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旋律三部曲”收官作,《心居》的沪上生活百态

图片
作者|王半仙
“饭桌上是一家人,饭桌下其实家庭也分小团体。”
这是豆瓣评论中,关于《心居》的高赞短评。从播出到现在,观众对于《心居》的讨论总是扎扎实实的落在情节里,“冯晓琴该不该买房?”“顾清俞和施源能长久吗?”,争论背后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却都得到了观众的理解和共鸣。
相比较以往的家庭剧,《心居》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挖掘出了不曾被描述过的隐秘细节,原著作者兼本剧编剧滕肖澜告诉娱乐资本论:“我们说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上无,家庭关系中有很多微妙的关系和没有说出口的话,我们创作者应该有义务把这句话表达出来。”
图片
也正是这一点,让《心居》获得了更高的热度和更广泛的讨论度。在社交平台统计的数据中,《心居》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的双台收视率已经突破1.9,爱奇艺站内热度也即将突破9000大关。
作为腾讯影业和阅文影视“时代旋律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心居》是一幅现实横切面,以房为扣,展现了当今上海不同阶层民众的挣扎、奋斗和追求。
而上一部剧集作品《人世间》则有着时代纵深感,记录了国人近50年的风云起伏,征服了全年龄段受众,不仅创下央视一套黄金档电视剧近8年的收视新高,也成为爱奇艺仅有的三部热度过万作品之一。
《人世间》、《心居》,再加上此前的“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三部曲密集推出,且都做到热度和社会价值并举,证明了腾讯及阅文在时代旋律作品及现实题材维度前瞻的、系统性的布局,和不断沉淀的内容制作能力。
图片
今天我们以《心居》为例,尝试分析现实主义剧集创作是如何打动人心的。
01上海市民众生相,《心居》不要完美要真实
《心居》的第一天,从两个女人的生活片段开启。
一个是外来妹冯晓琴,通过婚姻扎根上海,日常就是生活琐事,菜市场、厨房、卧室是她的天地。另一个则是本地人顾清俞,金融职场女强人,杀伐果决不留情,一单就赚下七位数的佣金。
这样相对极致的对比,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两个人所代表阶层的差异。而在《心居》之中,不同类型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上海市民众生相。“我希望里面所有的人物都能相对真实全面地代表当下上海城市里不同阶层和不同身份的人们。”滕肖澜说道。
从顾家大家庭的核心关系“顾家三兄妹”说起,三个人的际遇在时代、地域和个人选择下,呈现出了强烈的差异。
大哥顾士海年轻时插队黑龙江,人生从低谷起,到中年返回上海才一步步改善小家庭,房子越换越大。而小妹顾士莲年轻时意气风发,嫁给了帅气又年轻的爱人,却错过机遇,健康问题又消耗积蓄,房子也越换越小。二哥顾士宏则是相对平稳。
图片
有了“顾家三兄妹”做底,《心居》的群像感延伸到了年轻一辈。像冯晓琴与顾清俞一样形成对照的,还有展翔和施源,一个是社会底层,靠房价红利成为亿万富翁,一个是沪上旧贵族,却因各种变故一路下滑,生活困窘。
在这幅众生相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典型经历和特征,足够有代表性,并且这种代表性不只局限于上海,《心居》总制片人马好曾说:“上海这个大城市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活,能够聚集中国社会当下人的缩影,讲述他们如何拼搏,并最终找到心灵的慰藉。”
站在戏剧故事的角度上,大家庭里不同阶层和特征的人物交汇,必然会发生戏剧冲突,不断牵引观众沉浸剧情,为其忧而忧,为其喜而喜,俗称“共鸣感”,但这种共鸣感要建立在人物行为逻辑和动机之上。
“我不希望为了冲突而冲突,最合适的状态,是人物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故事环环展开时,两个人的矛盾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没有一个人是挑事的。”滕肖澜说道。
