就是这出《三看御妹》,于我与绍百这是一个美妙的开始,至今记忆犹新,十七岁的吴凤花,二十一岁的吴素英,舞台上的她们,舞台下的我,一转眼便过去了二十多年。
拓展阅读:关于夏梦的戏曲电影,可见此篇
《绝代风华  盛世美颜》
图片
12
《祥林嫂》1978年拍摄,袁雪芬、金采风、史济华主演
我非常尊敬鲁迅先生,可是说实话,我还真不太喜欢读他的文章,这恐怕是因为上学的时候,只有他的文章学起来最伤脑筋,因为每一字每一句都得细细推敲,琢磨一下其中有什么深意,对于我这样一个简单的人来说,学怕了。但是当他的作品被搬上戏曲舞台的时候,我就有了很浓厚的兴趣,这其中就包括越剧《祥林嫂》、《孔乙己》,还有河南曲剧《阿Q正传》等等,在我看来,越剧《祥林嫂》是改编鲁迅作品最为成功的一部戏,甚至可以说是最为精彩的一部越剧近代戏。
生长在江南的文学大师,其实他的骨子里还是很有地域色彩的,而当这种色彩和本乡本土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使人得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感觉,这种感觉,使得越剧也有足够的力量去承载一种新的东西,后来有人称之为“里程碑”。
越剧《祥林嫂》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作品,并且先后两次拍摄成了电影,我比较熟悉78年的这一部,由金采风和袁雪芬共同完成,两位先生的表演均精彩之极,得了“形”象和“神”似,而且尤其难得的是,演员的变化对人物塑造的贯通性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不管是唱腔还是表演,就是一脉相承的。“祥林嫂”在剧中有大段大段的独角戏,非常显著地表达了袁派的特点,这些都在今天流传成为经典。在越剧的剧目中,我以为还是非常缺乏这样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戏,在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上,今天的戏曲,包括越剧,已经没有这样的勇气去写,去演了,这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呢?
拓展阅读,推荐此篇
《平凡世界中平凡人的大悲哀》
《那世道活着太难了
13.《花烛泪》
1982年拍摄,李勇勇、张志明、屠笑飞主演
图片
据说越剧电影《花烛泪》在市场运作中不算一个成功的案例,当时给导演不小的打击,我不敢考证这种说法是不是真实,但是这部电影的确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而近年来戏曲影片的衰落更是显而易见。
《花烛泪》在甬剧中是一出非常著名的传统剧目,又叫做《三篙恨》,以前曾经看过甬剧,还看过扬剧的演出,近来浙越又把这戏重新搬上了舞台,没有看过,不知演得怎么样,但电影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虽然没有爱情,只有人性虚伪奸诈与善良真诚之间的撞击,却拍得清新流畅,精致典雅,几位主要演员的表现也很精彩。年轻的李勇勇扮演“白玉凤”,可以说她完成得很不错,除了清新本色的表演,还带有青春的气息,可惜的是之后不久她便彻底地离开了越剧,漂亮娇俏的“晴雯”是我对她新的记忆,而为她配唱的李培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副多么清亮干净的歌喉啊,就像山间的泉水一样,叮叮咚咚地流淌着,于是后来专门找了不少她的戏来听。
浙越一向在男女合演上具有优势,张志明便是一位出色的越剧男演员,他的“方良”朴实自然,真情感人。屠笑飞扮演了一位伪善人婆婆,她的眼神变换和小动作、小表情的丰富无不使人击节赞叹,前文说过的《西厢记》中,她的“崔夫人”也是恰到好处,人物性格鲜明,绝不雷同。正是他们的默契合作,才使一出并不涉及爱情的越剧变得如此感人和吸引人,只是,这电影声息甚小,不知以后是不是还会有人对它感兴趣,大约只是作为资料了。
图片
14
《莫愁女》1983年拍摄,竺小招、林婷婷主演
越剧《莫愁女》已经带上了深深的宁越烙印,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竺派经典剧目,带着竺派特有的清新风格,更多的在于它几乎与金陵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这个美丽的传说被越剧演绎得凄美悲凉。小招老师重返舞台的时候,是这一出《莫愁女》,让人们恍惚,惊异于她的形似和神似,也使我深深地为之陶醉,虽然我不忍于故事的悲惨结局。
