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安慰越崩溃,共情失效,是因为99%的家长都用错了

后台有不少妈妈留言:
孩子发脾气了,跟着育儿书学会使用共情,但是好像效果根本不好。
孩子还是继续哭闹,而有些3、4岁的孩子甚至直接回复,“不要再说,我要生气了!”
到底是“共情”这个方法本就无效,还是我们使用的方式不对呢?
为什么会这样?
谈到孩子的情绪管理,很多育儿书都会说“共情”——当孩子生气时,要对她的情绪命名,这就是使用“共情”。但育儿书没有说透的是,共情是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出发的,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们在“共情”时,我们其实还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们希望使用完共情,孩子可以马上不哭。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其实不是真正在“共情”,我们只是在使用一个名字叫“共情”的技巧而已。共情,详细拆开看至少是这样的——“用爱、平静地陪伴孩子、体会她的情绪”。
首先是爱,要从爱出发,真正地尝试去理解孩子。其次,共情一定是平静的,很多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绪影响,有时甚至会简单粗暴地吼叫要求孩子不哭。
这样示范本身就是在告诉孩子,我哭闹吼叫是可以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我的。共情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孩子可以马上不哭闹),而是给予孩子“学习机会”体会不同的情绪,只有认识自己的情绪,才能学会控制情绪。
可以这样做
1、 允许情绪发泄情绪,尤其是特别激烈的负面情绪,一定是需要发泄出来的。因此,当孩子发脾气大哭时,我们不该第一时间去阻止,而是平静温柔地陪在一旁,告诉她,“我知道你现在特别生气,没关系,难过就哭出来,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给予一个缓冲时间,让情绪有出口,是成功“共情”的第一步。
2、 帮助孩子平静当我们观察到孩子的哭声由响变弱时,我们就可以介入。这是最关键的,如果介入时机不对,孩子只会哭的更加厉害。有科学研究证明,拥抱是可以帮助孩子平静的。
情景再现
我通常会紧紧地抱住小D,然后向她示范深呼吸。同时对她说,“我们一起吸气~呼气~我们一起让身体平静下来。”这时,我们自己要注意肚子的起伏,这样孩子就可以感受得到,同时节奏越缓慢越好。
我们使用的这些平静技巧,不仅让孩子平静下来,也是在给孩子演示管理情绪的方法。
3、 复盘:回顾刚刚发生了什么这一步是最重要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当孩子平静下来后,我们要赶紧帮助孩子回顾一下刚刚发生了什么。因为孩子的记忆是短暂的,及时回顾,就相当于在给他们“抓重点做复习”。我每次给小D回顾时都会用讲故事的方式。
一般包含三大部分:1)发生了什么;2)你怎么了,情绪是如何的;3)后来你是如何平静下来的
这样的回顾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也知道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同时也学会了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这样的共情做起来真的不容易,要我们自己始终保持平静,而且更加关键的是我们要能允许孩子哭。但这恰恰是我们“爱”孩子的体现。
我希望教给孩子的不是“你现在不哭”,而是教给她今后妈妈不在你身边了,没人哄你了,当你遇到自己的情绪问题该怎么做。这才是我们使用“共情”的真正意义所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