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剧《山河月明》没讲的这些事儿,这本书告诉你!

明代朝堂古装戏《山河月明》
由高希希、赵立军导演
日前终于播出了
图片
《山河月明》开播至今一周
陈宝国、张丰毅、王姬等老戏骨
纷纷亮相
该剧口碑正在持续飙升中
而一提起明朝
我们往往想到的是
锦衣卫、东厂、东林党等那些事儿
各种尔虞我诈 腥风血雨
难道明代只是如此吗?
在明代朝堂之外
市井百姓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现在我们就翻开
中国古代市民生活研究专家伊永文教授的著作
《明代社会日常生活》
一起来看看明代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
图片
对明代百姓的住房,人们始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他们住得非常不错,其居住水平完全可以夸耀于世界。这从西方人的相关著作中,可以找到证据。克路士在《中国志》中,曾对明代广州城内百姓的住宅这样评品:
老百姓房屋一般外表都不好看,但屋内却令人惊羡。因为屋内通常白如奶,像光滑的纸张,铺有方石板,沿一拃左右的地面涂成朱红色或几乎黑色。楝木光滑而平整,构制精美,安置适当,好像擦亮的,或者涂上色,要么白色,有的白色美观悦目,像锦缎闪光,差不多像金色,光亮到似乎应在上色时给它褪点色。确实,我承认我从来没有见过那样好的楝木。
门口房间的后面有一个院,内有小树、亭子供休息之用,还有一股小清泉。再往后,在妇女退入的房门前,是一条有顶盖的过道,面朝院子敞开,那里摆着精致的大柜,作为房子的间壁。他们在里头放有用木头或泥土制的神像或偶像,这些神像的形态、多少有些怪。
房屋都铺上优质瓦,比我们的要好、更坚实,瓦不仅烧得好,而且用的原料是上等泥土。接受雨水的瓦宽而短,铺在最上屋的瓦要窄些,朝着街道的瓦沿,有石灰工艺品修饰。因瓦质优良,好多年都不用再铺瓦,不像我们的瓦有那样多孔隙、那样粗糙,而是平滑的和保暖的,铺设整齐,简直不生尘埃。
但这毕竟是明代城市中的房屋,出于“脸面”的考虑,政府必要求市民对房屋特别是临街房屋的修建不得马虎。来自葡萄牙的克路士,未必洞晓其中的这一原因,然而他一丝不苟的记述,却揭示出了明代城市居住建筑的某些特征。如“朝着街道的瓦沿,有石灰工艺品修饰”,这就带有鲜明的官府采用统一模式的痕迹。
图片
与散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驿站一样,在政府统一的指令下,“暖铺”均修建得那么一致,那么富丽堂皇。像景泰、天顺年间,明政府在北临沙漠,南至居庸,西抵云中,方圆千里的地方,设“暖铺”六十九处,每铺相距十里,分布甚密。沟通邮传,递送公文,虽为“暖铺”之职,但接待过往官员、外邦使 臣,亦为其重要之责。所以“暖铺”房屋就建八百三十一间,而且大肆修饰,如“佐字”暖铺,在宣府城西十里,前有亭,纹梁绣拱,彩绘焕然。亭后有正厅五间,两庑有十间,亭南为中门,中门之外又有两庑,各三间,前为大门,种植花木,宏深崇丽,大书其楣曰“来远”。
“暖铺”的外部建筑,足以造成动人心魄的感觉。至于里面,陆采的《明珠记》曾就“暖铺”类驿站的内部铺陈着意写道:
但见画堂高耸,绣幕低垂。栏杆尽挂珠帘,遍地平铺锦褥,红罗纬四角金铃倒缀,青绫被一团兰麝熏香,珊瑚枕绣朵朵芙蓉,翡翠衾有重重春意。香爇龙涎,似嫦娥月下飞来。满身云雾,烛烧凤蜡,如仙子山头闲望,一派秋光。象牙床,龙须席,睡时魂梦也通仙。金花粉,玉镜台,妆罢妖娆增百倍。除非天上 方才有,便是王家也不如。端的好铺陈。
这样的设备,使人的跋涉疲劳顿时烟消云散,无异于艰苦旅途中得到的一汪甘泉。可是后来由于官僚制度的腐败,“暖铺”之类的驿站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明珠记》也记载了这样的情况:
但见破屋数间,颓垣几堵。桌子上三寸灰尘,起尽人夫揩不净;被儿底万千补孔,抛将东海洗难清。四脚床番身倒地,只把乱砖支;无顶帐仰面见天,权将芦席盖。破藁荐四五条,点点尿痕迎鼻臭;旧蒲枕两三个,累累虱子咬人多。板凳从来无只脚,与鸡婆暂宿中间;胡床一向不穿棕,被老鼠咬来零碎。东村借得个没嘴茶壶,争奈漏时无可塞;西市买得个半边油盏,可怜黑夜没些油。除非牢里死囚徒,受得这般活地狱。
“暖铺”的衰败,已经无法承负起招待旅人的职责了。但它毕竟是由明政府出资修建的一种旅途中转、休息的居所,无论如何衰败,也要维持运行,这也就意味着明政府还要经营,或多或少地还要投入令其改观。
图片
明代架子床
相对于“暖铺”,明代城市中还有设施简陋的“冷铺”。顾名思义,这样的居所肯定是寒冷而又简陋的,仅能存身之地。它的入住者,为明代城市中的底层人民。
《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三回所说的陈经济,交不起房钱,一贫如洗,就“钻入冷铺内存身”。陈经济饥寒交迫中,特意作了一套《粉蝶儿》散曲,将如何入住“冷铺”,“冷铺”如何……一一说与“众花子”听。这当然也可以当作明代城市“冷铺”的真实历史写照来看:
九腊深冬,雪漫天凉然冰冻。更摇天撼地狂风。冻得我体僵麻,心胆战,实难挣扎。挨不过肚中饥,又难禁身上冷。住着这半边天,端的是冷。挨不过凄凉要寻死路,百忙里舍不得颓命。
[八煞]卖大房,买小房。赎小房,又倒腾。不思久远含余剩。饥寒苦恼妾成病,死在房檐不许停。所有都干净。
[十煞]讨房钱不住催,他料我也住不成。沙锅破碗全无用,几推赶出门儿外,冻骨淋皮无处存,不免冷铺将身奔。
频年困苦痛妻亡,身上无衣口绝粮。
马死奴逃房又卖,只身独自走他乡。
朝依肆店求遗馔,暮宿庄园倚败墙。
只有一条身后路,冷铺之中去打梆。
透过陈经济的述说,“冷铺”的情况一目了然,它完全是为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无家可归者设立的。作者并未具体描写“冷铺”中的设备,但我们可以借助其他史籍得到大致情况。谢肇湖的《五杂俎》,对城市中的这类“冷铺”记载得就很清楚:
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秸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者,不则冻死矣。
用草秸、禽兽茸毛做铺盖,在寒冷的冬夜里真可谓“冷铺”了,谈何存身?但从本质上来说,“铺”属国家驿站编制,“一宿以去,遂有铺舍”。陈经济在“冷铺”中“打梆子摇铃”值勤,即为其证。然而由于经营不善,像沈榜《宛署杂记》中所说的卢沟铺舍那样:“虽有屋数楹,其实极敝,不可以居。”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又记载:“过无锡县,见其城焕然一新。内白外蓝,皆以石灰涂藻,宛若世家萧墙一般。每丈约费银二两,计城可三四千丈,闻皆取办于里甲者。”
由于未从根本上解决市民的居住条件而只求“面子工程”,未过多时,这城市建饰又“湮颓如故”了。换言之,“冷铺”代替“暖铺”,是在所难免的了。这反映出了明代城市繁华的同时,也存在着虚造的幻影,“暖铺”与“冷铺”并存的现象,始终伴随着明代城市市民的居住历史。
注:以上内容摘选自《明代社会日常生活》一书,原标题为《暖铺冷铺》。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
所谓“历史”
指的是宫廷史和权谋史
是帝王将相的家史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寻常百姓和他们的日常生活
也同样是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伊永文教授的《明代社会日常生活》
以小说、戏曲等市民文学资料
与历史互证
描写了明代社会的衣食住行
书中所写的内容
虽然只是截取了一个历史的切面
却不难让我们窥见明代社会的日常状况
值得一读
图片
欢迎关注
中国工人出版社短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