徐澄天真纯真,末落王府以他为希望所在,而他却把一腔热烈的感情都倾注在一个身世颠沛的女子莫愁身上,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尤其喜欢看小招老师笑的样子,很阳光,很灿烂,大眼睛里柔情万种,如果从剧照上看,比她的母亲更是一副可爱的模样。
莫愁不是宁越自己的演员,只在这部电影里我才留下了对于林婷婷这个名字的记忆,以后的“莫愁”大多是陶琪的了。林婷婷的神态很像水中无助的莲花,为她配音的姜佩东更是用唱腔完美地塑造了人物,没有什么明显的流派特征,但声音独特而甜美,如泣如诉,我也试着学过几段,感觉特别像歌剧里的咏叹调。
图片
图片
越剧电影《莫愁女》
这部片子里还有一个人物邱彩云,为她定下的基调是一个娇生惯养的相府千金,若换一个角度去看,她也是一个无谓的牺牲品,新婚即遭冷落,樊建萍的金派是相当不错的,她的嗓音清脆甜美,学的又似乎是金派青年时期的唱法,因而十分悦耳动听,不过她看上去有点厉害哦。越剧的丑角前辈张小巧在《莫愁女》中扮演了戏份很少的太医,以其情真意切、老道成熟的演技为整部戏增色不少。
拓展阅读,推荐此篇
《昔日横波目 今作流泪泉》
15.《五女拜寿》
1984年拍摄,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何英主演
图片
越剧影片《五女拜寿》在越剧的发展历史中具有太多的意义,它推出时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家庭伦理的感人故事,刻画了一群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形象,每一种性格特色都象我们的生活中对应的镜子,也正是因为如此,让人们再一次回忆起那段特殊时期的人情冷暖,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五女拜寿》对我来说一样具有太多的意义,我开始意识到越剧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不再单纯地沉湎于欣赏传统老戏,同时这种喜好的变化也影响到我对其他戏曲剧种的关注态度。
浙百成功以后,有很多剧种纷纷效仿,做了许多“小百花”式的小字头文章,我也从那时起兴致勃勃地看了十几年新人的戏,但是现在,我发现自己又有回归传统的趋势,难道这真的是轮回的必然吗?二十多年过去了,越剧《五女拜寿》依然在舞台上生机勃勃地演着,对我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部戏那么简单,可以说,它永远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个印记。
图片
图片
越剧电影《五女拜寿》
当年的《五女拜寿》向人们展示了一批越剧的希望,今天她们已经是越剧的支柱,当然我也固执地认为,它使何赛飞第一次感受到电影的诱惑,而最终导致她的离去,呵呵,只是发发感慨而已,那一批花朵儿一般的年轻演员,只比我年长几岁而已,直到今天,她们依然是我关注和回忆的焦点。电影拍摄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它细致入微地记录了几乎每一位小百花人的青涩面容,画面照顾到很多美丽的笑脸,每看一遍,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它也仿佛记录了自己兴趣的成长历程。
拓展阅读:关于电影《五女拜寿》,可见下文
五朵金花谈《五女拜寿》
小百花轻解“泪”题
电影越剧结良缘
图片
16
《桐花泪》1986年拍摄,单仰萍、谢群英、许志英主演
越剧电影《桐花泪》我印象中看过两遍,但后来一直没有找到有碟片,其中有一次还是在高考的前夕,清晰地记得自己曾经有两天连着看了两场越剧,头一天是萧雅、韩婷婷的《沉香扇》,第二天便是这部《桐花泪》,有的时候想起来高考,觉得自己的确没有尽到全力,这便是一个佐证,但同时它也便成为一段美好而深刻的回忆。
《桐花泪》也是不涉及爱情的,越剧里除了才子佳人和儿女情长,家庭伦理也是最为普通的题材,观众接受面甚至更广泛,最本质的都是一个“情”字,文章是做了十足,这戏赚取了我大把的眼泪,真的是感人肺腑。
