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座城市疫情防控调整,部分人员隔离时间缩短,释放了什么信号?

当前,不论是从疫情防控的新态势,还是从进化病毒的新特征来看,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是大势所趋。上述八座城市的试点,不仅影响到八座城市的防疫走向,也关乎下一阶段全国防疫措施的走向。据专家解读,这也是中央首次在「全国一盘棋」之外,主动发起并授权有关城市实施特别管理政策。

全国疫情防控仍在「吃紧」阶段。据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消息,本轮疫情已波及30省份,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30万例。

其中,上海连续8天报告新增感染者数过万。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在发布会上表示,上海疫情处于快速上升期,预计未来几日,新增感染者人数仍将处于高位。

在此形势下,据财新网4月13日报道,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选择厦门、上海、广州、成都、大连、苏州、宁波和青岛8个城市作为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工作试点地区,于4月11日正式启动,为期四周——也就是到5月8日为止。

试点方案指出,为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在保持其他防控措施不变基础上,对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封控区和管控区人员,闭环管理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调整隔离管控时间和检测策略:

对于入境人员和密切接触者,隔离管控措施由「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健康检测」调整为「10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交叉开展6次核酸检测和6次抗原检测;

对于封控区、管控区内人员,解封标准由「连续14天检测阴性」调整为「连续10天检测阴性」,封管控期间交叉开展核酸与抗原检测,其中封控区至少开展4次核酸检测、3次抗原检测;管控区至少开展3次核酸检测、3次抗原检测。

这也将成为继3月15日公布的「无症状感染者无需去定点医院诊治」后,防疫措施优化迈出的又一步。

「如果试点结果表现较好,这项措施将向全国推广。但如果试点发现问题,比如放宽后阳性病例增加,这项政策大概率是要收回去的,不排除试点随时终止的可能。」有业内专家对健康界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试点是着眼于「疫情防控优化」,并且明确强调试点的调整是「在保持其他防控措施不变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它并不意味着我国「动态清零」的防疫总策略的放松。

4月11日,上海划定了第一批「三区」名单,封控区7624个、管控区2460个、防范区7565个。其中,累计病例最多的浦东新区有封控区3762个,管控区898个,防范区3941个。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

封控区是指近7天内有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实施「7天封闭管理+7天居家健康监测」。如7天封闭管理期间无新增阳性感染者,则后续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实行「人不出小区」。7天封闭管理和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无新增阳性感染者,且第13天区域内所有人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解除封控,调整为防范区。

管控区是指近7天内无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居住小区、自然村或单位、场所,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如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无新增阳性感染者,且第6天区域内所有人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则解除管控,调整为防范区(近14天内无阳性感染者报告)。

随着疫情变化,上海后续是否会如试点方案所述调整封控区、管控区内人员的解封标准,有待观察。

恰好赶上新政策的幸运儿

为什么是这八个城市?试点方案中指出,是综合考虑入境航班数量、进口货物量、防控处置能力等因素。

一位由厦门入境并在厦门隔离的网友表示,她是在4月12日接到防疫组的电话:确认4月11日起入境的人适用于新政策,4月10日及之前入境的,还是按照「14+7」来。

目前,厦门是全国入境航班量第三多的城市。来自航班管家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6月国家民航总局推行熔断机制和航班奖励以来,到2022年1月,上海以4400班的入境航班量位居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广州(为3297班),排名第三的是厦门(1128班),排名第四的是成都(809班)。

可以看出,除了大连、苏州、宁波,其他5个试点城市都是入境航班数量的大户。

图:航旅圈

进口总额方面,这八座试点城市,都是全国前20强城市。

此外,试点城市主要集中在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医疗资源和防控处置能力相对靠前,具有较好的试验价值。

在缩短重点人群集中隔离时间的同时,试点方案要求各试点城市加强集中隔离点规范管理,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在集中隔离期间,若隔离点未出现阳性感染者,则为「10+7」;若隔离点出现阳性感染者,则须集中隔离至满14天且排除隔离点交叉感染风险后,方可转入7天居家健康监测。

据上海台协官网于4月11日发布的文章《10+7!厦门隔离政策更新了》:

