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老头上当受骗的故事,拍成黑白公路片,为什么还能有8.6分?

1998年,诺兰拍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黑白悬疑片《追随》。
在90年代,彩色电影早已是市场的主流选择,诺兰之所以会“逆流而上”的原因只有一个:
穷!
图片
电影的拍摄设备,仅是一台Arri BL 16mm摄影机和一部发条相机,没有任何补光的手段。
影片中大部分道具都是真实的生活用品,而凶器之所以选择锤子,是因为没钱制作道具枪;
又因为没钱调色、补光和租用场地,外景需要根据环境调整机位,只能祈祷没人挡镜头。
最终,在花费了6000元美金,耗时将近2年的情况下,诺兰完成了他的首部故事片。
图片
然而,简陋的制作条件并没掩盖诺兰的才华,黑白之下神一般的叙事反而让他“一战封神”
28岁就凭该片在旧金山电影节上备受关注,并为日后的经典之作《记忆碎片》铺好道路。
同时,《追随》的成功也让公众意识到,黑白片的年代也许并没有完全过去。
图片
不过,今天的主角并不是诺兰,要为大家介绍的电影也不是《追随》。
而是2013年亚历山大·佩恩执导的黑白电影——《内布拉斯加》。
这部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发行的电影制作成本不低,保守估计约1300万美元。
所以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讲,这部电影完全有条件拍成彩色,然而导演却坚持要拍黑白。
图片
内布拉斯加州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地形和气候适合发展农业,农业面积占了90%以上。
然而,该州在美国的地位说得好听是“农业领先”,说得不好听其实就是个“大农村”。
在例如《生活大爆炸》等“接地气”的美剧里,内布拉斯加会成为“土老帽”的代名词。
图片
所以,对于大多数通过美剧认识美国的国内观众来说,内布拉斯加州的吸引力并不高。
因此,相信不少人在看到这部以内布拉斯加命名的电影时,内心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
甚至还可能有人会怀疑:这部获得了6项奥斯卡提名,5项金球奖提名的电影,是不是靠黑白片来故弄玄虚,以便能获得评委的青睐?
图片
根据导演亚历山大·佩恩的自述,影片其实是用彩色的胶片拍摄,在后期制作时才转为黑白。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导演觉得黑白更有诗意,用彩色影像会略显单调。
诺兰拍黑白片是因为穷,佩恩拍黑白片是为了有诗意,两者相较,后者确实显得哗众取宠。
图片
毕竟风景作为公路片最重要的元素,怎么可能黑白的效果要比彩色的好呢?
但当我把这部115分钟的电影看完后,居然有点理解导演的想法,甚至觉得虽然拍成黑白片的确损失了优美的风光,但却能让电影中的人文活动和风景更好地结合。
图片
电影讲述了一个居住在蒙大拿的老头子伍迪,某天收到了一份传单,上面写着他中了100万美元,只要付费订阅了传单上的杂志就能领奖。
如此老套又粗糙的骗局,相信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会嗤之以鼻。
但老头子伍迪却仿佛“鬼迷心窍”了,不仅对自己中奖一事坚信不疑,还不顾家人阻拦,执意要前往传单上的地址——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去领奖。
图片
蒙大拿和内布拉斯加相距不算远,本来开车过去一趟也能权当旅游散散心。
但不巧的是,年老的伍迪因为酗酒而被吊销了驾驶证,两个儿子和老伴又不愿意陪他去。
一气之下,他干脆选择步行前往,然而刚走上高速就被警察叔叔逮住送了回去。
图片
经历了多次争吵和出走后,伍迪的家人知道无法说服他放弃前往内布拉斯加的念头。
小儿子大卫恰逢最近情场、事业双失意,于是决定和父亲“疯一把”,开车带自家老头上路。
