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明中都遗址:朱元璋打造的超级工程,为何却烂尾?丨十大考古发现

图片
明中都遗址鸟瞰
经过激烈的角逐,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名单。明中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老家修建的都城,按照朱元璋的设想,他将会和淮西勋贵一起衣锦还乡,共同治理大明帝国。但这项倾尽全国之力建造的超级工程,为什么在几年后变成了烂尾工程?
一、国都的选择:朱元璋的战略考量
洪武元年正月,明朝建立。此时天下大定,但帝国的都城却悬而未决,如何选择都城这一问题深深困扰着朱元璋。
随着前元残余势力被逐出中原,明朝面临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中的长安,中原地区的洛阳和开封,被称为“苦海幽州”的北平,龙蟠虎踞的南京,以及龙兴之地临濠,都成为帝国首都的备选项。
都城作为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中心,是承载国家政治权力中枢功能的区域政治实体。都城的选择对于中国古代的历代政权来说,是国之根本。应天府背靠钟山,面临长江,虎踞龙盘,地势险要。应天府所在的江南地区自宋元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长江三角洲平原土壤肥沃,盛产粮食,而且江南市镇经济繁荣,拥有发达的纺织业与商业,正所谓“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此外,应天府已有吴王宫阙,朱元璋在这里称帝,所以应天本应该成为帝国的都城。
然而,从军事角度考虑,应天僻居江左,与北方边境相隔过远,不利于朝廷统筹军需、调集军队。朱元璋还认为,金陵虽虎踞龙盘,但在此建都的东吴、六朝皆国运不昌,这是十分忌讳的。南京明故宫向来有“移三山填燕雀”的说法,因为选址于燕雀湖之上,尽管在城墙下铺垫巨石,在宫殿下打入密集的木桩,但地基严重下沉,使得皇宫的地势南高北低,积水严重。金陵的这些缺陷令朱元璋不胜其烦,因而定都应天的建议被暂时搁置。
图片
朱元璋剧照
同年三月,徐达的北伐大军席卷山东、河南,这时有人建议朱元璋“君天下者宜中土”,朱元璋于是把北宋的故都开封纳入考虑范围。四月,朱元璋前往汴梁考察,改汴梁路为开封府,一开始朱元璋认为开封地处天下之中,“四方朝贡,道里均适;父老之言,乃合朕志”,打算在此建都。但不久他就看到了开封“四面受敌”的不利地理条件,觉得这个城市无险可守;同时,中原地区是元末农民战争的主战场,遭受兵燹[xiǎn]毁坏的程度也最为严重,田野荒芜、民生凋敝,如果在此建都,所需的劳力、物料还需从外地调入,水陆耗费巨大,因而在开封建都的计划不太现实。不过,朱元璋虽然没有在开封建都,但也实行了两京制度,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天子于春秋之时往来巡狩。
开国第二年(1369年)八月,明军占领陕西,将北方的大片领土纳入明朝的管辖范围,这时明廷内部重新展开了一场国都选择的大讨论。很多大臣鉴于蒙元残余势力仍在草原上对明朝构成威胁,主张在中原地区建都,有“险固金城,天府之国”的关中,有“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的洛阳,有“宋之旧京”的汴梁,也有“元之宫室完备”的北平。朱元璋认为大臣们的建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符合当前的形势。在长安、洛阳、汴京建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会对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而北平虽然宫室完备,但也不好进行改建和重造,不利于朱元璋体验帝王威仪。
经过重重考量,朱元璋最终决定以应天为帝国的都城,同时接受淮西勋臣的建议,在龙兴之地临濠修建中都城。对此,朱元璋的解释是这样的,“今建业,长江天险,龙蟠虎踞,江南形势之地,真足以立国。临濠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同年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诏在老家临濠修建中都,如京师之制营建城池宫阙。
图片
中都皇城遗址
二、高配置的都城:中都城的营建盛况   
中都是按照京师的规格建造的,其规划起点自然就非同一般。朱元璋为此特地设立行工部,具体负责营建工作,并命退休的丞相李善长等人前往督工。
中都的城址定在临濠府城西南方向的一处坡地之上,周围四十五里,以《周礼·考工记》为准则确定基本布局。最初设计的中都城呈正方形,皇城居中,东西对称。但这样的设计把东南、西南方向的山脉排除在外,显然不利于都城的防守,因此,中都城东、南方向的城墙就推出了一角,使中都呈扁方形之状。
中都城池宫阙的规划建设,在继承中国传统都城建造模式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中都的外郭城大约为50平方公里,与整个元大都相当;而中都的宫城面积达到84万平方米,比后来的北京紫禁城还要大。中都城与北京一样有三重城结构,即宫城、皇城与外城,宫宇重重,宏大奢丽,《中都志》称之为“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图片
明中都平面图
中都采用九宫八卦的理念,严格遵循“左祖右社”的规制(注:太庙和太社稷置于午门前中轴线的左、右两侧,这种方式突出了中心御道的地位和帝王承天景命的思想)精心布局午门至洪武门(皇城正南门)之间的中轴线,并布局了一条东西向的副轴线,与中轴线交叉于大明门前,气势雄伟,秩序井然。中都城的建筑也极尽奢华,石刻建筑更是“华丽奇巧”,御道上雕镌的图案精美绝伦。为求坚固,有些建筑的关键部位竟要灌注熔化的生铁水。有诗描写当年中都城的盛况,“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
