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里的中国》—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4404,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符号里的中国》。
作者赵运涛,笔名赵九九,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师、文学系主任。在学校开设了“先秦文献精讲”“中国文学与文化”“《论语》品读”“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等课程。其中,“《论语》品读”“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被评为校精品课程。著有《符号里的中国》《点读唐传奇》等。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本书提到,演化是符号的重要特征,符号的演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错讹”,人们有意无意地造成一些错误;一种是“错位”,一些符号在神圣化、世俗化、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演化。符号的使用场景主要有四类:纳福求吉、辟邪禳灾、彰显地位与权力,以及生存与繁衍。
1
符号的演化方式
前面我们说了,符号的演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错讹”,人们有意无意地造成一些错误;一种是“错位”,一些符号在神圣化、世俗化、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演化。
1、错讹
那么“错讹”怎么影响符号的生成和发展?“错讹”,顾名思义就是符号在形成过程出现了错误,背离了原来的情况。有的“错讹”是积非成是,也就是说,最初人们不知道出错了,结果文化符号以错误形态延续下去。
比如,“八仙”,在民间传说中,“八仙”济贫救弱、不畏权势,深受民众喜欢。但作者在书中提到,“八仙”中至少有两位的名字存在错讹。一位是梳着双丫髻、挺着大肚子、手摇芭蕉扇的汉钟离。
汉钟离人物原型是唐代或五代时期的钟离权。《宣和年谱》记载“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意思是“我钟离权乃是天下最大闲散之人”,由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人们断句断错了,把“汉”和后面的“钟离”连起来,结果把人家的名字误读为汉钟离。之后,人们就这个错误的名字继续找补,说汉钟离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将军,因兵败而躲入终南山,被铁拐李点化后成仙。
“八仙”中还有一位是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他的名字也有错讹。所谓的“张果老”本名张果。他是史书记载的真实历史人物,生活在唐朝。由于张果年纪很大,人们就在他的名字后加了一个“老”字,用来表示尊敬,结果有人误以为“张果老”就是他的本名。
再比如,作者经考证得出,“狗咬吕洞宾”,并不是真有一只狗去咬吕洞宾,“苟杳”是个人名,“苟”是姓,“苟“杳”是名。相传,苟杳和吕洞宾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都为对方做了一件好事,但没有声张,结果互相误解,以为对方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后来真相大白,双方重归于好。本来是一场美好的误会,结果以讹传讹,变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大多数符号在形成演化时出现的“错讹”,其实是人们有意为之的。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动植物被当作吉祥符号,这些符号的吉祥寓意,大多是依靠联想思维而故意形成的“错讹”效果。
比如,蝙蝠,在西方文化中,蝙蝠与黑暗、神秘、恐怖有关。而在中国古代,由于蝙蝠的“蝠”与“福”同音,所以“蝙蝠”成为一种吉祥符号。蝙蝠常和其它符号搭配,组合出更丰富的寓意,比如五只蝙蝠中间捧一个“寿”字,就是“五福捧寿”。
作者提到,古人除了通过谐音来创造吉祥符号,也会根据某些事物的特质来塑造精神偶像。例如,松、竹、梅被中国人看作“岁寒三友”,是高尚气节的象征。其实,最初人们称赞的只有松和竹,梅花非但不在列,甚至被看作松竹的对立面。
因为,古人觉得梅花只是“一时之艳”,开一段时间就谢了,哪比得了寒冬中松竹的持久苍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才逐渐肯定梅花,看到它的优点。与其他花朵相比,梅花不仅耐寒,而且在白雪映衬下显得十分高洁。“岁寒三友”这个文化符号,便是在宋代形成的。
在符号的形成演化中,“错讹”的使用,不仅是为了图个吉利,或寻找精神偶像,有的时候也是为了规避麻烦。比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最初的名称是“观世音菩萨”,但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便有了“观音菩萨”的叫法。
2、错位
作者认为,“错位”可以看作是一种高级的“错讹”。但仔细比对,“错位”跟“错讹”有很大不同。“错位”其实是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尺度中讲的。符号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历史的推进,地域的扩展,符号原本的含义会无法满足当下需要,这时,符号就要因时而变、入乡随俗。这便是符号“错位”出现的背景。
“错位”主要有三条路径,第一条是自下而上的“神圣化”,第二条是自上而下的“世俗化”,第三条是由外向内的“本土化”。
比如,孔子的神化史。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但在中国文化中,孔子的地位可不是教育家、思想家这两个词能概括的。孔子能获得那么高的地位,既有弟子们极力神化的功劳,也是帝王为稳固统治而不断推崇的结果。
孔子一路封神最直观的体现,是他的头衔。作者提到,孔子在汉代被追称为“褒成宣尼公”,孔子享有贵族的最高爵号“公”。宋代,孔子被尊称为“玄圣文宣王”,孔子竟然获得“王”的尊号。明代统治者继续拔高孔子,手段是给孔子的封号加最高级限定词,比如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统治者给孔子加了更多的修饰,孔子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除了加头衔,神化孔子的另一大手段是给他编故事,比如汉代的人们认为,孔子五百年前已经把治理国家的奥秘全部藏在《春秋》和《孝经》里了。东汉时期,有学者直接提出,孔子可以预测未来。到后来,人们给他编造了很多怪力乱神的故事,比如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提到,孔子具有识破妖怪伪装的能力。元明时期的连环画《圣迹图》说孔子是水精之子。
再后来人们又从孔子的相貌上做文章。古人把道教、佛教的一些元素加在孔子身上,比如很多孔子像,孔子的姿势是盘坐的,有时会摆出拈花的手势。到宋代,民间有了孔子“七陋”的说法,人们认为孔子的相貌有七种丑陋,比如鼻孔朝天,两颗大龅牙什么的。到明代,“七陋”以外又加了“四十九表”,把怪异的样貌细节化,来体现孔子超凡脱俗的“圣人异相”。
把圣人的相貌绘制出来或雕塑出来,是要用来供奉、祭拜的。孔子成为中国古人全民崇拜的对象,还有一个体现,就是孔子的多重身份,皇家的大成殿有如同帝王的孔子像,学者心目中有如同夫子的孔子像,民间有儒释道合流如同神仙的孔子像。总之,生活在古代,总有一款孔子适合你。
除了像孔子这样自下而上的造神以外,符号的“错位”还有自上而下的世俗化路径。
比如,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绯闻。作者解释,玉帝和王母来自两个不同的系统,玉帝跟道教有关,而王母出自上古神话。
我们中国古人觉得玉帝虽然是三界主宰,也应该有老婆。于是,人们查阅各处传说,选来选去,西王母好像是最出色的女神仙。宋元以后,话本小说流行,神仙故事是重要题材。因此,玉帝和王母硬生生被拉在一起,变成了两口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世俗化方向的错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不管这个符号最初是来自复杂的哲学,还是古老的典籍,都需要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想象。
那么“从外向内”的演化,也就是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如何本土化的呢?