上路不久,大卫就开始意识到父亲心里明白中奖是骗局,之所以固执地坚持或许另有隐情。
伍迪一路上依旧不改酗酒的习惯,结果不小心喝醉了磕破头进了医院,无法按时到达林肯。
图片
在伍迪的坚持下,大卫不得不陪他在距离林肯不远的小镇度过周末,待他稳定后再上路。
这个小镇是伍迪出生的地方,里面不仅有伍迪的亲戚,还有许多和他相识的旧友。
但正如风烛残年的伍迪那样,这个经济萧条的小镇缺乏生机,镇上的人无论老少都过得很“丧”,重游故地的伍迪并没因此而感到快乐。
大卫担心父亲会因为中奖的事出洋相,千叮万嘱他不要向别人透露中奖的事,结果伍迪这边嘴上答应,那遇到好友艾德就忍不住吹嘘自己即将成为百万富翁。
图片
小镇的消息总是传得飞快,不到一天,全镇人都知道伍迪“中奖了”,纷纷前来给他道贺。
看着父亲被“众星捧月”时重获新生般的眼神,大卫开始明白到父亲为什么执着中奖。
中奖虽然不是真事,但却是父亲可以拿来“挽尊”的谈资,毕竟他的一生实在太不得志了。
然而好景不长,亲友们转眼间就露出了觊觎伍迪奖金的嘴脸,有人卖惨博同情借钱,有人谎话连篇“无中生债”,有人甚至还乔装打扮抢走了伍迪的奖券。
图片
在此期间,大卫通过走访父亲的老熟人,对父亲的生平也有了更详尽的认知。
这个郁郁不得志的老人,当年在镇上也算是“风云人物”,但奉子成婚后,他为了家庭最终还是向现实低头,把自己的修车店卖给朋友,拿着本钱搬去蒙大拿给妻子开理发店。
彻底了解父亲过去的大卫更加明白了父亲为何沉浸在中奖梦里,他希望能完成父亲的心愿。
母亲和哥哥的及时到来也替他们挡下了不少找上门来的麻烦,四人还故地重游了父亲出生的老房子,这一切都让伍迪老头子感到很愉快。
图片
然而,奖票是假的事情最终还是被一心想讹钱的艾德发现了。
他把假奖票的事大肆宣扬,只为了报复伍迪不愿借钱给他。被众人嘲笑的伍迪感到颜面无存,身体状况突然恶化。大卫见到父亲的健康不容乐观,只好劝说父亲放弃前往林肯领奖。
没想到伍迪嘴上答应了放弃,身体却直接垮了,经过一夜的抢救才回过神来。但和死神擦身而过并没让他停下脚步,趁着家人不注意,伍迪又再次踏上前往林肯的路。
图片
大卫只好在找到伍迪后同意继续载他去领奖,并毫无意外地被告知百万大奖根本不存在。
更加讽刺的是,骗局的组织者还给他发了个“安慰奖”:一顶印着“获奖者”的帽子。
一个在现实和幻想中都彻头彻尾失败的人,戴着一顶代表成功的帽子,看着就让人心酸。
图片
《内布拉斯加》是一部温馨的公路治愈片吗?看到这里似乎很难让人同意这个说法。
毕竟故事围绕伍迪老头可悲的一生展开,甚至开局就能看到他铁定会被骗的结果,除了偶尔有些轻松的剧情可以稍微调节气氛外,通篇的氛围都比较沉闷和压抑。
特别是在伍迪出生的小镇,黑白画面让本就死气沉沉的小镇显得更加颓废,充满悲剧色彩。
图片
但它却又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因为在故事的最后,小儿子大卫变卖了自己的汽车作首付,以伍迪的名义购买了一辆皮卡和一台老头子开篇就在叨念的压缩机。
当我们看到伍迪载着全新的压缩机,让大卫躲在座位下,独自开着皮卡在老家的小路上和熟人打招呼时,大概也会像片中的大卫那样发出会心的一笑。
虽然伍迪的余生不会有明显的起色,幻想中的百万奖金也失败了,但却重新获得了家人的认可与尊重,也算是给这个黑色故事添上了几笔暖色。
图片
黑白画面相较彩色画面而言,能排除背景色调的干扰,彰显主体的影调差异,能更为有力地突出物体的线条、图案、肌理和质感。
而在《内布拉斯加》里,导演通过黑白的镜头排除了优美风景的干扰,把一个近乎停滞的萧条社会中每个人的精神状态清晰地勾勒出来,让片中的人物情绪爆发得更有质感。
同时,冷峻的画风和温馨的结尾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更能让人对伍迪老头子“失去了‘全世界’,却赢得了家人信任”的结局感慨万分。
图片
《内布拉斯加》的故事并不复杂,黑白镜头也没太多“炫技”,但却能让人看完后思绪万千。
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也许像这样的电影,真的很适合拍成黑白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