还是回到冯晓琴和顾清俞身上,两人在剧情前期就发生过多次矛盾,但根源是在于立场不同,冯晓琴希望丈夫顾磊成材,改善生活环境,在并无积蓄的情况下对买房孜孜以求。而顾清俞则担忧冯晓琴拿捏弟弟顾磊,始终对其放心不下,言语暗含贬低。
图片
冲突的最高点发生在顾磊死后,两人互相指责攻击,观众也随之自我代入分为两派,在社交媒体上对人物和剧情进行分析,这种旺盛的表达欲,是《心居》讨论度始终居高不下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剧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这既符合了生活现实,也使得观众的讨论有了充分咀嚼和互相辩驳的空间,没有一锤定音的好和坏。
随着剧情进一步深入,观众逐渐品味到了《心居》不同于其他家庭剧的地方,同样是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心居》却抓到了此前未被讲述过的暗涌和细节——家人之间并不总是一团和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一个有趣的情节在看房上,小妹顾士莲为了女儿读书,选择卖掉大房换小房,一大家子去到小房子参观之后,大哥顾士海的老婆苏望娣突然提议去看看儿子顾昕的大婚房。在房子的对比之下,苏望娣扬眉吐气,似乎将多年不顺的气一吐而出。
这种暗戳戳的小心思在《心居》中随处可见,似乎总是让观众想起自己的亲戚和家人。但关键时候,家人还是最坚强的后盾,会手把手共同面对生活的风波,就像顾士莲在大哥顾士海回上海时,主动赠送了一套房子。顾士宏在顾士莲患病时,不吝啬经济支持。小一辈也是如此,在顾磊死后,冯晓琴依然留在顾家,相处八年的家庭情谊已经让他们成为了一家人。
图片
有较劲也能互相扶持,有责怪也愿互相理解,这就是《心居》里中国式家庭的独特氛围,深深切中了国人对于家的复杂情绪。
一幅沪上百姓众生相,依靠真实人物推动冲突获取共鸣,展现独属于中国观众的家庭关系,这就是《心居》打动观众的原因。
02
创作原则与演员增色,《心居》的幕后故事
“透过顾家三兄妹的小日子,我们能感受到普通人身上的大情怀,以及这个时代的沪上味道与人间烟火。”
这是《心居》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程武对原著的评价。所以在滕肖澜小说还未完结之时,其影视化进程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并且为了保证原作的精髓不在改编中跑偏,制作方直接邀请了滕肖澜成为编剧,这也是她第一次写影视剧本。
与此同时,导演任务交到了滕华涛手中。作为国内最擅长描绘家庭生活的导演之一,滕华涛对于原著故事的影视化提出了更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以电视剧观众熟悉的打开方式做《心居》的开场。原著中是一个大家庭的饭局,十几个人物同时出场,而剧中是两个女人的生活对比。
“我们选择了以顾清俞和冯晓琴的姑嫂关系作为打开的一个点,能够在前六集形成人物的关注度,后面做各种各样不同话题的延伸时,观众也已经对人物更加熟悉,能够慢慢看到导演和创作者的表达是什么。”滕华涛解释道。
图片
图为导演滕华涛在片场
确实,两个强对比的人物在初始阶段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产生无数话题,而当人物悉数出场,群像感越来越浓的时候,观众也能够随创作者牵引,将注意力放在整个大家庭上。而群像成立的关键除了故事本身,还有演员的加持,尤其是在家庭生活剧对演员的要求会更高,既要贴合现实的情绪表露,又要高出现实一层,推高戏剧张力。
冯晓琴作为女主之一,拥有坎坷的经历和不服输的性格,虽然有许多缺点却依然获得了观众的喜爱,这离不开海清的演绎。
其中有两个被观众反复讨论的片段。一个是顾磊死后,冯晓琴和顾清俞对峙的场面,在一整段戏里,冯晓琴从开始的平静到最后的歇斯底里,情绪随着台词层层递进,最终达到高潮,让观众看到了冯晓琴丧夫时的不甘、痛苦、悔恨和愤怒交织的复杂情绪。另一个片段则是在送外卖间隙抽空吃饭,手腿并用开瓶盖和边吃边看手机都展现了角色的生活感,也说明海清对于肢体细节的拿捏程度之高。
图片
而顾清俞作为冯晓琴的对照,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冷静且喜怒不形于色的,童瑶本身的沉静气质使得人物更加真实落地,尤其是在和冯晓琴的对手戏中,带来了强烈的对比感,使得观众更能深刻理解阶层间的差距,之后不同演员登场,《心居》的众生相也由此展开。
