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生辉丨走进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州番禺北亭村崔氏宗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番禺区小谷围街北亭村,
藏着许多古风古貌的祠堂。
在北亭村,
自古以来就有梁、崔、陈三大宗族祠堂,
经过历史的洗礼,
如今仍然完好地保存下来。
一起走进
北亭村规模最大的崔氏宗祠
去品读那些凝固的文化符号。
古朴厚重
图片
崔氏宗祠位于北亭村渭水大街14号。2008年12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崔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坐西向东,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30.46米,总进深52.47米,建筑面积1598平方米。头门前有石地坪,面积约280平方米。
图片
祠堂前旗杆夹石
中路建筑和左右路建筑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该祠堂保存完整,对研究番禺古代祠堂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图片
图片
图片
走近崔氏宗祠
01
图片
一进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廊四根,后廊两根方形花岗岩石檐柱。花岗岩石门夹,石额阳刻“崔氏宗祠”。门前一对抱鼓石。前廊次间有花岗岩石包台和虾公梁。前廊梁架和封檐板遍雕花草、瑞兽等图案。墀头砖雕戏曲人物,形象生动。
图片
02
图片
二进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堂前有月台、五级石阶,石阶两边有石狮。月台前有石栏板,两侧有拱门入庑廊,石门额分别阳刻“洞洞”、“洋洋”。共有四根方形花岗岩石檐柱和四根坤甸木圆金柱。前金柱间悬挂“大衍堂”木刻横匾,后金柱间屏门已毁,仅存石下槛。中堂前有天井两廊,六架卷棚顶。天井铺花岗岩条石。
图片
03
图片
图片
三进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原有两根方形花岗岩石前檐柱和四根坤甸木圆金柱,现均改为砖柱。堂前四级石阶。后堂前有天井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天井以花岗岩条石铺地。
图片
进行修缮
图片
崔氏宗祠保存完整,
对研究番禺古代祠堂文化
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崔氏宗祠有三大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始建于清光绪四年,距今140多年;
二是规模大,形制完整,广三路深三进,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
三是建筑水平和装饰艺术水平高,其中的壁画和三雕一塑,都具有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性。
图片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牌
由于年久失修以及周边环境的变更,祠堂存在安全隐患。
2015年,番禺区文物办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崔氏宗祠又出现多处安全隐患,于是启动全面修缮计划;
2016年完成勘察设计方案编制,历经三次评审会议,经省市专家严格把关;
在2017年2月获广州市文物局批复同意。根据专家要求,2016年至2018年进行安全监测和鉴定,并多次采取临时抢险加固措施,2018年底,对头门后坡险情采取临时支撑。
2018年5月,修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番禺区发改部门同意立项批复。随后历经施工图纸审查、三次预算编制、三次财政评审对数、两次公开招标,于2019年12月得以顺利开工,历时近两年,于2021年修缮完成。
图片
活化利用
图片
对于像崔氏宗祠这样的历史文物,番禺区积极加强管理和活化利用。
图片
村民扫码了解祠堂历史
番禺区始终把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文物保护工作报告制度。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日程,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文化、公安、规划、城管、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街文物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文物保护维修工作须由党政班子研讨决定。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实行街、村两级文物管理责任体系。
二是加大管护力度,保障文物安全。坚持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利用广州市文物数据管理与信息应用系统做到各个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建立不可以移动文物巡查制度,利用“南粤文保”巡查系统开展文物日常巡查工作。配合区文物办推动穗石村炮台遗址保护工程、北亭村梁氏宗祠、郭塱村郭氏宗祠修缮工程的开展。
三是加强活化利用,提升文物活力。成立广州大学城科教文旅服务中心民办非营利性组织,联动广州大学城高校、文旅、科教、人才等资源,保护与利用好大学城文物古迹,弘扬民居、祠堂、龙舟等传统岭南文化要素,与岛内历史文化资源联动,充分用好南汉二陵博物馆、岭南印象园、关良故居、广东中医院博物馆等资源节点,串珠成链,打造广州大学城历史文化品牌。
图片
图片
来源:番禺融媒记者 袁辉 陈国添
编辑:梁可晴
校对:张艳英
审核:胡海花
复核:胡璐斯
签发:徐建业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