1、如果您的目的地是厦门,隔离政策改为「10+7」,若10天内同一集中隔离点没有阳性检出,那就可以比旧的政策减少4天的隔离时间。

2、如果您的目的地是外省市,隔离政策改为「10+4+7」,若10天内同一集中隔离点没有阳性检出,且目的地为厦门市外的,实施10天集中隔离+4天酒店健康监测+7天居家健康监测(目的地),在厦门的4天可以在酒店内活动,例如可以使用酒店的健身房、游泳池等设施,这样比旧的政策自由一点。

据第一财经日报4月13日报道,厦门市相关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属实。

据《厦门市入境隔离酒店管理规程》规定的具体实施要求:

一是实施10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

入境人员入境后10天内实施集中隔离观察,若10天内同一集中隔离点没有阳性检出,目的地为厦门市的实施10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第1、4、7、10天核酸采样(其中第 7、10天双采双检),第2、3、5、9天每天自行抗原检测幷拍照上报结果。若第10天核酸检测阴性,则转入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每天向社区负责人报告体温和身体健康情况,在居家健康监测的第2、7天进行核酸检测,第3、5天进行抗原自测。

二是实施10天集中隔离+4天酒店健康监测+7天居家健康监测。

入境人员入境后10天内实施集中隔离观察,若10天内同一集中隔离点没有阳性检出,且目的地为厦门市外的,实施10天集中隔离+4天酒店健康监测+7天居家健康监测(目的地)。10天集中隔离期间,第1、4、7、10天由驻点医务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其中第7、10天双采双检),第2、3、5、9天每天自行抗原检测幷报送结果。

集中隔离解除后,需转至厦门市内指定的健康监测酒店进行4天居家健康监测,第12天开展1次抗原自测,第14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双采双检),核酸检测阴性方可跨地区流动。健康监测酒店不用严格按照集中隔离酒店设置要求进行区域通道改造,但不能入住其他社会人员;酒店内应参照入境隔离酒店配备相关防护物资。4天健康监测期间不得离开酒店,可以在酒店范围内活动,活动时需做好个人防护,不聚集、不堂食。入境人员完成「10天集中隔离」转居家健康监测转运、完成14天的健康管理后转运均应「点对点」闭环,做到一车一消毒。

释放了什么信号?

优化防控措施、精准确定风险人员的最优隔离管控期限和检测策略是如何得出的?试点方案说明,科学依据是,采取回顾性调查方式收集和分析试点地区2021年12月1日至试点研究启动前,所有入境阳性人员和密接阳性人员的隔离管控与核酸检测资料。

试点的主要内容是:采用高频次的抗原和核酸检测,系统收集、分析核酸检测CT值、抗原检测相关数据,同时回顾性收集入境、密切接触者中阳性检出人员相关数据,观察和现场印证风险人员转阳时间特征。

据财新网报道,最终实现的目标为:

1、探索抗原检测使用策略;

2、分析境外输入病例、密接者在集中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期间阳性检出的时间分布及感染来源,评估传播风险,探索最优的管理模式和管控期限;

3、分析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阳性检出后造成续发感染或疫情传播风险,探索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最优管理模式和管控期限;

4、分析封控区、管控区连续10天未发现阳性感染者后,再次阳性人员检出数、感染来源及由其引起续发感染的风险,探索封控区、管控区最优管理模式和管控期限;

5、探索核酸阳性Ct值最优判定标准。

当前,不论是从疫情防控的新态势,还是从进化病毒的新特征来看,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是大势所趋。上述八座城市的试点,不仅影响到八座城市的防疫走向,也关乎下一阶段全国防疫措施的走向。

据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总编辑梁嘉琳解读,这也是中央首次在「全国一盘棋」之外,主动发起并授权有关城市实施特别管理政策。

梁嘉琳抛出了一个问题:防疫措施优化试点并未调高疫情容忍值,也并未探索向东南亚和欧美开放的「防疫特区」,只是缩短了管控时间,是否有点鸡肋?

「绝不鸡肋,意义重大!」他表示。

梁嘉琳解读,对于密切接触者,隔离管控措施由「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10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交叉开展6次核酸检测、6次抗原检测。

此举「一箭三雕」:

一是缩短集中隔离时间,降低对隔离酒店、定点配餐机构的占用率,从而释放一批餐饮业、酒店业的生产力;

二是降低隔离成本,避免自付费用加重隔离对象的生活负担,从而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力;

三是虽然密接人员仍需要居家健康监测,但对于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群而言,在必要时仍可外出工作,或居家实现更灵活办公,从而释放一批社会劳动力。

此举也有利于节约「三公(工)一社」(公安、公共卫生、工信大数据和社区力量)等行政资源,并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循环、居民营生能力。

打个通俗的比方:每到工作日,一线城市的白领就饱受早晚高峰堵车的困扰,如果红绿灯科学设计,减少道路交通的堵点数量、拥堵时长,即便每位车主每天只节约10分钟,但全市1000万车主(不含同车乘客),以一年250个工作日计算,全年就能节约250亿分钟,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生产力、消费力!

