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角山多鳃鱼:曲靖地区最早命名的无颌类古鱼

■廖角山多鳃鱼(Polybranchiaspis liaojiaoshanensis Liu, 1965)
■分类位置:盔甲鱼亚纲,多鳃鱼目,多鳃鱼科
■模式产地:曲靖麒麟区寥廓山新寺
■层位与时代:泥盆系下泥盆统西山村组,约4.19亿年前
■命名人与命名时间:刘玉海,1965年
图片
图片
廖角山(应为寥廓山,廖角山为当时刘玉海先生拼音之误)多鳃鱼因模式标本采自寥廓山、腹侧具有较多的鳃囊数目(>10对)而得名。它的头甲通常为卵圆形,长约55mm至60mm,宽小于长;头甲后侧角突伸发育适中的叶状内角,自背联络管向后头甲沿中线渐次隆起最后形成突出头甲后缘的中背棘,该棘末端与内角末端止于约同一水平线,头甲后缘于中背棘两侧作弧形凹进;中背孔呈前缘近横平、后缘为弓状的半月形,宽大于长;眶孔中等大小,背位,但距头甲侧缘近;松果孔封闭,无松果斑;侧线系统为“多鳃鱼型”;头甲外骨骼外表面的纹饰以星状突起为主,通常这些突起的基部彼此不愈合(图1、图2)。
相信在曲靖的朋友们,应该都去爬过位于南城门西侧的寥廓山,游览过坐落于其中的寥廓公园。自2017年整体提升改造以来,寥廓山更是曲靖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逛寥廓公园就成了一种特别的享受。寥廓山原名妙高山,明代曾改其名为胜峰山,史有“群山之长”之称,并与翠峰山、真峰山(也叫青峰山)合称“三峰耸翠”,为旧时曲靖八景之一。山上绿树成荫,山花烂漫,亭阁雅致,曲径通幽;登山凭栏远眺,麒麟区内鳞次栉比的楼房、山川江河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1973年当地人民政府将寥廓山辟为寥廓公园(寥廓山森林公园),至今园内有樱花园、梅园、儿童乐园、动物园以及徐霞客雕像、靖宁宝塔等,极大地推动了曲靖城市“三山环抱、四水穿流、城绿交融”的生态景观建设。从地质上来讲,组成寥廓山的岩石主要以玉龙寺组的黑色页岩及西山村组的黄绿色粉砂岩为代表,其中西山村组中含有的丰富古鱼化石为国际上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化石实证。
1962至1963年冬春之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鱼类学专家刘玉海先生与张国瑞先生到曲靖地区进行泥盆纪鱼化石野外调查时,在寥廓山新寺南、王家园采石场南山坡及翠峰山下西山村附近的西山村组中采获大量的无颌类头甲化石材料。1965年,经刘玉海先生研究鉴定,将其中化石标本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鱼化石命名为廖角山多鳃鱼(图1),同时还分别命名了张氏真盔甲鱼与小眼南盘鱼两条古鱼,这三条古鱼代表了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的泥盆纪盔甲鱼类,从此揭开了系统研究我国无颌类古鱼的新篇章。最初,刘玉海先生将这三条古鱼归入在欧美地区广泛分布的骨甲鱼类与异甲鱼类之中,朱敏等(2015)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第一卷鱼类第一册无颌类》一书中则分别将它们归入盔甲鱼亚纲的多鳃鱼目、真盔甲鱼目与华南鱼目之内。
图片
廖角山多鳃鱼是盔甲鱼类中迄今所知分布最广、标本发现最多的一个物种。自其得名以来,迄今还在滇东地区的宜良县万寿山与嵩明县小练灯的下泥盆统西山村组、麒麟区寥廓山周边的下泥盆统西屯组以及越南北部安明(Yen Minh)Ban Muong的下泥盆统Sika组、河江(Ha Giang)Tong Vai的下泥盆统Khao Loc组中也有发现报道。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的曹仁关先生在《云南曲靖地区中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层及古生物》(1985)一书中记述了在曲靖周边地区发现的一些多鳃鱼类,包括中华多鳃鱼(Polybranchiaspis sinensis)、云南多鳃鱼(P. yunnanensis)、菱形多鳃鱼(P. rhombicus)、秀丽多鳃鱼(P. gracilis)等,朱敏等(2015)将它们均作为廖角山多鳃鱼(P. liaojiaoshanensis)的同物异名予以废弃。目前,廖角山多鳃鱼的头甲标本应在60件以上,头甲长平均约58mm,即使包括个体差异、标本保存状况、测量误差等因素,也未见55mm至60mm范围之外者,这说明多鳃鱼类的头甲是在鱼达到成体后迅速获得的,其个体亦停止生长。廖角山多鳃鱼是泥盆纪“披盔戴甲”古鱼的典型代表,它的两只眼睛、鼻孔和松果孔均长在头甲的背面,而嘴则是长在头甲腹面的前端,王俊卿等(2012)认为这种古鱼不善于游泳,长年趴在水底过着底栖生活(图3)。廖角山多鳃鱼应该是天下第一鱼——凤姣昆明鱼众多子孙后代的一支,经过多少代的演化发展,其祖先的模样在它们的身上早已所剩无几,但却有了坚硬的外骨骼保护它们的头部不受捕食者的掠食及外界的破坏,独有的身体结构特征使其成为西屯脊椎动物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之一。
背景故事
图片
古鱼类学家刘玉海先生
刘玉海先生于1935年1月出生,1957年9月南开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1995年2月退休,2022年3月2日在北京逝世。
刘玉海先生参加工作之后曾短暂从事两栖类的研究,自20世纪1960年代起就一直从事古鱼类学及相关的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泥盆纪鱼类的多个门类(盔甲鱼类及盾皮鱼类中的胴甲鱼类、瓣甲鱼类、节甲鱼类)均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首次详细记述了产自滇东地区的盔甲鱼类廖角山多鳃鱼(Polybranchiaspisliaojiaoshanensis Liu, 1965)、胴甲鱼类云南沟鳞鱼(Bothriolepis yunnanensis Liu, 1962)、瓣甲鱼类海口拟瓣鱼(Quasipetalichthyshaikouensis Liu, 1973)、节甲鱼类(Szelepis yunnanensis Liu, 1979,1981)等重要古鱼化石属种,对我国古鱼类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完成的“华南泥盆纪鱼化石研究”项目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3)、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5)。刘玉海先生退休后仍一直坚持科研工作,为完成《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第一卷鱼类第一册无颌类》(2015)一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