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血氧监测,精准定位睡眠呼吸暂停高危人群

生活中,很多人对打呼噜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事实上,在每5位打鼾的人中,就有1人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如得不到重视,常常引起高血压、糖尿病、情绪改变等全身损害,还会对孕妇、胎儿造成影响,严重者可能引起猝死。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值此之际,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主任韩芳强调,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早发现、早诊治至关重要。
睡眠呼吸暂停在早期常被忽视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时,呼吸反复停顿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在早期常常被忽视,其实,它不仅仅是打鼾那么简单,其可以影响睡眠、降低血氧饱和度,进一步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脑出血、糖尿病、呼吸功能不全,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痴呆等神经精神症状,甚至在深夜睡眠过程中发生猝死。”韩芳指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比没有该病症的人群猝死率高出3倍。
然而,对睡眠障碍造成的缺氧症状,人们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对此韩芳表示担忧。他说:“这不仅与人们对监测设备的认识和普及程度不足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学术领域重视不够有关。就拿长期氧疗的这项治疗来说,如何去评估氧疗后血氧饱和度提升的效果,因不重视,自然就会出现吸多吸少无所谓,是否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也就搞不清楚了。”
据了解,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对睡眠呼吸障碍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可以很大程度改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也是非常积极的。韩芳表示,近年来,尽管全国己有3000 多家医疗机构可以提供睡眠医学服务,但能力仍有待提升。因此,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人工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让节省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患者可随身携带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管理逐渐走进家庭,让患者在家中就能得到权威专业的指导,由医生对其数据进行分析解读,进而干预患者出现的问题,才能真正减少患者将来并发症的发生率。
传统监测设备不便于普及应用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至少有6000万人饱受睡眠呼吸暂停的困扰,却仅有很少一部分人得到临床诊断。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郭兮恒认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可能与我国睡眠专业医务人员相对较少有关,也可能与能够开展睡眠呼吸监测工作的医院相对不足有关。
不仅如此,近两年的一些研究表明,患有睡眠呼吸障碍的新冠肺炎患者,其发展成为重症或者危重症的风险明显增加。但因特殊时期的疫情防控要求,患者到医院诊治率相对减少,这对于临床中,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治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评价睡眠情况的手段,传统的方式是通过夜间睡眠呼吸监测,精准计算出患者的睡眠时间。” 郭兮恒解释说,患者通常要在睡眠中心睡一觉,通过睡眠监测获得包括脑电图、眼动图、肌电图等睡眠信息的多导睡眠图,来评价睡眠情况。同时还需要通过呼吸方面的信息评价,来了解患者异常的呼吸事件,包括口鼻气流呼吸、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鼾声等信息,并通过心电监测图了解心脏情况,通过血压、下肢肌电图等指标来进行其他的评估,最后形成一个评价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的睡眠监测报告。但有时因佩戴过多的传感器,患者受其干扰,反而不能像平常那样睡眠,所以常有患者诉说睡不好而影响评价结果。而且,这样复杂的检查过程,必须由有资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找到一个更简单的方法,能够在某些功能上替代传统睡眠监测,就有可能大大提高监测效率。
可穿戴设备在家就能监测血氧
“我们通过临床监测数据的曲线分析,发现患者异常呼吸事件(呼吸暂停)一定是发生在睡眠状态下,也正是患者的睡眠时间。继续观察发现,呼吸暂停和血氧饱和度高度相关。”郭兮恒解释说,简言之,一定长度的呼吸暂停,会出现明显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因此,可以根据减氧饱和度指数与呼吸暂停指数相对应,评估呼吸暂停情况,进而来评价睡眠中的风险。
日前,中国睡眠相关学科的多名专家,通过线上学术座谈交流的形式,分享了可穿戴设备“血氧饱和度呼吸睡眠监测仪”在睡眠呼吸暂停诊断、应用和价值方面的实用成果,并就“基于氧饱和度呼吸睡眠监测管理的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韩芳指出,血氧是第五大生命体征,现在使用的手腕等穿戴设备等,可以查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在国外会常规把血氧也加进去。“血氧饱和度呼吸睡眠监测仪”在家就能进行血氧监测,除了方便患者自己在家观察自我调整,还能同时无线传输给专业人员持续监测,一旦发现血氧下降,可在线引导患者是否需要提高氧量。这就像心电Hoter一样,通过仪器持续记录24小时,并整个纳入疾病的筛查管理,这样患者不用到医院去,通过平台医务工作人员,就能给患者反馈指导。
“当前,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在临床中应用得非常广。”据郭兮恒介绍,便携睡眠监测仪器与传统的多导睡眠图相比,最大区别在于是否能监测到睡眠相关的信息,例如脑电图、眼动图、肌电图、口鼻气流、鼾声等。便携监测仪器监测不到的睡眠信息,其观察病人最主要信息就是呼吸方面的信息,包括胸腹呼吸的形式以及血氧饱和度的情况。通常打鼾的患者如果伴有睡眠呼吸暂停,以临床经验,基本可以判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可能性大,通过使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给其进行院外检查和病房内监测,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不仅可以降低风险,让检查过程变得简单,同时也没有漏掉监测重点。另外,我们还发现,通过对血氧饱和度的监测,还可以测量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脉搏。脉搏变化、心率变化跟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而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变化的规律,与呼吸变化幅度密切相关,这样通过一些特殊算法,就能估算出病人呼吸的信息,对睡眠呼吸监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郭兮恒表示,在临床中,可以针对睡眠呼吸障碍、呼吸困难、日间嗜睡、慢阻肺患者,以及一些可能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过这种操作便利的可穿戴设备进行筛查,指导临床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也能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监测数据,让医生及时掌握患者情况。因此,这种可穿戴式设备,特别是带有血氧饱和度监测重要信息的设备,在临床中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
需要强调的是,在睡眠领域的血氧饱和度监测,与重症监护领域、呼吸领域常用的血氧仪并不是一回事。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董霄松介绍,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在睡眠领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北大人民医院在睡眠呼吸深耕将近30年,对其最早应用,并在家庭血氧饱和度监测方向做了一些探索式研究。近些年,睡眠监测的穿戴式设备通常在睡眠中心、鼾症筛查中心、体检中心用于统计氧减事件、氧减指数,来初步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从呼吸暂停事件的定义,可以看到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对于睡眠呼吸事件的判定是非常重要的。从临床“金标准”的多导睡眠监测到3级到4级便携式监测的发展过程中,虽说“舍弃”了一些功能,但都保留了血氧饱和度,其中4级就是血氧饱和度和脉搏为主的监测设备,由此可以看出来血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复旦大学教授孙建国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无创呼吸机”的主要研发者,他从1997年就通过远程医疗的角度,一直推动睡眠医学的远程医疗。孙建国强调,睡眠呼吸领域面临特别大的问题就是诊断率、治疗率都比较低,如何突破这个个瓶颈,在于如何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做好社区人群筛查。
此外,韩芳强调,任何技术都会有局限性。血氧饱和度监测是机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体征,对这项监测技术,我们做了一系列研究,最后如何才能够应用于临床,实际上需要发展建立慢病管理模式,克服技术的局限性,才能够真正落地应用起来。(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田雅婷,通讯员钟艳宇)
图片
传统监测设备
图片
指夹式血氧饱和度呼吸睡眠监测仪
图片
指环式血氧饱和度呼吸睡眠监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