图片
明中都午门石雕
为了营建中都,明廷从各地调集了数以百万计的民夫、军士。朱元璋鉴于临濠人烟稀少,农田荒芜的现实,将江南地区的14万民众强制迁往中都,发给耕牛、谷种,除种田纳粮外,也为中都城的营建工程提供力役。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在中都城周围设立左右羽林、左右虎贲等21个卫所,拱卫帝国的都城。
三、戛然而止的浩大工程:中都罢建的真相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下旬,中都工程开工6年后,朱元璋得知中都的营建“功将完成”的消息后,第二次到工地视察,其间发表了几道祭告天地祖先的祝文,开始追忆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然后又把临濠夸了一顿,最后假惺惺地感慨了一下营建工程“实劳民力”,不过好在“功将告成”。从朱元璋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已经有迁都中都的打算了。
图片
但在四月二十九日,朱元璋返回南京后不久,突然下诏“罢中都役作”,彻底放弃了营建中都的计划,此后他在有生之年也再未回到老家。这项倾尽全国之力、以超高规格营建的超级工程,为何会在即将大功告成之际戛然而止?在朱元璋短短的行程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朱元璋的内心历程为何会发生如此重大的转变?
官方给出的说法是不符合帝国勤俭治国的一贯方针。那么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去营建都城?既然已经耗费巨大,为什么又匆忙停止这项工程?这岂不是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吗?因此,这种说法只是朱元璋罢建中都的表面说辞,在这起历史事件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朱元璋内心更深层的思考逻辑和重大的心理转向。
现在的学者一般认为,中都停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民夫军士的“厌镇事件”和刘伯温之死是导火索,而朱元璋对淮西集团的防范才是深层原因。
所谓的“厌镇”,又称“厌胜”,是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用此诅咒制服所厌恶的人或物。一开始我们说过,中都城工程调用大量人力,但临濠缺粮少食,而工期短促,工役又极为繁重,做工的工匠、农夫、军士和罪犯都苦不堪言,他们“盛暑重劳,伙食失节”,以致“病无所养,死无所归”。作为反抗,他们在朱元璋视察的奉天殿殿脊上放上了据说可以招来神魔鬼怪的纸人木偶之类的东西,以发泄心中的积怨。
图片
厌胜之术
事后,朱元璋诛杀了所有涉嫌参与“厌胜”之术的工匠,但此事仍然给他留下了驱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前朝“黄河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朱元璋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在民力未苏之时,修建规模如此浩大的工程,本就是一个决策失误,轻则民疲,重则亡国。直到两年之后,朱元璋还因为“厌镇”之事而“百端于心弗宁”。
那刘伯温之死又如何对朱元璋产生触动呢?其实早在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致仕还乡之前,就向朱元璋表达了反对在中都建都的想法,“中都曼衍,非天子居”,就是说临濠紧邻淮河,非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长期的洪涝灾害又导致土地盐碱化,粮食产量低,而临濠地处丘陵地带,远离交通要道,实非建都的最佳选择。
图片
刘基
一开始朱元璋是把刘伯温的谏言搁置一旁的,但在朱元璋回到南京后,刘伯温病逝的消息传来。刘伯温的死或许与胡惟庸有关系,这件事引起了朱元璋对骄横跋扈的淮西勋贵的猜忌,朱元璋对皇权的维护欲望更加强烈。朱元璋听从淮西勋贵的建议在老家修建都城,就是想与他们衣锦还乡,一起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但淮西勋贵的骄横不法行为,又不得不引起他的警觉,如果在临濠建都,这些勋贵会不会利用既有的宗族、乡里关系扩大自己的势力,对皇权构成威胁呢?
经过这种考虑,朱元璋最终决定改建南京,以南京为京师,废除北京,仍为开封府,至此为止,困扰朱元璋十年之久的定都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图片
文史君说
朱元璋出身卑贱,小农意识与乡土意识强烈,为了与淮西勋贵衣锦还乡,共同治理大明帝国,朱元璋以帝国最高的建造规格在老家营建中都城。但朱元璋却在第二次视察中都后突然下诏停止役作,这一“惊变辍中途”之举在历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在朱元璋的“怪异”行为背后,其实蕴含着他爱惜民力以维护统治和防范淮西勋贵以加强皇权的深层考量。
参考文献
《明太祖实录》,1962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王剑英,《明中都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刘思祥、王幼生:《明中都罢建原因初探》,《安徽史学》1986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神启)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