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不可能》—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5946,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跨越不可能》。
作者史蒂芬·科特勒,全球心流体验专家、巅峰表现专家、“心流基因组计划”研究创始人,同时也是《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作家、资深记者。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著有《盗火》《创业无畏》《富足》等畅销书,作品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
如何在短时间内成为行业高手?如何做到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如何在专业内取得颠覆性突破?如何让自己的效能提升 500% ?普通人如何取得非凡的成就?
大多数人做事,都只是希望将效率提升 10%、20%……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是否有一种方法能够将自我效能提升500%,甚至更高呢?如何完成高且有难度的目标?如何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者综合了前沿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总结出7个提升创造力的策略,5步学习法,9个心流触发器……助你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我效能,完成高难度目标,获得超预期的成就!
1
动机
作者重点研究了四种心理认知能力——动机、学习力、创造力和心流,证明跨越不可能的背后有一套生物学公式。普通人按照这套公式去做,也能够实现巅峰表现,在短时间内成为高手,获得超预期的成就。
其中动机有三个要点:驱动力、坚毅力,目标设定。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
1、驱动力
人的驱动力分成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什么是外在驱动力?比如,很多企业为了管理员工,会利用物质激励员工,绩效高就会发奖金。心理学家认为,在一个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之前,钱是最有效的。外在的恐惧和贪婪所造成的驱动力是外在驱动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甚至研究出了一个数值:对于年收入7.5万美金以内的美国人来说,用钱来驱动他们做事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方法;但对于年收入超过7.5万美金的中高收入人群来说,无法做到激励效果。
这种情况下,内在动机就会变得更加重要。那么一个人内在的动机来自哪儿呢?作者说,好奇心、激情、使命感、自主性和掌控力。
首先,好奇心。好奇心能够使得我们的头脑变得更幸福。因此,当你能够培养出纯粹求知、挑战的乐趣,只是单纯地想把这件事做到最好,那么你的内在动力会被激发。
第二,激情。如果你希望获得激情,书里有一个方法,就是列出一张25件事的清单。就是25件让你感兴趣的事。凡是让你感兴趣的事,都可以写下来。列出以后,寻找这些事之间的交集,发现哪件事跟哪件事之间有联系。你可以找到25件让你感兴趣的事,寻找交集。
第三,使命感。使命感可以提高积极性、生产力、抗逆力和专注力。使命感是一种独特的专注。使命感会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自己(内在专注)转移到其他人以及手头的任务(外在专注)上。
“使命感可以降低默认模式网络的活跃度,提升了注意执行网络的活跃度。”就是当你能够有效地推进一件事情,这就是注意执行网络在活跃。“最后,使命感可以带来外部援助。使命感可以鼓舞他人,吸引他人加入你的事业。”
第四,自主性。就是一个人到底是在自主地做一些事情,还是受他人掌控去做一些事情。这两种情况产出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五,掌控力。就是一个人能不能把挑战和技能相平衡。就是做一件事达到心流的状态,既不无聊也有一定的难度,你做起来可以得心应手。
2、坚毅力
推荐大家阅读《坚毅》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说:坚毅=激情+坚持。坚毅由两个部分组成,激情和坚持,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激情只有坚持,你肯定会过得很痛苦。而当你热爱一件事,然后不断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坚毅是可以锻炼的。坚毅的感觉就像肌肉一样,我们既然可以锻炼我们的肌肉,我们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毅力。有两个方法。
第一,极限训练法。比如,跑步。当你跑地差不多,已经很累了,在快要结束的那一刻,给自己再加练400米。到了极限,再突破一下,往往能强化你的坚韧力。
第二,树立勇猛精进的目标。当你有了坚毅力以后,你就要去挑战那些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东西,比如加速跑上山,去挑战极限。
3、目标设定
我们真的需要设定目标吗?有一项实验,找来两群伐木工,一群伐木工没有目标,随便砍;另外一群伐木工有目标。后来他们就发现,无论你制定的目标是高还是低,有目标的这一组总是比没有目标的那一组砍得多一点,有11%~25%的增量。
目标可以帮助你提高效率,帮助你有一个可以奋斗的对象。目标可以让我们聚焦。我们的大脑每秒钟只能处理126比特的信息。但是只要你的大脑在运转,外边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大脑。当你把注意力一天到晚地全部集中在外在的世界上,就会被很多吸引你目光、精力的东西扰乱心智。
所以人需要给自己定高难度的目标。高难度目标,就是有挑战性目标。这个目标不需要告诉别人,自己知道就好。为什么?因为如果你不断的说,会让大脑觉得你已经做过了。你会觉得这个目标似乎已经实现过了。
所以作者不建议把挑战性的目标跟周围的人分享得太多。如果你分享得太多,你很有可能会对这个目标失去新鲜感。
2
学习力
“你如何改善你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意义。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让我们不断地看到自己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1、找到自己的真相过滤器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需要一个真值过滤器(又称真相过滤器,即用各种方法探寻真相的一种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工具,能帮你判断某种知识值不值得学习,能帮你辨别真假。
比如,埃隆·马斯克(特斯拉CEO)的案例。他的真相过滤器是什么呢?叫第一性原理。比如你想算一下,把火箭送上天需要多少能量。那你就可以算一下把火箭送上天需要多少原始材料,在市场上寻一遍,最后就按照这个东西来指导决策。因为这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
2、阅读的投资回报率
作者在书里给我们论证了阅读的投资回报率。就是他彻底地论证了为什么要读书这件事。作者说,读书划不划算,或者一种学习方式划不划算,取决于你花费自己的时间。
“成年人平均阅读速度大概每分钟250个单词,每阅读一篇5000个单词的长文,这意味着一般人要花20分钟才能读完。那么你在这20分钟里得到了什么呢?比如,花多少时间研究,多少时间写作等等。作为回报,你可以获得多少的脑力和劳动投入。”
阅读还会带来另一种红利:提升效能。研究发现,阅读可以提升长期注意力,减轻压力,防止认知能力衰退。阅读也被证明可以强化同理心,改善睡眠以及提高智力。”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书都值得看,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3、如何获取知识
那么,怎么成为一个行业里的专家?
