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这个靶向Ⅰ型干扰素的新药你知道么|研究进展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研究探讨Anifrolumab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在不同特征的亚组中结果是否一致。
研究基于TULIP-1和TULIP-2两项Ⅲ期试验数据,发现Anifrolumab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并且对于基线血清学标志物增加和/或干扰素基因标记(IFNGS)升高的患者,治疗获益更大,这也符合该药的靶向作用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应答有关。例如儿童或青少年起病的SLE患者的Ⅰ型干扰素(IFN-I)信号异常,其临床症状比成人起病的患者严重。Anifrolumab是Ⅰ型干扰素受体拮抗剂,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获批用于治疗中至重度SLE。
为了了解Anifrolumab对不同亚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一致,以及该药物对哪些患者的疗效更好,美国学者Tummala等基于两项Ⅲ期研究,根据干扰素基因标记(IFNGS)、人口统计学等特征分组,评估Anifrolumab治疗SLE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3月25日发布于期刊Ann Rheum Dis.(19.103)。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为期52周、安慰剂对照的Ⅲ期TULIP-1/TULIP-2试验的汇总数据进行事后分析。这两项试验中,中至重度SLE患者使用Anifrolumab(300mg,静脉注射)或安慰剂治疗。研究预先设定的亚组包括:IFNGS(高/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种族、地理位置、发病年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疾病活动度和血清学标志物,采用基于BILAG的狼疮综合指数(BICLA)应答率评估疗效。
研究结果
TULIP-1(n=364)和TULIP-2(n=362)试验共包含 726名患者:Anifroluma组360名、安慰剂组366名。其中82.6%的患者IFNGS高,与IFNGS低水平患者相比,IFNGS高水平患者的基线疾病活动度更高,并且更有可能存在血清学标志物异常。
汇总数据中,52周时Anifrolumab组与安慰剂组患者相比,BICLA应答率显著升高(差异16.6%;p,图1)。
图片
图1 各亚组52周时BICLA应答率
Anifrolumab与安慰剂的BICLA应答率在大部分亚组中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基线糖皮质激素剂量(IFNGS高(18.2%)、基线血清学标志物异常(23.1%)和亚洲患者(29.2%)
此外,Anifrolumab治疗也与SLE应答指数(SRI)≥4、口服糖皮质激素减量、皮肤红斑狼疮疾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活动(CLASI-A)降低≥50%和年复发率降低有关。
安全性方面,不同亚组间Anifrolumab的安全性相似。Anifrolumab组出现SAE的患者比例低于安慰剂组(11.1%vs.16.4%)。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分析不同重要临床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亚组患者中,Anifrolumab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助于加深学界对此问题的认识。
总体而言,与安慰剂相比,Anifrolumab可有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亚组分析显示,接受治疗的中重度SLE患者耐受性良好,这些发现在一系列临床和人口统计学特征亚组中基本保持一致。在少数亚组中,由于样本量小,无法得出Anifrolumab治疗有效的结论。同时,基线血清学标志物增加和/或IFNGS升高的患者亚组中,Anifrolumab治疗的获益更大,这也符合靶向作用的机制。
参考文献:Vital EM, Merrill JT, Morand EF,et al. Anifrolumab efficacy and safety by type I interferon gene signature and clinical subgroups in patients with SLE: post hoc analysis of pooled data from two phase III trials[J]. Ann Rheum Dis. 2022 Mar 25:annrheumdis-2021-221425. doi: 10.1136/annrheumdis-2021-221425. Epub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