当时非常年轻的单仰萍扮演桐花,这个人物身上浓缩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大度、贤良、诚善和隐忍,是一个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统一的化身,而她自己也奠定了演绎此类角色的优势,后来拍摄的《绣花女传奇》便又是这样一种类型,这么多年以来,单仰萍的人物已经深入人心,说实话,要有改变或者突破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谢群英则演绎了一位有私心的贵夫人,那时我便觉得她特别注意眼神的运用,而且,嗓子真是好啊。《桐花泪》的舞台版我也看过,整部戏的高潮在多年以后两对母子重逢,物是人非,桐花辛劳抚养他人的儿子真正成了龙,反之面对的亲生之子却在富贵之门里走上歪路,“饮毒酒”这一段舞台演出中的对比更为强烈,矛盾也更为尖锐,很有震撼力,而电影,总体上的基调是光明的,也许是不忍心让桐花的希望破灭得没有收拾之余地吧。
17.《唐伯虎》
1988年拍摄,茅威涛、何赛飞、陈辉玲主演
图片
在做浙江小百花20年回顾的时候,我曾经对越剧电影《唐伯虎》说过一些很浅薄的看法,从舞台剧《唐伯虎落第》到电影《唐伯虎》,幸而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了解这个戏的途径。影片拍摄时用了很多电影语言和手法,节奏很快,另外唱腔的音色不知为什么有一些失真,因而我私下里觉得不如《五女拜寿》。
《唐伯虎》是一部带着散文诗色彩的戏曲影片,虽然是在讲述一个曲折的故事,但更多的时候,它让人感受到的是对人生态度的几种不同阐释,我只是说自己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因为其中某一种契合了我的散淡性格,也许对于第二个人就会有不同的领悟了。
唐伯虎从被动到主动地选择了人生的目标之时,也因祸得福地得到了他的知音和人生伴侣。陆昭容和沈九娘即使对比起来看,也其实都是很可爱的女子,前者是拜金的,虽然向往玉堂金缨,却是坦白得可爱,出场的两段都出彩,娇俏动人又绝情,并不十分让人讨厌;
图片
越剧电影《唐伯虎》
后者,沈九娘在那个时代里算得上女子中的丈夫,那份大气、从容和淡定,决不是一般生活经历的女子所能为,甚至在磨难到来之时唐伯虎差一点就被击倒了,而她却那样委婉,那样镇定自若地为之开拓心境,唐寅留下了千古传流的名作,却也留下了这样风流的传说。
塑造这样一个与“点秋香”丝毫沾不上边的才子形象,茅威涛在她还是一位稚嫩的青年演员时,就显示出了与生俱来的特殊魅力,使得“唐伯虎”除了恃才清高以外,还时常带有一些天真、委屈和可爱。
图片
18
《红丝错》1999年拍摄,方雪雯、何炯华、江瑶、颜恝主演
看了舞台剧,看了电视艺术片,然后又忽然得知浙百的《红丝错》还拍了一部电影,心里便觉得有些诧异,尤其是当这部电影悄无声息地拍峻,悄无声息地推出,而今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好在还赶上看了一回,我竟有些疑惑,究竟是要作什么呢?难道就是要当个资料保存吗?
《红丝错》是浙百的第三部电影,戏本身又是我非常喜欢的,双生双旦的群戏,每一个生或旦都不是完美的人物形象,但是正因为不那么完美,反而使戏更接近了观众,“春花秋月”,这四个人物奠定了戏的风格。其中几位主演的表现是我十分推崇的,尤其是到目前为止,当回忆起方雪雯的时候,留给我的只有极少的资料可查,因而《红丝错》无疑又具有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不知看戏曲影片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近几年拍摄的影片中引入了很多新的导演技巧和表现手法,好处是很充分地体现了戏曲的美感,但同时也大大地削弱了戏曲一些很固有的程式和本质的东西,对我来说,为什么会越来越喜欢老片子,也有可能是这方面的享受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吧。
《红丝错》的确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戏,连黄梅戏都移植了去不断在演,越剧不演就太可惜了,现在总算是继承了下来,由“小百花”的青年一代继续在演出着,台上人很多,英俊小生,靓丽花旦,色彩斑斓,穿梭往来,但有的时候就恍惚觉得,看现在年轻演员演出象在看小孩子过家家,以前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我真的很感慨地在想,难道是我自己老了吗?
THE END
编辑排版/越儿
图片来自网络
越剧电影 视频欣赏
YUEJU OPERA
越剧电影《祥林嫂》
主演:袁雪芬
越剧电影《红楼梦》-葬花
主演:王文娟
越剧电影《情探》
主演:傅全香 陆锦花
越剧电影《梁祝》-十八相送
主演:袁雪芬 范瑞娟
越剧电影《莫愁女》
主演:竺小招 林婷婷
越剧电影《追鱼》-露真
主演:王文娟 徐玉兰
越剧电影《碧玉簪》-送凤冠
主演:金采风 周宝奎 姚水娟
-END-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