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揾食】明明都是粽子,凭什么中山芦兜粽能登上《舌尖上的中国》?

芦兜粽
芦兜粽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名点,属于粤菜系,产自广东中山。中国人喜吃粽,各地包粽是用竹叶、干莲叶,有些少数民族甚至用竹筒酿粽。粽的形状有金字塔型、扁方型、长方型,称为角黍。
图片
而广东人是出了名的爱吃粽子,潮汕有双烹粽,肇庆有裹蒸粽,东莞有道滘粽,恩平有裹粽子,中山则有芦兜粽……芦兜粽有百余年历史,每到端午,便是芦兜叶长势最佳的季节,芦兜根是沙溪凉茶的原料之一,有着清热解毒的功效,芦兜叶自然有着类似的功效。不少隆都(沙溪旧称)人干脆拿芦兜代替粽叶,不想味道不错,加之这芦兜叶平凡得几乎每家每户屋前院内都有,顺理成章的被当地人用作包粽的叶子。如今这芦兜粽成为中山各大酒楼食肆不可或缺的一道餐点,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
图片
新鲜采摘的芦兜叶,首先要去刺,在沙溪叫作“批勒”,村里都是拿竹条簸箕“批勒”,在芦兜叶上来回磨蹭数次,簸箕上的小孔就能将叶子上的小刺去除干净。“批勒”过的芦兜叶还要“杀青”———即用大镬(铁锅)煮过,去掉植物的草腥和青涩味。因芦兜叶也是有季节的,因此当地人都会将“杀青”后的芦兜叶晒干,五条扎成一卷备用,放上一年也没问题。
图片
沙溪芦兜粽是圆筒状,两头交错一字平口,一般直径12厘米,长30厘米,酿入洗净的糯米(有微量精盐、生油、拌匀),夹以烧腩肉、咸蛋黄(洗净蛋白胶为宜),用圆水草绑扎。武火煲至水滚放入芦兜粽,文火煮4个小时,间中加些开水,收火留浸于汤内4小时。味香腻,食之韧滑。
图片
制作方法
主料:1000g五花肉、15个咸蛋黄、5000g糯米。
配料:适量油、适量盐、适量水草、适量芦兜叶。
图片
1、糯米洗净,加入适量生油,适量盐拌匀。后期五花肉会渗出油,所以油可以少放些。
2、捆扎芦兜粽需要的水草一把,咸蛋黄备用,五花肉切厚片些,过水微熟备用。
3、芦兜叶晒干,将其绕成一个中空筒状,往卷好的筒里面填入糯米,放上一片五花肉,位置尽量居中,这样切开的时候能保证每小块粽子中间都有料。
图片
4、继续填一些糯米,再放上咸蛋黄,位置居中,重复步骤,直到粽子填满,将叶子封口。糯米包了一半的量之后,倒入泡发过一晚的红豆,和糯米搅匀。
5、将粽子立起来,用水草将粽子捆扎紧实,做好以后,准备一口大锅装满水,下粽盖盖子煮熟,中途要注意添水,粽子完全熟透大概要5个小时以上,熟了了以后再用水浸一段时间,第2天早上再开粽,用棉线截成小块就可以吃了。
图片
昔日,悦来南路琼芳茶楼,在马路旁当众裹粽,起了活广告作用。据说,其所用的烧腩肉,还加上微量五香粉,粽的香味更浓郁。有些家庭主妇,在煲芦兜粽的水中,放些菖蒲以增加"香"味。是时,茶楼、饼店、小商贩纷纷做芦兜粽出售,供应给消费者及送礼者。时至今天,宾馆酒楼的茶市,每到农历四五月,仍有保留着切件芦兜棕供应给茶客,甚至在酒楼门前装饰宣传,色纸飘飘,大量销售芦兜粽。在端午节当天午时,一边喝红豆、绿豆等熬制的五彩粥一边品尝芦兜粽,成了无数中山人的美好回忆。
图片
来源 | 网络
编辑 | 珠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