第一步,读完五本书,在这个过程中允许自己一无所知。“读前三本书时,你无法对自己读到的很多东西理解透彻。不要停,不要回到开头重读,不要去查你不认识的词。秘诀在于不要太沮丧,坚持读下去。”
这五本书不是随便选的。“第一本书:你能找到关于这个话题最流行、最畅销的书。“第二本书:选择一本同样很受欢迎,但通常更专业、与主题相关性更强的书。这本书要么与所研究的课题有密切关系,要么就是直接相关。”它同样是为了唤醒兴奋感。
“第三本书:选择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半技术性读物——这本书仍然颇具可读性,也很有趣,但可能略有些枯燥。这本书的思想建立在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书的基础之上,但其语言更加精确,并且包含了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的细节。
“第四本书:我们到了正式的学习阶段,这时候你要读的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第一本真正深奥的专业书,它不像前三本书那么有趣,但它会让你了解该领域真正的专家正在思考的问题,密切关注该领域目前的最新进展,了解该主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当下大家正在研究的基本理念。”
“第五本书:最难理解的。因为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直接了解该主题的未来,包括其发展方向及其发展节奏。这本书会让你了解最前沿的信息。”
第二步,把自己当成白痴。你都读了五本书了,但是不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跟别人讲了。不,你把自己当白痴,然后找专家来讨论这些问题。
第三步,探索空白点。就是我已经问了一圈专家了,学术杂志我也看了,有哪些东西大家还没研究过?是不是还有可以研究的新的突破点呢?
第四步,不停地提问。就是不停地问自己,不停地验证自己头脑中的假设,不断提问小心求证。
第五步,找到叙事结构。
4、如何学习新技能
我们需要学习的技能有三类。
第一类,显而易见的技能。比如你想学写文章,那什么是写文章显而易见的技能呢?比如,练好语言组织能力,练好逻辑,以及基本的批判性思维的思考方式,这是显而易见的技能。
第二类,令人不愉快的部分。每一行里都有很多令人不愉快的、不想学的部分。比如写文章,你就要去读一些很枯燥的书。因为如果你没读过那些很枯燥的书,你没法理解这些看起来很愉快的书。
第三类,寻找你的核心优势。就是你要想拥有核心优势,你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比如,你解读书,首先你要知道你擅长哪种类型的书,喜欢心理学还是管理学?
书里有一个80/20法则,就是如果你能在20%的重要的事情上发挥作用,就能够产出80%的效果。
3
创造力
什么叫创造力?创造力就是开发有价值的原创想法的过程。我们怎么才能开发出很多有价值的原创想法?这跟我们大脑里的三个网络有关。
1、影响创造力的神经网络
首先,注意网络。我们的底丘脑核就像一个注意力的聚光灯一样,当你对一件事情产生注意力以后,它会立刻锁定目标。假如你是一个研究昆虫的专家,那无论你走到哪儿,你可能一眼就会锁定昆虫;假如你是一个乒乓球爱好者,那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会注意到乒乓球馆、乒乓球明星的照片,你会非常地敏感。
其次,默认模式网络。就是每天上班、打卡、坐地铁、吃早餐、回家、看电视,没变过。你不需要动脑子,你的大脑不会经受挑战。
最后,突显网络。突显网络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个总开关,它会识别好想法、好素材,减少重复抑制效应。什么是重复抑制效应呢?
