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呀,一起去“轧蚕花”!——江南水乡的清明节蚕桑习俗

图片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书接上回《寻找“花朝节”:那些被遗忘的传统节日,该如何回归?| 节日特辑》,文中提到颇具特色与规模的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庙会所祭祀对象并非笼统的百花或十二花神,而是与当地产业密切相关的“棉花神”。可见,节俗在一个地区的流传与发展,老百姓更在乎的是给自己的生活切实能带来什么,而不是网络上一面虚无的旗帜和朋友圈的几张晒图。
而在杭嘉湖这样的中国传统蚕桑产区,清明节中极为重要的便是“蚕花习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含山轧蚕花”与“扫蚕花地”,亦可统称“蚕桑习俗”。
图片
△ 蚕花茂盛
“蚕花”在这里可以笼统的指代两个含义,其一是实体的用彩纸、蚕茧、绸帛等做成的简易假花,其二就是较为虚拟的蚕神象征、蚕桑丰收的预兆等。
图片
△ 蚕花,via 炎黄风俗网
图片
图片
△ 卖蚕花
由于蚕桑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蚕花习俗”是贯穿一年四季,也贯穿当地人的一生,婚丧嫁娶里也会与它息息相关
但总的来说,清明时节是“蚕花习俗”最为隆重兴盛的时候。对于春蚕来说,清明时节前后便开始育蚕养蚕,《四民月令》就有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而对于种桑来说,也会通过此时桑叶大小来预示长势、占卜蚕茧守城,桐乡人茅盾在《春蚕》一文里就提到民谚“清明削口,看蚕娘娘拍手”。
所以,在桐乡等地有“清明大如年”的说法。还记得《冬至大如年,凭什么啊!| 依旧是烧脑的历法向节气特辑》吗?其实每一个可以拿出来和“年”PK的日子,背后都有它的原因和逻辑。
“含山轧蚕花”是其中比较值得一提的蚕桑习俗。含山,指的并非是安徽马鞍山的含山县,而是在乌镇、南浔、新市三个水乡古镇交接处的一座小山,目前属于湖州市善琏镇。虽然海拔很低很低,几乎只是个小山丘,但地处平原,且在京杭大运河畔,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北宋的含山塔。所以也算是一处地标了。
图片
图片
△ 含山塔与蚕花会
“轧蚕花”可以理解为挤蚕花庙会,主要核心内容是祭祀蚕神,由此形成了自清明日起延续三天的集会活动。清代乾隆年间沈焯写了一首《清明游含山》:“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好学哨船郎,旌旗忽闪恣轻快”。可见当时之盛况,不仅仅是蚕农,还有青年男女妆扮一番后从四面八方涌来,有的还是沿着大运河而来,争相登上含山来参与这场盛事。人们会将购买到的实体蚕花,也就是那种简易假花簪在发髻上、帽子上,有的别在身上、挂在胸前,颇有一种讨彩头的意思。
图片
图片
△ 蚕花会
杭嘉湖一带的蚕神称马明王、马鸣王、马叫王菩萨、马明王菩萨等,也可称作马头娘、蚕花娘娘等,可见是一位女神仙。虽然是一位女子,但她的形象却是不大仙气飘飘,比较古老的形象是有着马头人身的女子,有的身上还会披着马皮,手里拖着蚕茧以表明她行业神的身份。不过近世所见则美化了不少,一般是一个女子与一匹马相伴,或者骑着马儿。
图片
图片
△ 马头娘
关于马头娘的故事有很多,最早见于晋代的《搜神记》,可见十分古老。流传版本很多,但基本大同小异,讲的是:太古时期有一个大人远行未归,家里只有独女。独女思念父亲,就对马儿说,如果你能把我的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结果马儿救回她父亲以后,父亲却不愿意履行诺言,并将马儿射杀,将马皮晒在庭院里。布料,马皮竟将女儿卷走,十天后,马皮挂在了桑树上,而这个女儿则变成了蚕,吃桑吐丝。
这个看起来十分荒诞的故事,就成了蚕神的起源。后人就将这个女儿奉作“马头娘”,供奉祈愿。清代李兆镕的《蚕妇诗》里写:“村南少妇理新妆,女伴相携过上方。要卜今年蚕事好,来朝先祭马头娘”。
