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廷·巴特尔镜头里的草原!听,有人为他写的歌!

在草原生活近50年
廷·巴特尔学会用相机记录这里的变化
前不久,我们来到廷·巴特尔家
听他讲述镜头背后的草原故事
——
草原上的冰雪刚刚消融,春风就把成群的候鸟送到这里。这几日,廷·巴特尔家迎来了老朋友,数百只天鹅和大雁飞抵草场毗邻的高格斯台河,或在流凌的河水中嬉戏觅食,或振翅翱翔于天空向草原传递着春的讯息。
图片
图片
随廷·巴特尔漫步在草场,脚下尽是密密匝匝的陈草,黄柳、沙棘等耐旱林木大片地生长在这里,肥壮结实的西门塔尔牛领着牛犊徜徉其中,北归的候鸟吸引了数十只狍子在远处驻足观望,廷·巴特尔指着一棵嶙峋遒劲的老榆树说:“当年到这里的时候,它生长在沙窝头上,只有它是绿色的。”
图片
1974年,廷·巴特尔离开城市来到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的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为一名普通的牧民。20世纪80年代,政府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他承包了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草场,5900余亩草场牧草稀疏、白沙遍地,流经草场的高格斯台河两旁全是盐碱地,“牧民们当时普遍认为这片草场根本养不活牛羊。”
图片
这些年,他通过围栏封育、划区轮牧、减羊增牛、少养精养、植树种草等多种方式,将草场从昔日“牛羊都养不活”的沙地变为如今数百种植物竞相生长的绿洲。“当初一边调整畜牧业养殖结构,一边找治沙办法,我走遍了方圆百里的沙窝子去实地考察,又托父母从城里买来优质的草籽、树种,无论是钻研科学养殖的方法还是种草种树,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总算有了成效。”廷·巴特尔说,目前草场植被覆盖度达100%,锡盟林草部门曾于2018年到他家草场上取样,每亩能打780斤牧草,“这是什么概念?锡盟打草场最优的灰腾梁地区年限好的时候每亩才能打120—150斤草。”
图片
图片
与此同时,廷·巴特尔组织嘎查牧民在嘎查严重沙化退化地区因地制宜地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并积极争取各类生态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围封禁牧和“封、飞、造”等工程,建成了沙地柏保护区和数千亩的黄柳基地,有效遏制了这片草原沙化退化现象。经过多年努力,嘎查天然草场的青草高度、植被盖度和产草量都有了质的提高,嘎查至少一半以上的草场实施了标准化划区轮牧,每个牧户都划出8%—10%的草场建打草场,实现了牲畜饲草自给自足。
图片
图片
“夏天我家草场上牧草长得有成年人小腿那么高,还生长着各类野花。”廷·巴特尔说,生态恢复后,草场上不仅有珍稀植物,狍子、獾子、狐狸、貉子等百余种野生动物也在这里安家,天鹅、翠鸟、白枕鹤、黑鹤等飞禽每年都会迁徙到此繁衍生息。
图片
图片
图片
廷·巴特尔家草场上,树上有他用旧微波炉做成的鸟窝,围栏边有他专门为狍子留下进出草场的门;在他的镜头里,白枕鹤是狍子的好朋友,老鹰的餐前点心是蚂蚱,貉子在他家门口睡大觉,“啄木鸟比较奸猾,总是拍不到它。金雕来了后,野兔都被它们吃光了,我家的猫也被叼走了。”镜头中那些或翱翔在天空或奔跑在草原的野生动物,于廷·巴特尔的描述中都被赋予了情感,说起他们就像聊到老友般熟悉。劳作之余,他还经常将生活日常和拍摄的花花草草、野生动物照片传到社交平台,“想让更多人通过我的镜头看到草原的美。”
图片
图片
从廷·巴特尔家草场上出来已临近中午
此时
大片的阳光洒向春日的草原
阵阵草香混着泥土的气息随风而来
远处的树木已舒展开了身姿
清脆的鸟鸣声就在耳边
廷·巴特尔看着眼前的景象说:
“草原最美的时节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