比如,你很喜欢杨幂。但是当你连着好几次在你家小区见到她,这个时候你就不那么好奇了,也就没那么稀罕了。
突显网络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时时刻刻重新观察现在的生活。普通人容易见惯不怪,而具有创造力的人见惯也怪。见惯了,但他依然会认为,这件事情值得思考,值得研究,值得总结经验。
当你能够同时培养注意网络、默认模式网络、突显网络的时候,你才能打开自己的创造力之门。所以,想要拥有创造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提升创造力的方法
策略一,善待你的ACC。ACC是一个大脑中的部位,叫前扣带皮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顿悟时刻,比如你猜一个字谜,别人没猜出来,你一下子猜出来了,这种感觉就是所谓的顿悟时刻。其实顿悟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所以很多关于创造力的实验,都是用这种顿悟的游戏在进行研究。
“在观察到一个最终能用顿悟的方式解决之前,人们的前扣带皮层的活跃性增强了。前扣带皮层在突显网络和注意执行网络中都发挥着作用。如果我们发现什么有趣的东西,ACC会关闭默认模式网络,打开注意执行网络,以此开启思考的过程。”
那什么能让我们的头脑中的ACC保持活跃,保持生命力呢?拥有好心情。“好心情会提升创造力,坏心情则会增强分析性思维。”
策略二,拓宽你的视野。大脑的左半边更倾向于关注细节,而右半边更倾向于关注全局。在危机时刻,我们会关注细节。我们想知道此时此刻是否有解决问题的数据可用,我们会变得更相信分析和遵循逻辑,更倾向于选择成功率高的、简单的行动计划。”
“在放松状态下,系统则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运转。我们的视角会更加开阔,更有可能开始思考更广泛的语境,也更有可能动用右脑。”
策略三,非时间及独处的重要性。什么叫非时间呢?作者把凌晨4点到早上7点半那段时间叫非时间,别人在这段时间里还在睡觉,而他在这段时间里干自己的事情。独处也很重要。一个人如果能够远离干扰,每天留出90到120分钟的时间独处,你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
策略四,从陌生之处着手。“同样会激发ACC,开始搜索更广泛的想法,它扩展了我们的搜索参数,提升了模式识别系统搜索的数据库规模。”
策略五,在盒子里思考。作者说:“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驱动创造力。”有时候你会发现,限制的条件越清晰、明确,做出的创意越有效。给了明确的限制条件以后,往往能做出更有效的思考。
策略六,给大脑添加“弹药”。“创造力需要模式识别,模式识别需要‘弹药’。如果你不能定期向模式识别系统输入新信息,那么大脑就会缺乏在想法之间建立联系所需的弹药。什么叫“弹药”?你见得多、看的案例多,就有了“弹药”。未必所有好的点子你都得用脑子想出来,其实一辈子有那么几件原创的事就了不起了,更多的好点子来自“弹药”。
策略七,麦吉弗法。麦吉弗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没事去冲冲澡,转换一下注意力。轻微的刺激活动(比如洗澡)会占据你大脑的意识。”有意识的大脑,一次可以处理大约7比特的信息,而潜意识可以处理的信息量似乎没有限制。”作者认为,用这些方法可以“黑入创造力”,成为激发创造力的捷径。
4
心流
心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之前也讲过很多有关心流的书。《发现心流》中说:“心流”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时,对注意力极度集中的需求就会增强,缓慢而大量消耗能量的外部系统(即有意识的活动)会被更快、更高效的潜意识活动(即内在系统)所取代。这是另一种效率的交换。”就是我们的大脑处在心流状态的时候,其实是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的。
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发现我们的心流触发器呢?心流触发器分两类,一类是内在的触发器,一类是外部的触发器。
1、内在触发器
内在的触发器包括我们自主性、好奇心、激情、使命感、完全专注、明确的目标,以及即时反馈。即时反馈里有一个关键词,叫最小心流反馈。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有那么一点点的心流反馈的时候,你要高兴,要奖励自己,这会给你带来更多心流反馈。
如果你不在意这件事情,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只在乎外部奖励的话,这种心流反馈就可能消失了。但如果你能去发现这个最小的心流反馈,你会变得很开心,这叫内在的触发器。
2、外部触发器
外部的触发器也有很多,比如严重的后果。有时候,严重的后果会带来心流的挑战。
比如运动员参加比赛。大家把比赛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对于运动员来讲,这种高度和压力经常会触发心流。越是在大赛中,越是在高压之下,这个人的心流就越会被激发出来。
丰富的环境也可以触发心流,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看看大自然,经常变换生活的环境,就有可能触发心流的力量。
作者说,你试想一下,读完这本书以后,如果你的效能能够提升500%,你的生活会是什么状态?很多人不敢想象这样的事,觉得人就是这样,怎么可能变化更多呢?其实这是借口,是自己不愿意努力变得更卓越的理由。实际上,每个人拥有的潜力都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