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祠胡同1元转让,豆瓣1元索赔:互联网如今还需要论坛吗?

前有西祠胡同1元“贱卖”,后有豆瓣索赔1元。有网友笑称,做论坛的骨子里的确是个文青。
西祠胡同,一个堪称互联网论坛“骨灰级”代表的名字,似乎早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然而近日,它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新闻角色重新出现了——一则“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500万股股份转让公告”出现在江苏产权市场网站上,挂牌时间为3月18日到4月18日,转让底价1元。网站上还显示,早在今年1月,西祠胡同就发布了转让公告,但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征集到意向受让方。
图片
无独有偶,另一个同时代的论坛近日也因为一场风波出现在大众眼中。3月30日,豆瓣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微博,称微博未经授权抄袭多个豆瓣小组名称,要求微博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豆瓣人民币1元。
前有西祠胡同1元“贱卖”,后有豆瓣索赔1元。有网友笑称,做论坛的骨子里的确是个文青。
正如现代人提到文青,已是分不出是在夸人还是骂人。曾经是文艺青年聚集地的BBS论坛,也如过气词汇一般日薄西山。正如西祠胡同那般。
诞生:Web 1.0时代的网络论坛
西祠胡同诞生于1998年,就像那英王菲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相约98”,彼时,西祠胡同首创“自由开版、自主管理”的开放式运营模式——即站方管理和维护社区平台及分类目录,用户自行创建讨论版、自行管理、自行发展,自由发表信息、沟通交流。这一模式体现了互联网的自由开放精神,最大程度赋予用户信息发布及交流权限。同时,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早期用户根据自身的志趣爱好,不断创建新的细分论坛,成为每日义务管理活跃论坛的版主,由此吸引具有同样兴趣的用户加入其中。
顶峰时期的西祠胡同,拥有超过80万个论坛,注册用户超3000万,号称华人地区最大的互联网社区,用户群横跨学生、都市白领、记者、编辑、作家、艺术家、教师、自由职业者、商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公司高层人士等。很多人每天的最大快乐,就是浏览西祠胡同的各个论坛,在其中分享互动,甚至从中找到工作生活所需的重要信息。
记者的家:一代媒体人的共同记忆
对于当时很多媒体人以及新闻系学生而言,西祠胡同的“记者的家”是新闻梦想起飞的地方。
2000年左右,媒体人刘建平(网名“牛吃草”)在西祠胡同上开设“记者的家”版,这里迅速成为全国媒体人的信息集散地。当时许多记者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 “记者的家”,找选题、求职、跳槽,甚至围观全国各地的记者在上面“吵架”。“记者的家”承载了很多媒体人的回忆。
据悉,巅峰时期的“记者的家”聚集了宋阳标、刘虎、赵世龙,迟宇宙、钱刚、王鹏等诸多实力派资深媒体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可以写入新闻教科书特稿《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线索来自于西祠胡同,作者《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的ID是“家在北方”。
随着传统媒体行业的衰落,论坛不再具备当初的爆料、招聘求职等价值,也就面临用户的大量流失。而西祠胡同在失去老用户的同时,也没有形成吸引足够年轻用户的内容生成机制。
落幕:新媒体时代的论坛宿命
如同水木清华、天涯社区、豆瓣等同时代社区,西祠胡同见证了BBS论坛的兴起,也无可避免经历其衰落。BBS论坛以页面功能的简单友好、管理的开放性、用户的多样性、易于交流而聚拢了大量用户。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以及用户结构的变化,西祠胡同迎来了种种挑战。
作为BBS产品,西祠胡同让人们可以在论坛上获取各种信息,发布信息,进行各种讨论。但是受手机屏幕限制,BBS论坛的下拉式页面对于用户浏览造成了严重影响。再加上商业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软文、广告内容掺杂其中,进一步造成用户使用体验的下降。
BBS社区的早期用户更多偏重于科技、新闻、文化等领域人士,他们奠定了社区的基调,为社区带来了很多优质内容。但是随着用户规模扩大,素质良莠不齐,低质内容占比也会提高,平等交流的氛围沦为对战撕裂,精英用户因此逐渐流失。换言之,对等交流的社区文化基础不存在了,西祠胡同也就失去了获取及留存高质量用户及内容的“魂”。
对于论坛而言,最重要的用户永远是年轻人,他们充满锐气,有较多精力和时间投入论坛交流,愿意对各种新生事物发表意见观点。西祠胡同早期的用户多为70后、80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工作家庭压力加大等因素,这部分用户在论坛的活跃度不断下降。面对更多垂直细分类社交平台如B站、小红书等的兴起,西祠胡同又很难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加入。用户结构的老化及缺乏迭代,让西祠胡同走向小众。
西祠胡同也尝试从PC版向移动版迁移,但效果不佳。手机应用商店数据显示,西祠胡同APP的下载量仅为60万人次,不要说跟今日头条的71亿人次下载量无法相比,相比天涯社区的1600多万、豆瓣的2300多万也有明显差距。沦为一个典型的小众论坛,让西祠胡同的运营方无法承受长期投入之重,越来越多的用户因为缺乏足够高质量的内容分享和交流氛围而用脚投票,最终注定了西祠胡同“关门”的命运。
西祠走进了“死胡同”,如同一个人的身心衰老不以意志为转移。当时光飞逝,作为西祠胡同的早期用户,我们和这个相伴20余年的伙伴终将告别,但西祠胡同所代言的论坛精神将永生。当年那些精彩的内容分享、高度开放的交流场景、版主等活跃人士的奉献精神,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也将留存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篇章中。
无独有偶:中国互联网论坛何去何从?