可明明是蚕神,为什么会跟马儿发生关系呢?这个还真没什么准确的说法,毕竟大多数传说本身就很无厘头。有人认为,蚕常常会把头昂起的样子很像马首,而它的身体很柔软就像女性,于是就在蚕、马、女三者之间产生了联想故事。也有人认为,蚕神的古代官方说法是龙精、天驷,与马同气。天驷属于二十八星宿中的房宿,这样一来故事就很像同为星宿衍生的牛郎织女故事了。的确也有人提出,马头娘的这个传说故事,与“天鹅处女型”故事颇有一些相似之处(关于这个类型的故事,可见《牛郎织女为什么还没分手?这该死的传说,你们竟然觉得是爱情!【七夕后特辑】》一文),甚至于脑洞了织女是不是只是披着牛皮的蚕神。
除了马头娘和天驷,蚕神的故事还有很多。按照中国传统来源的复杂性,它们之间互相渗透的可能性绝对不低。
比如,前面已经提到,蚕与龙的关系,西周虢国墓地就出土过一件玉蚕龙,可作为考古实例。而桐乡芝村在青龙街举办的祭祀蚕神活动就是以当地龙蚕庙为中心的“龙蚕会”。蚕神依然是马头娘,因为主要在水上举办,所以也叫“蚕花水会”
图片
图片
△ 双庙渚蚕花水会,via新华网
我没找出为啥这里的蚕神庙要带个“龙”字。倒是发现这里的人给马头娘凑足了三姐妹,这里的是大姐,邻近的还有二姐和三姐,却分别叫做贵和庙和富墩庙。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各种蚕神传说与真正的丝绸起源是不同的,后者需要大量的考古成果来证明时间与地点,2019年的大发现《昨日发布!中国最早的丝绸,距今5000多年,在河南!》值得大家去关注一下哦!
不过时代变迁,龙蚕庙已经被拆除,所以新中国建立后庙会活动也就停止了。“蚕花水会”倒是在隔壁“二姐”所在双庙渚恢复了,时间也在清明,有不少的水上表演活动。比如将蚕神塑像请出来游船,也有类似赛龙舟的划船表演,将船作为舞台的歌舞表演更是少不了,还有利用船杆进行的武术、杂技之类的活动。
图片
△ 双庙渚蚕花水会,via新华网
图片
图片
△ 双庙渚蚕花水会,via今日桐乡
图片
△ 拳船与船拳
其中“高杆船技”尤为惊险刺激,目前也是国家级非遗。虽然我觉得,这已经单纯只是娱乐人类,跟蚕神关系应该不大吧,但人家说了这是“蚕宝宝吐丝作茧”。好吧,你们赢了!
图片
△ 高杆船技,via新华网
图片
图片
△ 高杆船技,via人民网
图片
图片
△ 高杆船技
由于杭嘉湖地区有水有山有平地,因地制宜的蚕花活动就显得很是多样化。
除了清明时节的蚕花庙会,国家级非遗里另一项的德清“扫蚕花地”则是一种由祭祀仪式演变而来歌舞表演,一边唱一边舞,歌词与动作也都是与蚕桑生产相关的内容。这个表演并不限于清明,只是在像清明、除夕、元宵这样的特定节日期间,蚕农会将表演“扫蚕花地”的走街艺人请到家里来表演,娱神娱人,并祈愿蚕桑丰收。
图片
图片
△ 扫蚕花地
因蚕桑习俗而衍生的表演并不少,另有一项早于前面两个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列的“海宁皮影戏”,常常演出《马鸣王菩萨》之类而被称作“蚕花戏”。与德清“扫蚕花地”相似,表演者也会给蚕农一些“蚕花”作为彩头。
图片
图片
△ 海宁皮影戏
图片
图片
△ 当代海宁蚕花戏“马鸣王菩萨”牛皮道具,via丝博
“蚕花习俗”最晚在世纪三十年就已经呈现明显的没落趋势,除了当时的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类,还在于蚕桑产业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走向衰败,这些在茅盾的作品中也多有表现。90年代时,开始着力恢复“蚕花习俗”活动,含山塔就是在那会儿修复重建的,也一直希望以“蚕花节”的名义发展民俗旅游。
“蚕花习俗”往高了说,它其实也算是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项目“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一个相关项目,往低了说它也孕育了不少国家级非遗,算是非常值得书写与传承的。并且,作为目前大量民俗靠旅游的生存现状,它的参与度和观赏性也都不低。
但说实话,总的来说传播效果并不算明显。比如乌镇香市,其实也是“蚕花节”一脉,但对外宣传叫做“江南水乡狂欢节”,着实有点不伦不类,让人看了还以为是与一般景区造节活动无异的活动,观感上就失去了地域特色,属于好牌乱打。
图片
图片
图片
△ 江南水乡狂欢节
今年清明假期很多人都在疫情里度过了,希望等大家都解封的日子,大家都能去这些我们在“节日特辑”里提到过地方走走。让脚步跟随民俗,往复践行文化的传承。
图片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
如果喜欢 记得关注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