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林,开宗立派的40年!

邱玉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陶都“五朵金花”之一彩陶开宗立派的代表性人物。
图片
大师,20年只是起点
“做出一些东西需要花10年,要想做好事情再加10年。20年也不过是艺术之路的基础和起点。”
在《传承·和者说》访谈栏目现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玉林向我们讲述了有关传承的故事。
邱玉林说,自己的父亲是种田的一把好手,看什么一学就会。而他的动手能力也是遗传自父亲。
从一个农家孩子到一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在他看来,大师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自己的想法。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人没有志向怎么达到目标呢?首先要确立目标:我想成为大师。”
从模仿开始,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创新,10年才能出一些东西,但能做出事情不等于能做好事情,想要做好事情再加10年,一共20年。
即使有了20年的经验,学的只是全面。要进步成为宗师,还需要研究20年。
图片
人活在有敬畏的世界里,才能把事情做好
“我是党员,是共产党的平台,企业送我出去进修,政府成就了我。”
1977年,邱玉林入江苏陶校学习陶瓷装饰,毕业后分配到宜兴彩陶工艺厂研究所, 91年又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大专班进修。
四十年多来年,邱玉林始终坚持坚持以彩陶传承、创新为已任,用自己的理智、信念,开宗立派,引领宜兴彩陶新方向,使传统日用彩陶器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并成为了宜兴陶都的一大艺术特色,被誉为陶都“五朵金花”之一。
邱玉林总说自己是一个“守门人”,因为从陶校毕业后,在彩陶厂一待就是几十年,一辈子就守在这一家单位。
图片
“没有共产党给的机遇,我还在农村种田。政府给了我平台成就了我,我要感恩这个社会,感恩一起成长的人。”在他看来,所有的成果都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这个社会的、行业的。
“做陶瓷,要对泥土的敬畏,要对窑火的敬畏。”人活在有敬畏的世界里,才能把事情做好。
传承,不止于物质
对于传承,邱玉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期待。
从一叶障目的局限,到有容乃大的格局,开放思想也需要传承。
邱玉林说,那时候的拜师,大多为了饭碗,讲究童子功,端茶倒水规矩严明,徒弟们也更有敬畏之心。当他能做事时,师父教他做事。这是一种师徒传承,教的是技术,学的也是知人论世。
现在社会多元,师徒关系淡化,但陶瓷紫砂界,仍遵循着写帖的拜师仪式。
邱玉林说,传承不止于物质,还可以在传承前面提到“非物质”几个字,有物质上的传承,也要有精神上的传承。
邱玉林每年都会举办师徒年度作品创新评比活动,一方面让弟子们得到众多大师的教诲,另一方面希望每个弟子不断思考创新出更好的作品。
传承绝不只拘泥于技法的的传承,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
图片
建筑,也是一种艺术传承
匠人的传承,就像建筑对于一片瓦,一块木的专注。
“传统里面有现代,现代里面有传统,整体他有种协调。艺术也是这样,现在的房子也可以讲成艺术。”邱玉林在访谈现场说到。
图片
对于邱玉林大师的讲述,宜兴和玺的营销经理张琦表示:“从二维到三维,和玺也是从图纸到产品,到艺术品的一个过程。和玺的园林是效仿了拙政园,把拙政园的一角搬到了宜兴。三面围廊三面而合,在天晴的时候,阳光洒进来那叫洒金,下雨的时候,雨水流进来那叫流银,正如邱玉林大师所讲述的,一件艺术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理念,和玺也是如艺术品一般要求自己。”
图片
图片
一栋房子,不仅仅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三维升为多维的转化,和玺打造出的唐风宋韵和文化理念,将会给宜兴的品质人群带来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
图片
图片
艺术归根到底是变化的,一成不变只能叫劳动。
所谓的“匠人”,有个框,他可以把事情做好,但是却陷在了条条框框里,而“艺人”,是草字头,是有生命力、是生长。
对于邱玉林来说,他自己更愿意称自己是一名彩陶艺人。
图片
与其说邱玉林是一个艺术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思想家。
最后,共享一些在与邱玉林大师聊天过程中的经典语录:
邱玉林部分访谈经典语录
1、真正的大师不是自己封的,是社会认可的,是大家公认的。
2、所谓的“匠人”,有个框,他可以把事情做好,但是却陷在了条条框框里,而“艺人”,是草字头,是有生命力、是生长。
3、干事情的大师傅就叫大师,艺术家是把技术上升到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他才称得上艺术家。而最终历史是不是认可,还待后人评判。
4、探索的路上总得要付出代价。
5、做出一些东西需要花10年,要想做好事情再加10年。20年也不过是艺术之路的基础和起点。
6、艺术归根到底是变化的,一成不变只能叫劳动。
7、有悟性有天赋的是人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也是人才。对社会物质和精神都有贡献的是人才。
8、艺术在追求的路上永远标新立异,标新立异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需要。
9、一个艺术作品没有精神世界,不能叫作品,只能叫产品。
10、市场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掌声,真正的艺术一定是精神和物质结合,和市场结合,拥抱时代和变化。
11、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不能局限于生活本身。我们设计作品也是要不断追问背后的意义,没完没了的思考。不仅是动手,也是用心的劳动。
12、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讲故事,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写文章,什么叫艺术,艺术就是作变化。没有变化的艺术不叫艺术。
13、一个艺术家缺少了万卷书的浸润不行,缺少了万里路的实践也不行,缺少了自主的人文思考也不行。
14、做陶瓷,要对泥土有敬畏,要对窑火有敬畏。人活在有敬畏的世界里,才能把事情做好。
15、做一个设计,要有文学根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时候一件作品也是这样。相同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来表述,可能就很难走到你的内心。教不如悟,很多人看物就只是物。
《传承·和者说》由中国网·美丽江苏、禾宜轩艺术馆主办,无锡商务时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宜兴和玺冠名,第三期栏目邀请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玉林、和玺营销经理张琦共同论道传承。
追寻百年文化,讲述传承故事,倾听百味人生。
《传承·和者说》作为一档深度访谈栏目,注重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家及传承人的内心世界,讲述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的历程,展现中华传统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