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91)】瀹潭:产业+旅游,“瀹”来“瀹”好

产业+旅游
瀹 潭
“瀹”来“瀹”好
瀹(yuè)潭,因村前新安江中有一深潭,故名“瀹潭”。瀹潭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著名的“三潭枇杷”主产地之一,是新安江山水画廊上的一颗明珠。
“拖后腿”的瀹潭
图片
瀹潭村的区位优势明显,距县城12公里,与雄村乡的卖花渔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上下游与深渡镇、徽城镇同属新安江山水画廊区域。产业优势明显,是著名的“三潭”枇杷产地之一,瀹潭自然村枇杷种植面积950亩,枇杷树约3万株,年产量284吨,产值可达近千万元,人均枇杷收入约7500元。瀹潭村的文化优势明显,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古村落历史悠久,遗存独特,人文、生态资源丰富,村落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
图片
和周边的几个村相比,拥有区位、自然、人文、产业等诸多优势的瀹潭,无论是村集体经济、村基础设施、还是枇杷、盆景产业,却拖了“后腿”。村集体经济收入才10几万,枇杷产业不及樟潭绵潭,盆景产业不及卖花渔村,基础设施比较差,诸此种种,皆因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村集体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缺乏规划设计等。
图片
茶旅学融合
图片
3月12日,瀹潭村黄山市张立龙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加工车间,法人代表张开晨正在炒制当地“乌牛早”明前茶,参加市人才办、黄山人才发展集团共同组织的“凝聚人才、共创徽黄”主题活动的“人才”们正在亲身体验制茶之乐。
近年来,结合瀹潭村旅游发展,探索茶旅、茶学融合之路,张开晨主动回乡,并于2021年正式创立茶研学培训班、制茶师班,目前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企业每年能为本地农民收购茶叶2万斤,收购值达到50万元。同时为本县农民收购菊花3万斤,收购值达到180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一颗闪亮的新星。
图片
“学茶”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是瀹潭村的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程笑祎。他是2021年6月到村的安徽省第八批选派干部。说起瀹潭的未来,他信心满满:“市两会提出要打造黄山乡村振兴满天星,瀹潭村正在为之努力,将围绕传统特色产业枇杷和盆景,融合休闲旅游业,实现振兴。”
图片
产业+“突围”
图片
乡村要振兴,人才、产业和资金。茶是瀹潭村的传统产业核心,仅次于枇杷。为此,村里正在谋划茶产业的发展,依托张立龙茶记公司,流转村民抛荒茶园,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走集约式、茶旅式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当地茶产业品牌。
图片
据悉,瀹潭村提出产业+旅游的发展思路,重点是打造枇杷、盆景和茶旅、研学项目,依托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旅游。2022年起,拟请专人对已成型枇杷林进行管理,规划建设枇杷采摘园和大棚枇杷项目,进一步扩大瀹潭枇杷的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此外,计划重点打造瀹潭精品枇杷,利用村内集体经济合作社,从管理到销售,公开对外征集标识,重新设计包装盒,对枇杷成果到装盒进行品控,分类分档进行包装,从源头上确保瀹潭枇杷品质,扩大瀹潭枇杷销售供货渠道,提高瀹潭枇杷的销售价格,全面“重塑”瀹潭枇杷,提高农户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助力产业振兴。
图片
除瀹潭自然村外,瀹潭村另有汪村、瀹坑村、瀹岭坞村3个自然村。其中以汪村汪春华为产业带头人。汪春华目前种植有以罗汉松和梅花为主的盆景8000余株,年产值20余万元,同时汪春华还带动周边农户10余户共同发展盆景产业,农户年收入均能达到10万元以上。但也都存在盆景技术创新不足、模仿居多和销路不畅等问题。为此工作队拟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吸纳村内盆景特色种养户,一方面邀请专家对盆景产业进行指导,一方面通过村集体协助农户销售盆景,加大瀹潭盆景宣传力度,用村集体资金反哺盆景产业发展。
做强一产,还要融合二产和三产。村里计划选址建设一处清洁加工厂房,用于茶叶加工制作和枇杷膏制作等。拟通过与民间合作方式,规划建设研学中心,兼营农家乐和民宿项目,提高村集体收入。同时谋划举办瀹潭村枇杷集中推广宣传活动,做好瀹潭“三潭枇杷第一潭”文章。
图片
瓜子铺语录
图片
瀹潭未来是可期的,有产业、有生态、有人文等资源优势,发展空间很大。只要理清思路、明确路径、抓住重点,新安江上的这颗明珠一定会闪光发亮。
图片
题字:姬臣
值班编辑:胡晓苗 责任编辑:程向阳
二审:徐海生 终审:王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