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习俗—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

清明,是一个节气,同时,也是一个节日。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是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最主要的节日习俗是祭扫祖先,俗称“扫墓”。
扫墓的习俗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的是鲜少人知的另外一个习俗“插柳、戴柳”。
图片
图片
一、 “折柳送别”地道的中国式浪漫!
柳树,在我国是一种很常见的乔木,几乎在每一个城市的河边湖畔都可以见到。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是柳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柳是春天的使者,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同时也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在北京2022冬奥会闭幕式的“纪念时刻”,张艺谋选择了“折柳”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演绎。
折柳赠别的习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有两个寓意: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难怪观众们感叹:这是地道的中国式浪漫!
图片
北京2022冬奥会闭幕式“折柳送别”
清明除了扫墓祭先之外,还有“插柳戴柳”的习俗。此时柳枝发芽,柔嫩、坚韧,鹅黄、柳绿,很是可爱。另外,柳枝又能弯曲盘旋,编成花篮或是柳帽。民间习俗利用了这种自然气候的特点,却又对习俗活动给出另外的解释:插柳可以避鬼明眼;戴柳,可以免毒、驻颜。
二、清明节传统习俗--插柳!
插柳的习俗起源较早,时间有元旦(现在的春节,正月初一),但以清明、寒食期间为多。南北朝时,人们多在元旦插柳,说是能避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说:“正月元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这与元旦桃枝避鬼的用意相同。而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记则在清明:“清明节,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同时代的《梦梁录》也说:“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不过,用枣泥和面做面燕穿柳插门楣,显然与纪念介子推有关,可见清明、寒食两个节日的节俗多有交叉了。
图片
三、清明节习俗--戴柳!
戴柳的习俗,大约也是与插柳相偕而起的。
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这里明确地说赐的是柳圈。这种柳圈是用细柳条弯曲编成的,也有叫柳冠、柳条帽的,但也有只是在头上插一段好看的柳枝,叫“插”不错,叫“戴”也可以。只是后来人们戴柳并不像唐代那样为“免虿毒”,而是为了留住青春美丽。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清明)人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亦咸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其实,驻颜不过是一种俗信而已,戴柳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展示美丽,明人杨辒华的《山塘棹歌》说得好: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