比如,“龙王”。龙是中国本土的,而龙王来自印度。龙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祥瑞之一。考古发现,上古时期,北到辽宁阜新,南到江浙地区,中国多地都出现有关龙的崇拜。关于“龙”是怎么起源的,学界有一个比较主流的说法,龙这种符号是不同部族图腾融合的结果。
而“龙王”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形象,在印度它叫那伽,是一种人首蛇身的精怪,中文翻译为龙或龙王。在佛经中,龙王常常妨碍佛祖、佛教徒传播佛法,这时,佛教徒要么赶走龙王,要么把它们收服为护法。护法共有八部众,第一是天,第二是龙王,这八部众便统称为“天龙八部”。佛教中的“龙王”,无论是外形特征,善恶形象,社会地位跟中国本土的“龙”差别非常大。“龙王”这个符号传入中国后,就入乡随俗了。
比如,悟空寻宝。孙悟空学得一身武艺后前往东海龙宫讨要兵器。龙宫多宝这个概念就来自印度,在印度神话里,龙王那伽有宫殿,守护着众多财宝。不过,龙住在水里,这是中国的观念。
2
符号的应用场景
在中国文化中,符号主要有四大应用场景:纳福求吉、辟邪禳灾、彰显地位与权力,以及普通民众的生存与繁衍。我们说说前三个。
1、纳福求吉
“福禄寿”三星高照图是过年时常见的年画,“福”指有福气,事事顺心;“禄”指俸禄,官运亨通;“寿”指寿命,活得够长。但仔细想,“福”其实包含“禄”与“寿”,为什么不用“福”指代所有好事,或者只提“禄”“寿”呢?
比如福星、禄星、寿星起源不同,中国人很注重“三”这个数字。但有个解释很有意思,古人在“有福气”的众多内涵中,可能格外重视升官发财以及健康长寿,所以特意把禄和寿单拎出来。中国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个特点,就是凸出要点和细节,或许比分类得当、逻辑顺滑更重要。
2、辟邪禳灾
以前,人们出门做事前有个习惯,要翻黄历。作者提到,“黄历”的“黄”,严格来说,应该是皇帝的“皇”。在古代,历法是统治秩序的象征,研究天文历法的权力是被垄断的。官方会根据历法排列年、月、节气,制作成书供百姓查阅,这就是历书。前一年年底,朝廷会选定日期,颁布下一年的历书。比如,清代在每年十月初一颁布下一年的历书。显然,原本的皇历是指导农业生产的,跟选日子没关系。
在古代,择日有专门的书,比如有专门讲祭祀吉凶的《祭历》,讲丧葬吉凶的《葬历》,甚至洗澡前都要翻翻《沐书》。随着皇历越来越流行,人们才逐渐把选日子的文字内容附进去,这才有了后来的黄历,也就从皇帝的皇,变成了黄色的黄。
黄历依据什么判断吉凶呢?作者提到多种方法。比如天干地支计算法,通过把五行和天干地支排列组合,得出一套相生相克的信息来判断吉凶。再比如依据星宿来判断吉凶,古人认为,天上二十八宿中一半是吉星,一半是凶星,如果遇上吉星高照,那今天必然大吉大利。
3、彰显地位与权力
作者花了很大篇幅解释中国龙这个符号的重要性。由于龙是人为合成的符号,集合万物的精华,所以统治者会把龙与王权绑定。早在商周时期,贵族服饰就已经有龙纹装饰。汉朝以后,绣有龙纹的朝服更是成为皇帝专享。
作者提到,不只是服饰上专享龙纹,很多统治者还会以龙来神化自己的出身。刘邦是第一位高调宣称自己是龙的私生子的帝王,也就是说,他算得上第一位“真龙天子”。他的做法被后来很多人仿照,传说齐高帝萧道成出生的时候,西方出现了黑龙;唐太宗李世民出生的时候,出现两条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