相比较其他类型剧集,生活剧对演员、故事合理性要求更高,同样这种要求也会延伸到制作细节上,角色的衣着、住宅、消费都要符合设定。
“我希望把阶层的定位更明确一点,这也是我们创作上的要求,因为每个人去的地方、工作的场景、消费阶层的位置都会不太一样,为了写实,我们在这方面会要求更高,所以付出了更多拍摄上的精力和时间。”滕华涛说道。
以施源为例,剧情前期,施源和顾清俞还未在一起之前,画面拍到他的场景,大部分都在街边、小巷、小摊和逼仄的家中。和顾清俞结婚之后,实际上施源是实现了阶层的跃迁,出入场所变成了高档住宅、餐厅,但偶尔他还是会回到棋牌室这样的底层场景里。通过场景切换,观众就能够感受到人物行动背后的深层次逻辑。
图片
《心居》在上海拍摄,很多场景都在市区,腾讯影业参与了创作的全过程,阅文则给予了许多实际的支持,“尤其是上海市区拍摄场地的协调上,让我们拍摄更加顺利。”马好说道。
幕后主创对于故事的成功改编,演员的演技加持,和整个制片方在制作上的努力,共同使得《心居》的好故事有了更好的影视化呈现。
03
前置布局,
“时代旋律三部曲”影响力不止当下
包含《心居》在内,如果回顾“时代旋律三部曲”的诞生历程,我们会发现腾讯影业在布局上的前瞻性。
早在4年多前,整个影视剧市场还是古偶拔得头筹,腾讯影业已将关注力放在了现实题材上,将“关注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作为内容方向,其中包含“时代旋律三部曲”的“时代旋律系列”是投入最大和关注最多的文化产品系列。
和其他以剧情、时间、角色为核心进行系列化开发的影视作品不同,“时代旋律三部曲”紧扣的核心其实是时代精神,既有宏大的家国主题比如《1921》,也有细致入微的人民生活比如《心居》,以及二者兼而有之的《人世间》。
图片
这需要创作团队对创作方向有足够强的判断力,能够选中最合适的IP进行改编,而这又建立在制片方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之上,并基于理解快速决策。
代理《人世间》版权的一未文化创始人吴凤未曾说:“我们和多家一线公司沟通,腾讯影业坚定看好作品,快速做出决策。”在腾讯影业拿下改编权后,《人世间》以最高票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这也给改编带来了更大的信心。而《心居》则是在小说还未完结就定下了改编决定。
在创制历程中,腾讯影业及阅文影视也始终尊重专业,为每一部作品选择最合适的主创人员。《1921》由成功导演过多部主旋律影片的黄建新担纲监制和导演,《人世间》请到了导演李路和著名编剧王海鸰,并汇聚了一众实力派演员,《心居》选择了原著作者成为编剧,及擅长这类题材的滕华涛执导。由专业的创作者为作品保驾护航。
图片
而在创作的每一个阶段,腾讯影业都全程参与。《人世间》和《心居》有着相似的流程,“我们是整个影视全流程参与,从买版权,到和导演、编剧共同开发剧本,到选择演员,在拍摄、制作、发行,每一步都进行把控。”马好表示。
通过“时代旋律三部曲”的沉淀,腾讯影业在影视制作上的操盘力已被验证。并且这三部作品的成功并不局限于腾讯影业自身,而是兼具了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首先是对影视行业来说,无论是《心居》还是《人世间》都是市场中的稀缺作品,甚至在开发初期有逆势而行的味道,但这些作品的成功印证了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好内容”一直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只是在泡沫时期被忽略了,这是对行业创作思路的纠正和指导。
而在社会意义上,“时代旋律三部曲”的每一部都是在弘扬时代中的正向价值观,弘扬人性的真善美,不仅起到了抚慰观众心灵的作用,还是一种向善的引导。就像《心居》播出后,顽强的冯晓琴就激起了许多观众对于“自主奋斗”的希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的评论布满了评论区。说明优秀的影视作品对于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如今“时代旋律三部曲”将在《心居》收官后完结,但它的影响力不会终结,市场和观众都在呼唤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话题互动:
你看《心居》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