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现“水书”里的民族印记

图片
图片
石国勐
曾任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家学会会员、副秘书长,专业方向为水族文化习俗。目前就职于水族文化研究院,是三都水族自治县率先创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先行者。
那一年,在月亮山脚下,深秋季节,漫山遍野的秋黄淹没了零落的几户村庄,一个须发花白的水族老人手拿着一本发黄的水书聚精会神,一边看,一边念念有词。
我走过去,冒昧地在老人家旁边坐下,打了招呼,与老人攀谈起手中的水书,老人说是水书“丧葬秘笈”,我向老人家讨教能否一看,当我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后,密密麻麻、奇形怪状的文字映入眼帘,不明所以。老人看到我很是喜欢,便与我热情地聊起了家常。
图片
水族文化博物馆藏品 - 水书 杨倩 摄
老人家是水书先生,名叫石国荣,居住在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系大姑成寨,这个村寨仅有三户人家,石国荣家是四代单传的水书世家。“我的爷爷与父亲都是水书先生,以前水书只能内传,不能外传。因为家里穷,读不起书,祖上就传习水书,偶尔为亲戚朋友算日子择吉婚丧嫁娶。”石老先生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大山里的深秋寒意渐浓,老人家起身拎起草凳叫我进屋去坐,他进卧室提了一个陈旧的木箱子打开让我看,里面都是他的水书。
“水书”是水族古老文字,水族将它称为“泐睢”,“泐”即文字,“睢”即水家,“泐睢”意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书。在中国56个民族中,有17个民族有自己传统的文字,水书即为其中一种。它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水书由有形的外在形式和无形的内在形式的两个部分组合而成。”石国荣老先生告诉我。有形的外在形式,就是水书文本,无形的内在形式,是保留在水书先生头脑中口口相传的大量相关的内容。
图片
馆内一角 杨倩 摄
水书从古至今全靠一代又一代的水书先生口传心授手抄,没有统一的版本。学习水书的人都得按照先生传授的旨意、方式方法接受传教,有的先生先教读,有的先生先教写。“您招收过弟子吗?”我问道。“当然有啊。我招收的弟子通过学习水书后,也用过水书为村民服务。”
按照习俗,想学习水书的人,要请先生择吉日在自己家里举行敬书神仪式,再择吉日出门到先生家去求学,到先生家又举行“徒弟拜师”仪式。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意花时间学习水书,“水书先生越来越老,学习水书的人越来越少,光保存一纸水书躺在书柜里,太可惜了……”我再一次端详着老先生,两目神情有些黯然。
有专家认为,水书相当于汉族的《易经》,而大多数水族人只能依靠手抄、口传学习水语。会说,却看不懂文字,更不能了解其中的神秘内容。几千年来,水书因其神秘的文字构造和特殊的用途而在民间艰难地传承着。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学习水书的人越来越少。由于没有继承者,“水书先生”过世后,家人只好将水书作为祭祀品焚烧或者陪葬。
水书是水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罕见的遗产,为了保护水书,三都水族自治县现采取了征集、翻译水书,为水书先生录音,水书文化走进校园等多项措施加以保护,水族文化博物馆里收藏展览的展品300余件,期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得水书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代代相传。
水族文化博物馆
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是一个年轻的民族博物馆,以展示中国水族历史与文化为主题,主展厅共分两层。具体设30多个展位,陈列有水族服饰、水族历史瓷器、水书抄本、水族铜鼓、水族马尾绣、水族刺绣、水族银饰、水族乐器、水族雕刻艺术、水族医药、水族习俗等展品300余件(套)。
图片
图片
博物馆内部 (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水族博物馆展品鲜明,文化独特、形式精美,合理运用VR虚拟现实、特效影院、全息影像、镜像空间等多媒体展示手段打造新亮点,通过灯光营造让观众进入纯粹的观展空间,营造理性而生动的观展体验。使古老的水族文化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展示集声、形、态于一体,给游客带来了全方位、沁入式的参观体验。呈现了悠久的水族历史和深邃的水族文化及多彩的水族风情。
地址: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