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下汤米”的习俗

图片
大江东去,奔腾不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一辈又一辈的企盼。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在黄岛的老胶南、诸城、高密一带,民间往来频繁,增丁添口的风俗习惯尽管有所不同,但却大同小异。
这些日子,因故住在高密的阚家镇,了解到本地的一些与生孩子相关的习俗,特别是高密人俗称的“下汤米”,颇为有趣。
阚家镇位于高密的西乡,再往西,就是峡山生态区了。这里的风俗习惯,与高密的其它地方,也可能略有不同。
首先要做的,就是送饽饽。生孩子的第三天,男方要给女方家里送饽饽。送多少,根据宝妈的年龄而定,比如,宝妈30岁,则要送30个饽饽。讲究的人家,在饽饽上贴上纸花,不太注重这些细节的,则什么也不用贴。
收到饽饽之后,女方家要把生孩子的喜讯,逐家告知有关的亲戚。过去,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传递信息要登门拜访,条件好些的,骑着自行车,没有自行车的,只能靠步行了。去的时候,要带上一个饽饽,作为喜礼,并告诉对方,喝喜酒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据说,胶南那边喝喜酒,是安排在孩子出生的第十二天。而这边则不固定,由男方的喜主根据情况确定。一般给客人留出一定的时间,以便安排好有关事宜,避免造成时间上的冲突。
以前,生活条件差的年代,请客大都安排在家里,自己烹饪菜肴。现在条件好了,多数人家便安排在酒店里,一是不用为厨事操劳;二是环境敞亮一些,饭菜更上档次。省心又讲究场面。
前来赴宴,称为“下汤米”。这个叫法,我不知道是怎么来的。这三个字怎么写?问了几个老人,都不知道。从老一辈就这么个叫法。胶南叫“送汤米”,应该是一个意思。
酒席上,喜主免不了说上几句话,感谢亲朋好友的光临,祝福喜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一番推杯换盏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宴会结束之后,客人离开时,要给每家客人送上喜蛋。送多少,没有一定之规。早些年,一般用9个,后来可能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鸡蛋也逐步增多,12个,19个,现在是29个了。每个鸡蛋上面贴上小巧玲珑的红“喜”字,用红袋子装上。红袋子装上贴有红“喜”字的鸡蛋,喜庆气氛顿时四溢。
在胶南,给客人的回礼,标配是9个鸡蛋加2包挂面,在这之外,则视亲戚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另作处理。
还有闺女回娘家的风俗。在孩子满月的这天,女方要带上宝宝回娘家去。住几天?也不确定,可以当天去当天回,也可以多住几天。如果当天不回去的话,就要住3天、6天、9天,或12天,不能超过12天。再返回自己家时,娘家人要给宝宝做上两个面食“小鸟”,让宝宝抱着。
这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太看重这些了。但基本的风俗习惯,是从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赓续数百年的东西,自然是根深蒂固的,这里面,更多的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壹点号慧子爸的自留地