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收视率密码,是“BE美学”吗?

如果说,前两年的热播剧关键词是大女/男主手撕爽剧,比如《延禧宫略》、《庆余年》。
那么这两年收视率密码,当属“BE美学”,甚至诞生了一个新名词:BE美学御用女主。
何为BE?即Bad Ending(悲剧结尾)。
图片
这部电影放在五六年前的中国市场,估计会被diss一波日式矫情
悲剧就像一个病态美人,病态之美堪称审美中的最高境界,悲剧也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形式
然而,今年年初最甜的韩剧《二十五,二十一》,因大结局强行BE惹得众怒,评分从9.2跌到8分,骂声一片。
图片
无独有偶,BE狗血BE美学只有一线之隔:
《风起洛阳》BE得莫名其妙,让角色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十分尴尬。
《与君初相识》也是BE美学之作,6大主角,没有一对儿圆满收场。
就连这两年口碑还算不错的BE剧《周生如故》,其悲剧造诣也难以比肩《仙剑》、《东宫》,更别说《红楼梦》、《大明宫词》之类的悲剧。
图片
我们上一次聊类型片被滥用,还是仙侠剧,今天叔就跟大家聊聊:
我们为什么对BE之美如此着迷?
真正的中国式BE之美,究竟是什么样的?
01
图片
我们为什么觉得BE美
BE美学自古就有,比如《窦娥冤》、《白毛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只不过以前叫古典悲剧美学。
和MBIT突然流行同理,当一种美学风格在成为流量密码,传播甚广,第一动机是基于社交属性,即“我欣赏得来BE美学”。
图片
不是所有人,都能对悲剧产生审美体验。
BE美学的审美门槛很高
更容易get到悲剧审美之深刻内涵的人,除了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之外,还需要一种"共同感受"的能力。
图片
这种能力对想象力的要求非常高,因为你需要不断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对方所承受和面临的痛苦。
当想象在自己的心中反复回荡、累积、叠加,直到最后,你感受到的这份痛苦,甚至比他自己承受的还要沉重。
图片
这也是为啥女生更容易被挽回,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具备共同感受能力
反之,思想麻木、感觉迟钝的人,对真、善、美、假、恶、丑漠然视之的人,再震撼的悲剧,对于他们也无异于对牛弹琴。
既然第一动机是社交属性,这也意味着,高举BE大旗的人中,有一部分是跟风。
或是为展现自己拥有更高级独特的审美体验,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只要有人喜欢塑料BE,就会有人生产塑料BE,这和曾经批量生产爽剧、糖水剧是一个逻辑
图片
其次才是嗑BE美学的原动力——填补精神世界,这也是人们迷恋BE的真实原因。
图片
BE之美的复杂之处,会让痛感转化为快感
这份复杂体现在形式上,悲剧审美体验的产生,需要一系列复杂又缜密的条件,只有故事和人设保持连贯性和完整性,剧情逻辑自洽,才会让人心甘情愿接受BE。
图片
现在的一些BE剧被diss的原因是因为剧情(形式上)硬伤,而不是大家欣赏不了BE美学。
比如《三生三世》、《琉璃》、《香蜜》这种,用误会来营造悲剧情节,只会让观众焦急万分,恨不得替角色多长个舌头。
图片
又或是《二十五,二十一》这种被导演残忍杀死的爱情,最后一集,按照剧情发展来看,男女主角的分手过于刻意,甚至没给出一定要分手的理由,就必须要分开,让观众气不打一处来
图片
另一方面,在内涵上,悲剧审美情绪的复杂性体现在悲剧情绪是多元的,是痛感与愉悦感交织在一起的。
就像我们长大后,会因为童年时期快乐的回忆流下眼泪,笑泪交织才是成长的标志。
当痛感与愉悦感互相转化,不仅可以提高悲剧审美效果,更可以提高你对痛苦的承受力,和对快乐、幸福的珍惜,从而优化人格
图片
《爱乐之城》的BE告诉我们,当两个人各自梦想实现时,发现梦想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BE之美,是自我求索的过程
除了形式和内涵上的复杂以外,在作用层面,与其他心理现象如知觉、记忆相比,悲剧审美心理是一种更深层次、更隐蔽的心理现象。
图片
它不仅停留在情绪、情感这一层面,还与其他心理过程(如认知、动机等)相互渗透交融,甚至涉及潜意识层面
当我们把《甄嬛传》当成打怪升级的爽剧,便会把自己带入正义且高贵的主角视角,鄙视和唾弃其中的反派。
但当我们看懂了这原来是一场悲剧时,便会视这些反派为悲剧人物,从而怜悯、理解她们。
图片
正如十年后口碑逆转的安陵容,每个人多多少少也有自卑、敏感的情绪,也会对自己未曾拥有,别人却轻而易得这件事充满恨意,甚至去伤害别人。
理解悲剧人物的同时,我们就会在潜意识里给自己找补,给自己的阴暗面找到发泄口,并实现救赎。
02
图片
中国式BE
叔认为,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悲剧
过去是《梁祝》、《红楼梦》、《大明宫词》这种封建礼教禁锢个体的悲剧。
未来是像《三体》那种人类渺小,唯死神永生式的悲剧。
图片
我们无法纵向比较出哪个时代的悲剧更深刻,就像《如懿传》的悲剧主题——婚姻的围城、相看两相厌,放在现代社会依然成立。
图片
但中国式悲剧唯有一点永远不变,即它的内核:
中国悲剧故事通常不是外在的激烈斗争、血淋淋的伤痛和肉搏,也不是多么邪恶的黑暗势力,而是一个人心中,内隐而又无法说出来的挣扎
图片
《大明宫词》里的薛绍,一边念亡妻、恨强权,一边压抑自己对太平的感情
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源于自我认知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然后,我们看着TA被困于内在的道德、伦理、政治、文化、宗教等意识形态幻象之中,由此造成身体内在的断裂或撕裂,导致内心无限地痛苦、悲伤与绝望。
图片
《青蛇》里的法海,道德与欲望的撕裂
越是无法外在激烈地抗争,越是令我们感受到生存与发展的悲剧性,越是让我们内心隐隐作痛,并在震颤不已、瞬间泪崩之后,归于平心静气、和谐安命、大彻大悟的审美效果。
这是一种高于西方悲剧直截了当的结局方式,也是一种更为幽深致远的审美效果。
图片
外放的、惨烈的西式BE
除此之外,在解决方式上,中西式BE还有一点区别。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甄嬛传》的结局,原小说情节是:
为了气死皇上,甄嬛说出了眉姐姐和温太医的儿子(原著是儿子不是女儿)马上就要继承大统了,皇上江山所托非人,这简直是亿万点伤害,没有比这更悲剧的事了。
图片
但电视剧改动的情节是:甄嬛推动弘历继承皇位,这就是中式悲剧里,中国人独特的道的实现、仁的解决
因为在中国人心底,始终保留一抹士大夫的理想色彩,儒家理念里,不干夺人基业的事。
图片
最后氧叔再啰嗦几句。
我们到底能从悲剧获得什么
叔认为,除了悲剧带来的快感之外,主要是一种成长性需要
在对痛苦的体验与思考中,发现生活的意义,认识到人类及其存在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理解这个世界的潜在性,最后升华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成长,不断完善人格。
也祝大家追求BE美学的同时,尽力给自己的人生一个HE(happy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