「积少成多,以时间换空间——这就是科学调整隔离管控时间的最大价值。」梁嘉琳说。

疫情防线,何去何从?

新冠疫情尚未结束,每个城市都有可能遭遇病毒的袭击,暴发疫情。人们普遍希望的是,上海、吉林之后,走出一条在防疫和民生之间达到平衡的道路。

作为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角色,上海在精准防疫、动态清零道路上的创新探索中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上海本次突发封城带来的民生问题,目前尚没有得到充分、科学地应对。

严格的管控,一方面挤兑了医疗资源。让本该做透析、化疗的慢病患者,以及急危重症患者、孕产妇等受到了影响,甚至带来次生灾害。日常疾病的就医也不像平时那么便利。

「鉴于国内外流行现状,可以判断,新冠疫情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控制,政府不但需要从控制疫情本身,还需要从政治、经济、民生和全民健康等各方面综合考量,找出比当前措施更聪明的应对办法。」上海市徐汇区人大代表、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流行病学专家车焱向健康界表示。

「从长远来看,疫情防控政策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执行理事长蔡江南对健康界建议,要考虑采取一项疫情防控措施,需要抽调医疗资源,投入社会成本。与此同时,还会带来一部分医疗停摆、社会停摆。这会对新冠之外别的患者,以及别的社会群体造成损害。

日中介护学会高龄社会健康研究院 院长杨金宇向健康界介绍,按照灾害医疗的思维模式:

一是要避免社区感染;

二是要避免医院感染;

三是要避免疫情冲击医疗资源,带来医疗次生灾害;

四是要避免社会次生灾害;

五是要减少非疫情死亡,预防疫情期间比过去同期死亡人数增多,减缓疫情对社会造成直接/间接冲击。

疫情防控涉及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调整、分配。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决定了疫情防控的收益,即通过疫情防控能拯救多少生命,但防控措施也需要考虑成本。

2021年,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教授团队,通过中国疾病监测系统对3亿多人进行死因分析,在封城的武汉地区,2020年一季度,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29%,糖尿病死亡率增加83%。

如何平衡成本和收益?蔡江南表示,这就需要尊重科学、尊重专家、尊重规律。

「首先要有公开的数据,靠数据说话、决策。」蔡江南说,在此基础上,允许由疾控、病毒学、卫生经济学、社会管理学专家等组成专家团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充分探讨,综合考虑疫情防控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测算病毒感染带来的损害,和医疗、经济停摆带来的损害哪个更多,并根据测算结果进行政策调整。

这一试点的实施,能够带来怎样的效果,还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契合了社会对于未来防疫走向的预期。

毕竟,严格的封控防疫模式,对应的代价和次生灾害问题,不容小觑。

梁嘉琳表示,无论是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将轻症病例从定点医院隔离管理改为「实行集中隔离管理」,还是目前有关地区对条件成熟社区、楼栋内的轻症患者/无症状感染者适用于居家隔离,又或是未来在与大陆拥有物理屏障的离岛地区(如:海南、舟山群岛)探索建设面向全球的「防疫特区」,只要解决了有效诊治手段(如:特效药大幅降低死亡率/重症率/后遗症发病率)、高风险人群防护(如: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避免疫情外溢到全国(如:有效封关管理)等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国的防疫政策工具箱有着丰富的政策选项。

这一试点消息,无疑是给社会释放出的一个积极信号。

参考资料:

1.健康国策2050《中央确定首批疫情防控试点,「动态清零」寻求新解法》梁嘉琳

2.财新《上海、广州等8市成为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城市 探索缩短重点人群隔离时间》文|包志明

3.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10+7!厦门隔离政策更新了》文|《台商杂志》

4.西部城市《防疫关键时刻,一则大消息传来,八座城市被委以重任》文丨西部菌

出品:健康界

撰文:刘文阳

监制:郑宇钧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健康界】所有,腾讯新闻享有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