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团一大”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胡勇
1922年5月5日,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25名代表在广州东园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简称“团一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一大”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青年团就是根据马克思的学说而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纲领,旗帜鲜明地要在中国“将共产主义的社会建设起来”。“团一大”的召开,宣告了具有明确纲领和奋斗目标的全国性的先进青年组织正式诞生。
“团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一个在思想上、组织上统一的全国性青年组织诞生,并日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忠实后备军。
“团一大”的召开,第一次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团的指导地位。“团一大”选择在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召开,表明团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在“团一大”开幕式讲演中强调要“把马克思学说当做社会革命的原动力”。从此,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团的指导思想写入团章,实现了团在指导思想的统一,历经百年而矢志不移。
“团一大”的召开,第一次把青年团定位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一大”把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作为团的纲领,以便更好地协助党完成民主革命任务。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首次规定青年团“应当约束他与中国共产党协定之下”。1923年8月,团二大明确接受党的指导及帮助。此后,青年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动员青年投身革命运动,发挥了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
“团一大”通过的决议,匡定了团的建设的基本样本,所确立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仍为今天所适用。大会通过的团章对入团的基本条件、团的组织、纪律、会议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保障了团成为严密而不是松散的组织。大会确立的“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等组织原则延续至今。
图片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团一大”的召开,为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中国青年运动史的重要里程碑。
“团一大”的召开,为青年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团一大”通过的纲领与党的纲领基本一致,保证了青年运动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选举产生了团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施存统为书记。“团一大”后,广大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投身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团一大”的召开,推动了青年运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团一大”后,团跟着党一起发动组织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形成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5月,组织青年支持上海日华纱厂工人罢工斗争。1923年3月,号召广大青年抗议“二七”惨案中军阀的暴行。在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开滦五矿大罢工中,团员青年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团一大”的召开,把青年推向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团一大”通过的纲领提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对于各种运动当协同各种青年团体共同工作”,表达了青年要与其他组织建立反帝反封建联合战线的意向。“团一大”通过的决议提出加入“少共国际”并成为它的一个支部,表明中国青年运动已经开始与世界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
“团一大”积累的一系列党的青年运动的经验教训,是今天做好党的青年工作的宝贵财富。
“团一大”审议通过《关于政治宣传运动的决议案》《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明确了青年团的具体工作是开展政治宣传和教育运动。注重宣传教育和思想引领,是党领导青年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宝贵经验。建团之际,团的机关刊物《先驱》《中国青年》先后创刊,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起到了宣传理论、传播思想、引导舆论、教育青年的作用。
在庆祝建团100周年之际,作为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的青年工作者,理应继承和弘扬百年来团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自觉扛牢“为党育人”的政治责任,有效引领广大青年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增强青年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信仰认同,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信仰者、拥护者和践行者!
(作者系广州市团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