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岁的台州市黄岩五洞桥:诉说历史,连接未来

将历史文化“连点成片”
塑造贯通全城的“新动脉”
图片
节点一
五洞桥
在台州黄岩,有一座古桥,它曾是黄岩西乡儿女进城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归家的唯一之途。它就是横跨西江河上的五洞桥。
春色明媚,阳光正美,从台州黄岩区世纪大道拐入环城西路,一眼就看到了西江河畔树立着一块黄色的大岩石,上书“官河古道”四个大字。
这是“官河古道”的一个重要节点,旁边白墙上书写的一首《西桥秋月》。沿着河畔往南走,走过路口的石牌坊,走上古桥,坑坑洼洼的青石板,两侧略有残缺的覆莲望柱和栏板,都在诉说着它的历史。
图片
宋元祐年间,县令张元仲率众在西江河上垒石为桥。为铭记张县令的功绩,黄岩百姓将这座桥命名为孝友桥。不到百年,孝友桥受激流冲击,开始倾塌。
庆元二年(1196年),家住孝友桥西桥上街的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伯澐纠合重建了一座石拱桥。重建的石桥有五个桥洞,桥面五折起伏,被称为五洞桥。
后来,五洞桥虽经过多次修复,但主体架构未改动,保持了八百年前的样式,这个名字也一直用到了今天。
图片
如今的五洞桥,是黄岩人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桥面上,一黑一白两条狗悠闲地晒着太阳,有老人拄着拐杖走上桥头看风景。夜幕降临时,以金色为主基调的灯光,布满五个桥洞,和不远处的永宁公园遥相呼应,最是迷人。
节点二
桥上街
走过五洞桥,西岸不远处便是桥上街。
黄岩地势西高东低,人们称西为上,因而将桥西的街命名为桥上街。古往今来,桥上街和五洞桥相依相伴,因地处水陆通衢的始终要地。桥上街是商贸之街,曾是黄岩县城一带最热闹繁华的集市之一,酒肆菜馆林立,遍布各种商号,经营交易的商品种类丰富。
走进桥上街,街口有挂着“方言门市部”牌匾的老宅。沿街廊檐下,有老人独自坐在那里晒着太阳,也有在家门口活动筋骨的,还有三两成群在那里聊着家长里短的。偶尔,有小商贩骑着老旧三轮车路过,在老旧的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音。那夹杂着方言的吆喝声,和邻里闲谈的吴侬软语,伴随着远处传来的洗衣服的棒槌声,在古街中缭绕。
节点三
五凤楼
紧挨着桥上街的,是易地复建的五凤楼。它的屋顶轮廓像展开的凤翼,共有五对,一眼看去,像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因而得名。
五凤楼本是清末绅士林元荣的宅第,是按照明代黄岩官至礼部侍郎兼国子祭酒的谢铎带回的五凤楼建筑式样营造的。
林元荣的儿媳林卢云,1915年时在这里创办了黄岩县第一所私立淑德女子初级小学,后改为淑德小学。抗日战争时期,林元荣的孙子林尧担任中共台属特委领导工作,常在五凤楼里召开秘密会议。1939年2月,林尧以五凤楼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并将东楼住舍作为中共台州临时特委机关驻地,后来在此正式成立中共台属特委。
原先的五凤楼不在此处,它位于黄岩城关后巷,因西北片旧城改造,于2000年被拆除。2013年6月,它终于在五洞桥和桥上街附近复建。如今,五凤楼内设黄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图片
节点四
老水厂文创园
走过桥上街,来到西江大桥边,便是老水厂文创园了。这是一座集音乐、美食、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创园区,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63年的黄岩老水厂。
工程建设时,里面的消毒池、过滤池四个圆筒建筑主体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了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
很多地方都在建新城,台州黄岩却在“修旧城”。黄岩建县已有1300多年,宋韵文化、青瓷文化、书院文化、和合文化等源远流长。黄岩护城河由永宁江、西江、南官河和东官河四条河道组成,总长5.6公里,是黄岩历史上的官河,最早可追溯至宋朝。
黄岩已启动官河古道建设,疏浚了河道,修复了五洞桥,修缮了老街和老房子,建起了公园、广场和游步道,将老城区历史文化节点“连点成片”,塑造出一条贯通全城的“新动脉”。
- 关注台州府吧,知台州大小事 -
本文转自
上观新闻
如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