3月30日,豆瓣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则微博,起诉微博侵权并索赔一元,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
3月29日,微博@超话社区发布博文“超话新星计划”招募超话管理员,博文配图中使用多个话题与以往豆瓣小组组名重合,如:古怪问题研究中心、日落爱好者、吵架没发挥好、史上最矫情小组等,同时招募有豆瓣小组管理经验的人至微博平台建立“超话社区”。
图片
豆瓣方认为,微博作为豆瓣的同行业竞争者,未经授权使用多个豆瓣小组组名,同时招募有豆瓣小组管理经验的人至微博平台建立与“豆瓣小组”性质类似的“超话社区”,此行为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侵犯了豆瓣的合法权益,因此对豆瓣提出4点要求:1.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链接、停止“超话新星计划”的招募行为。2.公开赔礼道歉。3.赔偿原告人民币1元。4.被告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
30日,微博通过官方账号“微博发言人”回应豆瓣起诉称,微博超话所开展的“超新星计划”并非针对某一平台,属于正常的业务运营范畴,完全不存在任何不正当竞争和抄袭行为。此外,微博还曾多次发布公告,严禁用户和MCN机构从某平台搬运不实对立等不良内容。
相比于西祠胡同,豆瓣社区堪称唯一保持较好进化速度的BBS论坛,其租房论坛能够为年轻人提供大量有效的同城房源信息,影评论坛则因近年来国内电影行业的兴起而保持高热度。或许是因为自身的论坛基因,豆瓣这个月活并不算高的APP,却打造了不少高活跃度和高用户黏性的豆瓣小组,以及随之而来的高关注度。有人戏称,“一个小组养活几十个营销号”。
可即便如此,豆瓣作为一个论坛,也陷入了重大的发展困境。“清朗行动”以来,豆瓣的网络乱象被多次点名。就在不久前,又传出国家网信办入驻豆瓣,随即15个豆瓣高活跃度的小组被解散、私密小组功能即将停用的消息。更有豆瓣长期以来被诟病的“信息茧房”“造谣”“垃圾场”等痼疾。可以预见的是,像豆瓣这种Web1.0时代的论坛模式,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一个架构,更是有一定关注度的信息发布或交互的场所。而社交平台上粉丝聚集谩骂互撕、制造负面舆论等乱象也成为平台治理的“顽疾”。
小组的构建吸引来最初的一批优质用户,留下无数引起诸多讨论的帖子、形成了诸多兴趣圈层,同时也带来了水军、黑子、杠精等各类用户。目前已经被无数次被验证的结论,就是用户聚集越紧密、讨论问题越私密的地方,往往会走向“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要知道,有不少豆瓣用户都曾来自于天涯,百度贴吧……因此,适应新媒体环境、适应时代需要的主动变革,也是豆瓣挣扎求生的势在必行之举。
但是我想,如今的互联网仍旧需要论坛。
为此,不管是网络监管部门、平台,还是论坛用户,都不应该放弃主动探索互联网论坛在新媒体时代,究竟应该以各种面貌和模式运营下去。
本文综合经济观察报、中国记者、传媒特训营、三易在线、新京报等综合整理
本文编辑:徐彦琳
投稿、合作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