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文脉】佛山万福台:古戏台中演绎传奇故事,数百年间见证粤剧传承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景瑾瑾
图片
2022年3月17日羊城晚报·佛山新闻A14版
古时,它被誉为粤剧界的“审戏台”,如今,它依然是粤剧演员和戏迷心目中的演出胜地。在佛山祖庙,有着规模巨大的古建筑群,而在这古建筑群的南端,有一座在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装饰最堂皇、规模最庞大的古戏台——万福台。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作为集华美装饰和精巧设计于一身的佛山古建筑,万福台建于清代顺治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见证了粤剧的源远流长,也见证了粤剧在佛山传承发展的种种故事。
图片
万福台光彩照人(祖庙博物馆供图)
古时“审戏台”,如今仍是粤剧演出胜地
孙悟空翻着筋斗、手持金箍棒,铁扇公主气势汹汹,双手各持一剑,两者短兵相接、斗智斗勇,金箍铁棒舞得凶猛、霜刃青锋挥得紧稠……3月10日下午,佛山祖庙的万福台前一片热闹。台上,粤剧演员正在表演着《猴王借扇》片段,台下,一群身着校服的小学生坐在板凳上,聚精会神观看。
这是祖庙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粤剧体验课堂活动中的精彩一幕。在体验活动中,来自佛山市第一小学的上百名学生观看了精彩的粤剧表演,还通过祖庙博物馆内的展板及工作人员讲解深入了解了粤剧和万福台的历史渊源。
图片
粤剧演员在万福台上表演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早期粤剧由神功戏演变而来,民众通过演戏来酬谢神恩。万福台原名“华封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更名为“万福台”。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也是粤剧在佛山兴旺繁荣的见证。因此,万福台也被誉为“岭南第一台”,在海内外粤剧界享有盛名。
与万福台南北呼应的,是祖庙灵应祠。万福台高2米多,恰好与灵应祠高度齐平。而最初建造万福台,为的就是酬神,演戏给坐镇祖庙的灵应祠北帝公看。
图片
粤剧演员在万福台上表演
“古时候,万福台还是粤剧行业的‘审戏台’。”祖庙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旧时粤剧戏班每年组班一次,六到七月间,戏班会解散旧班、重建新班。戏班重组的首场演出必到万福台上演,一来祈求北帝保佑,二来检阅戏班的阵容,审核剧目。在万福台演出成功后,戏班才能乘红船到各地演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悲欢离合、人生百态。三百多年来,万福台上演绎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也见证了无数粤剧名伶的大红大紫。《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粤剧》一书记载,“薛腔”创始人薛觉先、“小生王”白驹荣、红线女、马师曾、罗家宝等名家都曾在这个古老戏台上披挂上阵,展示风采。
如今,万福台依旧好戏连台,每逢喜庆节日、神诞都会演戏。平日里,每逢周六日及农历初一、十五也会有演出,承接演出的主要是粤港澳三地的粤剧私伙局。观众更是络绎不绝,有本地戏迷,也有外来游客。“本来是到祖庙游玩,没想到竟然还能看到古韵十足的戏台以及粤剧表演,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乡唱大戏的情景,虽然我家乡盛行的剧种是秦腔,但在这里看到粤剧,也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一位到祖庙游玩的游客说。
图片
万福台上金碧辉煌的木雕
装饰华美、结构精巧,尽显古建筑之魅力
戏曲演员的扮相之美、服饰之美、动作之美、唱词之美,舞台的典雅精致之美,动静相融、互添姿彩……来到万福台看粤剧,不仅精彩的演出画面引人入胜,万福台本身的建筑之美同样动人心弦。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细细游览就会发现,万福台是传统的砖木结构,整个戏台主体结构大部分都是木材建造,只有屋顶和脚下台面为砖瓦砌成。万福台的屋脊线条简洁利落,屋檐缓缓上翘,若飞举之势。檐角上配以精美的灰塑,花鸟鱼兽栩栩如生,檐角下悬挂着一枚小铜钟,风吹过时,铜钟会轻轻摇荡。
图片
万福台上的木雕花鸟,栩栩如生
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是万福台给人的又一视觉感受。走近时会发现,前、后台之间用隔板隔开,隔板并非普通木板,而是金色木雕板,使整个戏台显得既典雅又华美。记者从祖庙博物馆获悉,万福台上的木雕采用雕花贴金箔工艺,是典型的佛山木雕精品,也是佛山祖庙内规模最大的一套金漆木雕,制作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其上部为福、禄、寿三星拱照,中间刻着“万福台”三个贴金大字,下部为曹操大宴铜雀台戏曲人物镂空雕像,左右两边分别为伏虎罗汉和降龙罗汉。在金漆木雕隔板上,有一幅木刻篆书对联,上刻“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徹紫霄”,意思是台上所演的历史故事给后人留下宝贵借鉴,粤剧艺人的倾情演绎响遍整个紫霄宫,紫霄宫就是佛山祖庙。隔板两侧连通前后台的四扇门上的字也大有讲究:写着“出将”“入相”的主间两门供演员出入使用,写着“蹈和”“履仁”的次间两门则是给奏乐人员和舞台工作人员使用。
图片
万福台前台局部
值得深入探究的是,万福台这座古戏台,不仅极具视觉之美,在功能设计上,更是巧妙利用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制来便利观众的观看和演员唱声的传播。前台三面敞开,开放的设计可使观众能从更多的角度看戏听戏。同时,在万福台的两侧,还建有高高的厢廊。“在以前,厢廊是供观众看戏用的,所以同样建得比较高。在以前没有音响设备的年代,两旁的厢廊还起到声音传播聚拢的效果,使得观众在每一个角落都能将美妙的粤剧之音听得清楚。”祖庙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
经历数百年岁月洗礼,万福台能够依旧光彩照人,离不开对它的多次修缮。根据祖庙博物馆提供的相关资料,如今世人所看到的万福台,其实已经过十多次的修缮,明清时期及近几十年,均有多次修缮,最近一次大修是在2008年。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