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菜•食话】黄土高坡的精致美味——子长煎饼

图片
中国陕菜网
头号陕菜新媒体!
全球陕菜企业联盟发起者!
陕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者!
图片
子长,原是陕西省延安市下辖的一个县,现在已改为县级子长市。这里原名安定县,后为纪念安定县的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县名改为子长县。这个县是革命老区,也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落脚点,县城为瓦窑堡镇,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
图片
子长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深谷高崖、千沟万壑,农业种植较适宜豆类、荞麦等耐寒耐旱耐贫瘠的作物。一般说来,适宜种植什么就多种植什么、多种就多吃,这是规律。所以,子长的著名小吃都和它的农作物有关,比如子长煎饼,就是这里优质的荞麦的升华美味。
图片
小陕推荐
子长的荞麦与陕北其它地方的荞麦一样,比较起关中平原的荞麦大有不同,自然而成的土壤条件和气候因素,让这里的荞麦去皮后几乎洁白,迥异于关中荞麦的褐红色。所以,这里的荞麦煎饼,质地便是洁白的。
荞麦的吃法有多种,比较多见的是压饸饹,子长的荞麦当然也压饸饹,但它更为特色的是摊煎饼,这可能缘于它的荞麦与众不同、卓尔不群的特质。可能正因为这里的荞麦颜色洁白、质地细腻,所以才有了“摊煎饼”这样的粗粮细作的手法,并且,即便是“摊煎饼”,它也充分表现出细腻精致的感觉,与别处的煎饼也很不相同。到底有何不同,且听慢慢道来:
子长煎饼的食材,是荞麦去皮后磨成“糁子”的萃取物
图片
这个做法应该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佳办法。一般说来,谷物磨成粉之后再用水和成糊,之后用作摊制饼类的食材。但子长的煎饼食材,并不把荞麦磨成粉,而是只将荞麦磨成颗粒状的“糁子”,之后加水浸泡,松软之后,再将这松软的“糁子”用纱布包裹起来,再用力“攥”出其中的汁液,这些汁液,是荞麦的精华,之后就用来摊煎饼。为什么不直接将荞麦磨成粉再水和呢?那样不是更省事吗?这就是关键所在。如果将荞麦颗粒整体磨成粉,那荞麦中的粗细纤维就混合在了一起,再要萃取起来就比较难场。而只磨成“糁子”的荞麦,水泡后再“攥”出汁液,等于是将荞麦中最细腻的纤维提取了出来,这样获取的食材才最是精细。
图片
“攥”出来的荞麦汁液,此时就是摊煎饼的食材,称之为“面水”。
用看似与其它摊煎饼无异的“面水”做煎饼,“子长煎饼”却显现出极大的不同。一般的煎饼,无论是天津的煎饼,还是陕西关中一带的煎饼,都会是舀取一大勺“面水”,之后均匀地撒布在“鏊子”上,定型之后翻转,几分钟后便得到圆圆的面饼。但“子长煎饼”却在这个环节表现出大家闺秀一般的矜持和细法,它只用舀取几乎一小汤勺“面水”,看似随意的在鏊子上从后往前撒开去,再用手铲抹均匀,大致成一个手掌大小的椭圆形即可。而这第一个煎饼经这两步操作后便被置之不顾,操作者继续上述的两步动作,接二连三地摊制,大约在同一个鏊子上摊出六七个,之后,再从第一个“收获”。这个过程前后也就一分钟左右,六七张煎饼会依次摊开、再依次收获,动作自然顺畅、一气呵成。
图片
小陕推荐
上述过程不难看出,短时间成熟的“子长煎饼”,一定是小而薄的,小到手掌大小,薄则如同蝉翼,提起这煎饼逆光看去,丝丝缕缕,阳光也会透射而出。
如此小而薄的“子长煎饼”,把精致与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样的“小饼”,想到了另一种同样小而精致的美味,那就是贵州的“丝娃娃”,这一个西北一个西南的,自然条件都不算太好的地方,印象中还很粗犷的地方,如何不约而同的创制出同样的美味来?心心相通?同样的对生活的精心与热爱?
图片
这样的小而精致的“子长煎饼”,在下一步的环节却是十分丰富多样的:一是卷菜。卷的菜肴有荤有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过煮制的豆腐干,主要用的调料是花椒,这点算是特色,还很少见。最受欢迎的是酥肉,荤素搭配,有滋有味。另还有一种热豆腐,介乎于豆腐与豆腐脑之间的一种豆制品,趁热夹到煎饼里去吃,更觉香美。当然,也少不了陕北特色,炒土豆丝也是许多人的最爱。二是蘸汁。不卷菜就可以蘸一点精心调制的辣椒醋汁,卷了菜也可以再蘸汁,那滋味就更加丰富多彩。
图片
家常吃“子长煎饼”,上述这些菜肴一一备齐呈上,各取所需,丰俭由己,荤素搭配,自得其乐。到了商品化环节,店家则分门别类地包裹起来,之后装盘出售。但见店家几人分工明确,有摊煎饼的、有卷煎饼的,流水线一般,互相衔接紧密、配合到位,把一门煎饼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图片
还要特别说一点的是,吃“子长煎饼”是要喝凉汤的,这个凉汤简单说起来,就是用凉白开,加些盐,放点醋,放些捣碎的蒜泥,再放些炒熟的芝麻。但却千万不要忽略了这碗汤,煎饼要香,全凭好汤,这汤看似简单,实则内有乾坤,非得高手精心调制方能出味。这碗汤的作用一是以稀化干,二是滋润肺腑,许多带菜带肉的煎饼吃下去,非得有这样一碗汤,才觉得通体舒畅,心满意足。
小陕推荐
图片
图片
就这样,一个食材绿色、制作细致、配菜丰富、汤汁酸爽的“子长煎饼”就下了肚,各种香爨、适口、筋韧、绵软,统统纳入腹中。如此,这来自黄土高坡的精致美食,便驻留在你原本可能轻视的心里,不多日,一定还会勾起你的馋涎。
图片
这就是来自革命老区的精致美食,英雄故里的用心之作。如今在西安的几处网红餐饮打卡地,都有了它的身影,且都红火地排起队来,有机会尝试一下,一定过目不忘、常常惦念。
图片
作者张同武简介
张同武,西北大学毕业,政府机关供职。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涉猎散文、杂文、评论、剧作、诗歌等,出版有散文集《未央桥畔》,另有文章逾百万字见于国家级及省、市报刊、网络。曾获全国性征文特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及其它文学、戏剧、新闻类奖项数十次。曾参与有关国家级、省级重大课题研究,受聘中国西部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知识产权讲师团讲师等。近年侧重饮食文化散文写作,在《美文》杂志、《澳门月刊》等开设专栏。
End
编辑 | 安娜 主编 | 安娜
图 | 张同武
如需转载本文 请后台联系告知
法律顾问 | 刘陆训团队 | 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
图片
支持单位: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指导单位: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陕西省面食产业发展促进会(筹)、陕西旅游住宿业协会、北京陕菜协会、三秦文化研究会、西安旅游协会、深圳陕菜协会(筹)、上海陕菜协会(筹)
联合运营: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陕菜学院、陕菜研究院、陕菜供应链研发中心、陕菜文化研究会
战略合作:红餐网、成都海名会展有限公司、陕西广播电视台《好管家》栏目、成都餐饮同业公会、中国精品酒店联盟、长三角紅色文化旅遊区域联盟
合作媒体: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文化艺术报、网络大V自媒体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